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既善于表現優美抒情的曲調?又能夠抒發氣勢磅礴的樂章?古人曾用﹃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的生動詩句?描繪古箏的演奏藝術達到令人神往的境地?古箏作為我國獨具特色的民族樂器之一?自戰國時期盛行于﹃秦﹄地起?一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箏名的由來
關于箏的命名,史料中說法不一,大體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由瑟分劈而來,另一說是因發音錚錚而得名?!都崱肪统帧胺稚獮楣~”之說:“秦俗薄惡,父子有爭瑟者,人各其半,當時名為箏?!碑斎怀烁缸訝幧恼f法之外,還有兄弟爭瑟及姊妹爭瑟的說法,這些大同小異的傳說也正好說明此說法不可靠。此外就常識而言,瑟分為二就成了破瑟,豈能算箏?若將瑟破為二而修補成箏,恐怕遠比制作箏、瑟要難吧!
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其發音的性質而得名。東漢劉熙所著《釋名》中“箏,施弦高,箏箏然”就持此說,說箏因“施弦高”而發音“箏箏然”,這音色顯然是相對瑟的舒緩音色而言,這就把箏與瑟聯系了起來。確實,我們的民族樂器可以因樂器的來源而命名(如胡琴),也可以因演奏方法而命名(如琵琶),更可以因音色而命名(如巴烏),箏因音色發音“箏箏然”而得名也未嘗不可。在歷史上,我國就有以音響效果命名樂器的習慣,如磬是按以物擊石發出的“鏗鏗”一類音響命名的,瑟則因發出了渾厚柔和的“瑟瑟”之音。如此看來,箏以音響效果而命名的論斷較為合理。
箏的歷史淵源
箏在我國有著古老的歷史,早在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今的陜西)一帶廣泛流傳,所以又被稱為秦箏,計算起來,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了。
對箏的起源說法不一,主要有三種觀點:
分瑟為箏
唐趙磷《因話錄》記述:“箏,秦樂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彼未都崱分休d有:“秦人薄義,父子爭瑟而分之,因此為名。箏十二弦,蓋破二十五而為之也?!比毡镜谑呤兰o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名所著《樂道類集》中記載有:“秦有婉無義者,以一瑟傳二女,二女爭引破,終為二器,故號箏?!倍藸幧?,由爭奪而產生了“箏”,這種說法沒有確切的證據,只是傳說而已。
蒙恬造箏
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書勸秦始皇收回他對客卿們下的逐客令時所說的一段話中有兩處談到箏,即“彈箏博髀”和“退彈箏而取韶虞”,這在時間上比蒙恬發跡之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箏的說法是靠不住的。在《舊唐書·音樂志》中,對蒙恬造箏也持否定的看法。至于蒙恬改革箏的說法倒是有可能的,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中記載:“古箏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這一段文字記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箏。
易筑為箏
早期箏是五弦竹箏,筑身瑟弦,如東漢應劭《風俗通》有云:“箏五弦,筑身而瑟弦?!睎|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記載:“箏,鼓弦竹身樂也,從竹,爭聲?!睆臍v史材料看,早期箏與筑更為類似,都是筑身,都是竹制,都是五弦。
總之,箏很可能來源于一種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簡單樂器,年代當在春秋戰國時期或春秋戰國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的秦代。箏、筑、瑟的關系,既不是分瑟為箏,也不是由筑演變為箏,而很可能是箏筑同源,箏瑟并存。五弦竹制箏演變為十二弦木制箏,筑身筒狀共鳴結構演變為瑟身長匣形共鳴結構,可能是參照了瑟的結構而改革的。
古箏的流派
自秦漢以來,古箏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并與當地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匯,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流派。傳統的箏樂早期被分成南北兩派,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山東、河南、浙江、潮州、客家五大流派,到了現代,流派的區別逐漸縮小,幾乎每個流派都兼具各家之長。
山東箏
據《戰國策》記載:“臨淄其富而實,其民無不歡竽、擊筑、彈箏?!彼圆簧偃朔Q山東箏為齊箏,其流傳主要在包括鄆城和鄄城在內的菏澤地區和魯西的聊城地區,特別是菏澤地區被人們譽為“箏琴之鄉”,出過不少民間說唱、戲曲和民間器樂的演奏人才。
山東箏曲多和山東琴書、民間音樂有直接聯系,曲子多為宮調式,以八大板編組而成。其中一部分是作為琴書前奏出現的琴曲,跟河南板頭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像《漢宮秋月》《鴻雁捎書》等皆是,在民間常常用套曲聯奏的形式來表現多側面的音樂形象,《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這四首小曲就是作為聯綴演奏的套曲,另外也有由山東琴書的唱腔和曲牌演變而來的,如《鳳翔歌》《疊斷橋》。
山東箏過去多用十五弦,外邊低音部分用七根老弦,里邊是八根子弦,俗稱“七老八少”。演奏時,大指使用頻繁,剛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以大指連“托”演奏的下花指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則剛柔并蓄,鏗鏘深沉,其演奏風格淳樸古雅。
河南箏
從《史記》《漢書》中所記載的文字來看,箏在秦漢兩代已有相當普遍的發展,后來秦箏隨著遷都流入河南,和當地的民間音樂“鄭衛之音”融合成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調。
河南箏在演奏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右手從靠近琴碼的地方開始,流動地彈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時左手做大幅度的揉顫,音樂表現很富有戲劇性,在河南箏中,把這一技巧稱為“游搖”。在指法的運用上,則無論是珠圓玉潤的長搖、錯落有致的剔打或是凄婉欲絕的走吟、悲壯蒼涼的重顫,莫不和曲調曲情渾然一體,集敘事、狀物、抒情三大特點于一體,是河南箏的又一特色。在演奏風格上,河南箏以渾厚淳樸見長,以深沉內在、慷慨激昂為其特色。在傅玄《箏賦》序中,對河南箏曲的評價是“曲高和寡,妙技難工”。
河南箏的曲目直接來自于民間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河南曲子是歷史悠久的民間說唱音樂,清以后衰落,只有南陽地區還十分興旺,所以又被稱為南陽鼓子曲。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帶有唱詞的牌子曲和純器樂的板頭曲,箏是其中重要的伴奏樂器,同時也脫離說唱而獨立演奏?,F存河南箏派的代表曲目,幾乎毫無例外都是河南曲子的板頭曲與牌子曲。
浙江箏
又稱杭箏,流行于浙江、江蘇一帶。浙江箏中“搖指”的運用是以大指做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這是它區別于其他流派的獨到之處。從《將軍令》和《月兒高》這兩首浙江箏曲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前者以“搖指”模擬了號角聲聲的長嘯,后者則以“搖指”表現了連綿不斷的歌聲。
浙江箏曲和過去流行的一種說唱音樂“杭州灘簧”有深厚的血緣關系。杭州灘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種基本唱腔,箏作為伴奏樂器在其中加花演奏,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點”演奏手法。這一手法在浙江箏中的運用經常給人以活潑明快的感覺,在現代創作的一些箏曲中也常采用。浙江箏曲和江南絲竹有著密切的聯系,曲目有許多都是相同的,像《云慶》《四合如意》等都較多地保留了江南絲竹音樂早期的形態。浙江箏曲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些優秀的傳統古曲,樂曲以移植琵琶曲為多,如《月兒高》《將軍令》《海青拿天鵝》等等,“凡十三套,無一不能”。
浙江箏以“弦索十三套曲”和“江南絲竹”、“杭灘”為源,故曲目的板數已突破六十八板的體系,樂曲也由單一的樂思發展到復雜的樂曲結構。在演奏風格上,一般節律都比較明快、流暢、秀麗,同時又由于浙江箏所表現的題材內容比較廣、手法比較豐富,因而在風格表現上并未完全單一化。
潮州箏
流傳于廣東潮州一帶,音樂結構特殊,旋法別具一格,箏能自成一格而有別于其他樂器,至為重要的就是左手按滑音的變化,即所謂以韻補聲。在潮州箏中,這一手法的運用可以說是到了十分絕妙的地步。彈箏時通過左手按音的變化,可以達到幾種音階和調式的組合形式,而且音律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間音樂。潮洲箏以其右手的流暢華麗、左手按滑音的獨特加花奏法和細膩微妙的變化而獨具一格。
潮洲箏的主要曲調有“重六”、“輕六”、“活五”、“反線”等,其中“重六”調樂曲比較委婉,“輕六”調樂曲清新明快,“活五”調樂曲纏綿悲切,律調很有特點。
在民間,用箏等撥弦樂器來演奏古樂“詩譜”稱為弦詩樂。《柳青娘》是該詩樂中最為流行的一首樂曲,它雖不屬大套曲,卻包括“輕六”、“重六”、“活五”和“輕三重六”四種調,曲調優美,極具潮樂的特色,在潮樂中被稱為“弦詩母”。此外,像《寒鴉戲水》《月兒高》《錦上添花》等也都是潮州箏中常用的曲目。
客家箏
即廣東漢樂箏曲,是廣東優秀傳統音樂之一。廣東漢樂的古箏演奏有悠久的歷史,它以《漢皋舊譜》(即漢調音樂)為主要依據,受當地民風及方言影響,形成了文靜含蓄的風格??图夜~曲是由客家音樂中“絲弦音樂”的合奏形式(由古箏、琵琶、椰胡、洞簫組合的小合奏),經過歷代客家箏人的豐富、充實、發展、提煉,而逐漸形成的獨奏曲。
客家箏曲目繁多,有“大調”、“串調”之分,大調嚴格為六十八板,這與河南的板頭曲一致,其余為串調。箏曲以古樸優美、典雅大方見長,《出水蓮》可以說是這一藝術風格的典型代表之一,串調板無定數,具有戲曲音樂的特點。為了便于樂曲調性的掌握、技法的運用以及樂曲內容的發揮,又將樂曲分類為“軟套”、“硬套”和“反線”。傳統的手抄工尺譜及印行本,大多記旋律骨干音的“調骨”,奏時由演奏者憑對樂曲的理解和對客家音樂的修養而編配指法和“變奏”、“加花”。
客家箏和潮州箏長期在一個地區共處,自然會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它們有不少曲目都是相同的,所用箏的形制也一樣。至于不同之處,如客家箏用的是工尺譜,潮州箏用的是二四譜;演奏時,客家箏多用中指,潮州箏則相對多用食指,而且前者滑音的音程和起伏多大于后者,使箏聲余音繚繞;在風格上,客家箏悠揚深長,古樸典雅,潮洲箏則流麗柔美。
近年來,箏的演奏藝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制作了多種優質精美的箏,如四川箏、上海箏、蘇州箏,箏的轉調也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已經改革了幾種轉調箏,如營口張力轉調箏、沈陽音樂學院移碼轉調箏、蘇州截弦轉調箏、上海音樂學院蝶式箏,這些轉調箏不但擴大了箏的表現力,而且使箏更便于參與合奏和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