由教育部、文化部支持,中央音樂學院主辦的國家級音樂藝術盛會——2013年北京現代音樂節于5月18至24日在北京舉行。本屆音樂節延續了音樂節傳播現代音樂精神的理念,在繼續保持學術性、前瞻性的同時,將藝術與社會進步緊密相連,逐步面向大眾,以更易接受的方式傳播現代音樂精神。音樂節內容豐富,組織有“精品音樂會”、“青年作曲家發展計劃(YCP)”、“大師班講座與授課”、“中國美育論壇”等主題單元,項目設置進一步向演出、作品比賽、大師班以及理論論壇等綜合性項目發展。其中,精品音樂會推出13場各類演出,由包括來自美國、德國、加拿大、冰島、泰國及澳門等世界范圍內知名的藝術家組成的強大陣容,演出兩場交響音樂會、九場室內樂音樂會、一場泰國音樂專場和一場蘇州評彈優秀傳統經典專場。
交響樂作品大獎賽(暨第四屆青年作曲家發展計劃)是北京現代音樂節一項重要內容。本屆交響樂青年大獎賽比賽組委會先后收到了來自中國(包括臺灣、香港地區)、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以及以色列等國家的35部交響樂新作。創作及演奏上的含金量極高,是近年來創作水準最高的一次。該項賽事比賽機制的完善,也為全國甚至全世界的青年作曲家提供了一個極佳的交流與展示才華的平臺。經過以芬蘭著名女作曲家薩利亞霍為主席的國際評審委員會初選,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查德·卡農的《線條》(2013),英國選手盧長劍的《地支》(2012~2013),中國香港伍擎峯的《尼達拉》(2013),上海音樂學院閻毅的《沉淪》(2013),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院梁嘯岳的《粼Ⅱ》(2013),和中央音樂學院田田的作品《敲響的八月》六部作品,由于在音樂藝術內容表現及技術含量方面各有千秋,顯示了當今青年作曲家在思想和藝術上的追求,被選為入圍決賽作品。5月24日北京現代音樂節閉幕式音樂會上,由張國勇指揮青島交響樂團現場演奏入圍作品,國際三位知名作曲家弗瑞德·勒德爾(美國),曾葉發(香港)以及克里斯托弗·沃萊克(波蘭)擔任終審評判委員。最終,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在讀研究生田田的作品《敲響的八月》(2013)奪得桂冠。比賽結束后,北京現代音樂節藝術總監葉小鋼和指揮家張國勇為獲得大獎的田田頒發了獲獎證書和獎杯,并向田田以及他的指導老師秦文琛教授表示最衷心的祝賀。
根據比賽章程,田田將獲得十萬人民幣獎勵,獲獎作品《敲響的八月》將在今后北京現代音樂節的交響音樂會上最先被考慮再次演出,并推薦給國際知名音樂出版社與之簽定相應合約。北京現代音樂節已是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SCM)的正式成員,《敲響的八月》將被推薦到2014~2015年的ISCM年會上,作為中國作品中報名參演的最重要作品之一。(雨 辰 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