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者的眼中,田超的身份有很多。白天的時間,她是北京語言大學團委、藝術教育中心的行政人員,忙碌于公文之中;傍晚的時間,她是北京語言大學中外學生藝術團的指導老師,為學生們授課、排練;周末的時間,她又變身成為新民樂演奏團體“女子十二樂坊”的成員,活躍于舞臺之上。而在田超自己的心中,與其被看成是舞臺上光彩奪目的演奏家,不如被稱為辛勤奉獻的教師更為貼切,因為對于她而言,音樂是理想,教師是事業。
與揚琴一拍即合后的情感轉變
之所以選擇揚琴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因為田超覺得她與揚琴很有緣份。在她五歲的時候,鄰居家的一位姐姐學習揚琴,耳邊每天都會傳來清脆、明亮的琴音,偶爾她也會跑到鄰居家,看著姐姐輕巧地敲擊琴弦,優美的樂音隨之產生。田超覺得揚琴這件樂器非常神奇,學習揚琴的想法在她的心里悄悄生根發芽?!拔业母改敢卜浅O矚g揚琴的聲音,看出我對揚琴非常感興趣,他們覺得女孩子應該恬靜優雅一些,學習樂器可以陶冶情操、培養耐心、鍛煉毅力、培養興趣愛好,于是一拍即合之后,我就開始學習揚琴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決定,一次機緣巧合的攜手,田超在今后的時光中一直與揚琴為伴。
當被問及童年的她是否對揚琴有著無限的憧憬與夢想時,田超笑著說:“因為習琴時年齡尚小,并沒有對揚琴學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最開始就是簡單的好奇、好玩,當然看到電視中出現一些著名揚琴演奏家在舞臺上揮灑激情的畫面時,也會幻想或是憧憬自己未來是否能夠站在光彩奪目的舞臺上為大家演奏我最喜愛的揚琴。”回憶起兒時習琴的經歷,田超的思緒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充滿童真童趣的年代。
田超告訴記者,她在完成對揚琴由好玩、好奇、興趣到喜愛的情感轉變也經歷了一番過程:“學習揚琴八個月左右,我報名參加了北京市少年兒童民族器樂比賽,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比賽,因為年紀小還不知緊張為何物,本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狀態,我第一次登上了舞臺。現在回想起來,好像是我將曲子彈串了,但是沒有停,順利地彈了下來,最后的成績獲得了優秀表演獎,評委老師還表揚我臨場發揮能力不錯,彈串了還挺淡定。因為年紀還小,我并不知道這個獎項是什么意思,媽媽就告訴我是第一名。我一聽非常高興,再加上媽媽的鼓勵和老師的表揚,那時候的我對學習揚琴充滿了信心,就這樣慢慢地喜歡上了揚琴。另外,還有一件事情對我影響很深,就是我初中準備報考音樂學院考試的時候,因為之前自己參加一些比賽獲得了一些成績,心理上漸漸產生了一些小驕傲,覺得自己彈得非常不錯,但當我真正參加到專業音樂學院考試中時,才看清自己與更為優秀的孩子之間的差距,這對當時的我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同時也促使我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加虛心,更加努力?!?/p>
加入女子十二樂坊演繹新民樂
讓廣大民樂愛好者關注田超的契機,是源于一支將中國傳統樂器組合與現代流行音樂表演形式有機結合的新民樂演奏團體——女子十二樂坊,田超在組合中擔任揚琴演奏員。這支成立于2001年的現代民樂組合兼容各種不同風格的演奏,可以說達到了技術、音樂、舞美的三合一效果,以其優美的音樂旋律和激情的現場表演,得到國內外專業人士的一致好評,更成為第一個獲得格萊美綜合類最佳新人獎與世界音樂類最佳新人獎兩項提名的中國音樂團體。說起與女子十二樂坊結識的經歷,田超告訴記者這是一件非常機緣巧合的事情:“就讀中央音樂學院本科二年級時,我就曾收到過女子十二樂坊的工作邀請,幫助樂坊做一些幕后的工作,包括錄制音樂小樣等等。2010年我研究生畢業之后,找尋工作時意外地接到了樂坊的電話,他們再次對我發出了邀約,時隔幾年能夠再次接到樂坊的邀請,我非常開心,覺得很有緣份,便欣然接受了樂坊的邀請,成為了女子十二樂坊中的一員。”
受到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普通大眾群體對于音樂的審美可以說已經趨向于西方化、潮流化、流行化,即關注的焦點或從音樂本身轉向音樂外在的新穎表演形式,而且就我國民族音樂傳統的演奏形式來說,已經越來越難吸引人們的關注,其發展道路也變得越來越窄?;诖?,國內部分專家、學者、音樂人認為,傳統的民族音樂要想在當下的文化大環境下求得生存,求得發展,就必須要秉承探索創新、與時俱進的精神,適應時代前進的變化,吸收國際音樂界的技術手段,貼合當代人的口味,并融入現代的創意、編配等,繼而形成新的民樂發展趨勢。因此,眾多與女子十二樂坊相似的新民樂組合一時間應運而生,并迅速發展壯大。作為女子十二樂坊中的一員,田超又是如何看待新民樂的誕生與發展的呢?
“現如今,大家對于新民樂的概念定義在女子十二樂坊為代表的演奏形式,這樣一個含義局限在樂坊的身上有一些狹義。其實,我覺得樂坊的產生也是一個巧合或是一種機緣,是當下時代發展的產物。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中,傳統民樂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大眾的審美需要,另外,目前在中國,大眾對于嚴肅音樂或是高雅音樂的審美能力與水平還不是很高,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新民樂的演奏形式就應運而生了,它改變了傳統的演奏形式,手持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一次又一次地展現著民族音樂與時尚潮流的結合。我認為,新民樂這種新衍生出來的演奏形式還是很有發展前景的,但是目前的新民樂組合可能在特色方面還略有欠缺,缺乏自己的色彩,缺乏讓人耳目一新的特點。若是真正想走新民樂的道路,我們一定要抓住音樂本身的魅力,而并非只關注于外在的、輔助性的形式變化。”
傾情音樂普及教育盡己心力
自2010年研究生畢業至今,田超擔任女子十二樂坊揚琴演奏的同時,還任職于北京語言大學,成為了一名站在講臺上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長。談到由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變,田超表示其中也經歷了一番心靈的自我拷問:“2010年我進入北京語言大學團委工作,主要負責藝術教育方面。對于當時的我而言,我一直覺得教師是一個非常好、非常高尚的職業,但當自己真正成為一名教師之后,我才發現教師職業的高尚是需要無數基礎理論知識來支撐的,為了考取教師資格證,我需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法律法規、道德規范等課程,有太多的內容需要學習。當時,我就不斷地反問自己是不是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因為教師并不是你拿到教師資格證,就證明你是一名教師,而是需要從自身修養、行為規范、理論知識儲備等方面都要符合,可以說教師是一個需要長期自我成長、自我學習的職業?!?/p>
田超擔任北京語言大學行政工作與教師工作的同時,還肩負著北京語言大學中外學生藝術團指導老師的責任。北語中外學生藝術團成立于2003年10月,是共青團北京語言大學委員會直接指導下的全校性學生藝術社團,也是全國高校首個由中外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生藝術團體,其分為民樂隊、西樂隊、舞蹈隊、合唱隊、話劇隊和打擊樂隊六個部門,每周都會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藝術學習與節目排練。在工作中,田超不僅要組織學生們參加各種比賽與公益性演出活動,還開設了一些藝術類公選課程,在各個藝術門類中挑選出學生們感興趣的門類或是學生們有必要掌握的課程進行傳授,包括藝術審美、藝術理論基礎知識、藝術講座活動等等。
當記者問及田超工作于北京語言大學幾年來的感受時,她告訴記者:“以前以學生身份演出時,考慮更多的是演出本身或是彈好自己即可,從來不會去考慮音樂藝術的受眾問題。但現在成為一名教師從事高校藝術教育工作后,我才感受到其實高等院校的學生們對藝術教育的渴望是非常強烈的,而我們的高校藝術教育工作卻進行得并不好,每所院校都存在相應的問題。在我看來,藝術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對促進學生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對藝術教育的教研具有必要性與緊迫性,如何將公共藝術教育對學生發展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應該是藝術教育工作者都應該關注的課題。因此,我現在正在針對高校藝術教育工作的課題不斷摸索、求解,以期望能夠為提高大學生藝術修養等綜合素質及為高校藝術教育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心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