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青年交響樂團,內地了解這一樂團的人并不多,我也是如此。最近,我應約前往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對該樂團進行采訪,當晚,澳門青年交響樂團將為上海的觀眾呈獻一場名為“擁抱祖國”的交響音樂會。走進東藝音樂廳,舞臺上的樂手(包括指揮在內)穿著統一的粉紅色T恤,青春的氣息撲面而來。指揮查偉革先生正在給樂隊排練一部聽上去很現代的作品,經了解,這部作品是旅美的澳門作曲家林品晶特為澳門青年交響樂團國內巡演而創作的,名字叫做《亞婆井之歌》。這是澳門青年交響樂團給我的第一印象。
當晚7點30分,“擁抱祖國”交響音樂會準時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音樂廳拉開帷幕。我所在的位置,剛好能將樂隊的每一個細節盡收眼底。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指揮與樂手交流的眼神、動作,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位年輕樂手那種認真、專注、投入的表情。
對于這樣一個年齡最大不超過25歲、最小只有13歲的全部由學生組成的業余樂團,如果一定要對這場演出進行評價,我以為當這些孩子能在舞臺上按照指揮的要求,將每部作品完整、順暢地演繹下來就是成功!更何況,他們的演奏水準的確遠遠高于我曾經聽過的一些業余樂團。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如果你知道了這支樂團的故事,你恐怕和我一樣,當面對這個年輕群體的時候,內心的挑剔會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感慨和感動。
誕生和成長
許健華,澳門青年交響樂團協會理事長,樂團的創辦人之一。
許健華年輕時就學習小提琴,并參加了香港青年音樂營,在音樂營的管弦樂隊第一次接觸交響樂,就被樂團的那種氛圍深深吸引了。從香港回到澳門之后,許健華加入了澳門室內樂團,這是一個半職業半業余的樂團。1995年,許健華和他曾經在澳門室內樂團的同事汪嘉、梁建行一起到各個學校組織開辦小提琴培訓班,并逐步形成了一個管弦樂隊,這是澳門青年交響樂團的雛形,那時候是1996年。
1997年,澳門青年交響樂團正式注冊成立,但是此時的樂團并不完善——弦樂部分沒有低音,管樂部分沒有雙簧管和大管。于是,許健華他們開始有針對地對所缺的專業進行補充、培訓。澳門青年交響樂團的老師都來自香港各個樂團,富有教學、演奏實踐經驗,這也為保證樂團整體水準奠定了基礎。進入這一樂團沒有門檻,只要喜歡音樂、想要學習就可以進來。加入樂團的孩子除了針對個人的訓練課程需要交費以外,參加樂團的訓練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樂團對這些孩子的要求就是要認真、勤奮地訓練,達到能夠參加樂團演奏的水準。許健華說,每一個學音樂的人,對樂團都有一種天然的向往,他說自己就是這種人,所以,他希望澳門青年交響樂團能夠為更多的年輕人圓加入樂團的夢想。
澳門青年交響樂團從成立之初到之后的六七年時間,都是在一所中學里進行培訓和排練。雖然學校是無償提供場地,但并不是隨時可以使用,隨著樂團規模的不斷擴大,學校已越來越無法滿足樂團的發展。之后政府雖然為他們提供過一處場地,但還是太小。此時,已經成為澳門青年交響樂團榮譽會長的廖澤云先生知道了樂團所面臨的困難,就選出好幾處自己的房產,請許健華他們來挑選。最后,他們選中了一個荒廢了十幾年的牛仔褲廠房,面積約1000平方米,這里成為一直沿用至今的澳門青年交響樂團的訓練中心。許健華說:“這里雖然簡陋,但是足夠一個樂團使用,而且沒有任何限制,完全由我們自己支配。”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場地,澳門青年交響樂團的發展更加穩健,并逐步開始有計劃地策劃一些文化交流活動,影響也越來越廣泛。
許健華感嘆:“如果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沒有社會各界的熱心幫助,澳門青年交響樂團不會發展到今天。去年接到維也納合唱節邀請的時候,正是學生們備戰期末考試最緊張的時候,很多家長和學校都不同意學生這時候離開,于是政府的教育暨青年局、社會文化司都出面分頭給學校和家長做工作,最終學校同意這些學生用公假參加活動,并且為這些學生的考試進行了合理的安排,使得這次非常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動得以順利完成。”
他們的實力超乎想象
2007年,澳門青年交響樂團接到了去澳大利亞巡回演出的邀請,這是樂團成立以來的一件大事。
為了備戰巡演,許健華他們對學員們進行了各個時期樂曲的訓練,從巴洛克到古典,從浪漫到現代,所有的風格都囊括其中。與訓練同步的,就是數量激增的演出,目的是為了檢驗訓練的成果。充分的準備,讓澳門青年交響樂團首次踏出國門便凱旋而歸。同年,他們又巡演新加坡、泰國等地,依然載譽而歸。而最讓許健華自豪的,是2008年澳門青交應邀前往奧地利維也納作為首支來自中國的青年樂團參加第八屆世界合唱音樂節,并與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在金色大廳和莫扎特音樂學院音樂廳同臺合作演出。
許健華說,當時樂團準備的曲目比較全面,既有中國作品,也有德奧作品,但是到了維也納之后,音樂節組委會并不同意他們演奏德奧作品。組委會告訴他們,演奏中國作品或是葡萄牙作品都沒問題,但是在金色大廳演奏德奧作品還是要慎重。其實歸根結底還是不相信澳門青年交響樂團有能力演奏德奧作品。為了這件事情,樂團常任指揮查偉革和音樂節的藝術總監討論了很久。最終,音樂節組委會讓步,同意樂團演奏德奧作品。但是經過了這樣的波折,許健華也覺得有些擔心,于是,在金色大廳演出時,為了不影響總體效果,他們把奧地利作曲家蘇佩的管弦樂《維也納的早中晚》放在第一首演奏,想著萬一失敗了,后面還有其他樂曲可以補救。然而令許健華他們始料不及的是,當這首描寫當年維也納市民生活景象的優美樂曲演奏完畢的時候,現場觀眾竟然全體起立熱烈鼓掌。演出結束后,藝術節組委會特意致電向他們祝賀。澳門青年交響樂團立刻信心倍增,于是在莫扎特音樂廳演出的時候,這首維也納作曲家的作品成為當晚的壓軸曲目。
香港管弦樂團第一副協會理事長、小提琴家梁建楓曾經這樣評價澳門青年交響樂團的藝術水準:“他們能夠表演任何曲目……當他們全心投入時,他們的實力超出你的想象。”也許澳門青年交響樂團在維也納的表現正說明了這一點。當然,樂團具有這樣的實力并非偶然,不過,要一直保持高的水準也非常困難。許健華說:“我們這個樂團和任何一個業余青年交響樂團一樣,面臨的都是人員流動的問題,因為都是學生,所以人員年年不同。雖然我們請的老師都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的常任指揮查偉革是一位富有經驗的指揮家,但是這種過于頻繁的人員流動,對我們的訓練工作是一個大的挑戰。當一批樂手的演奏水平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隨著人員的流動,樂隊的整體水準就會下滑,而這又需要我們的老師、指揮重新訓練,所以,我們工作中面臨的挑戰非常大。”盡管如此,許健華表示:“只要學生愿意學,我們就請最好的老師教,為他們創造最好的條件。”
許健華告訴我,這么多年下來,有一點是他們一直堅持的,就是堅持用正統的交響樂對學生進行訓練。1997年,澳門青年交響樂團創團的首演曲目是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這首樂曲是許健華和汪嘉當年參加香港音樂營時接觸的第一首交響曲。于是,他們訓練自己的學生也從這首樂曲開始。這首曲子他們教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用一年的時間學習一首曲子,對于專業的樂團恐怕無法想象,但是對于這支業余的樂團,許多孩子在演奏技巧方面都只是剛剛起步的階段,這個時間就不算長了。許健華說:“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有潛力的,而且都很用功,他們甚至可以從早上8點練到晚上11點。當然,這和我們的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分不開。樂團老師們不但在音樂知識、演奏技巧方面堪為人師,個人的品德、修養、素質都對學生有著非常正面的影響,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身為人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技能,更要教學生怎樣做人。”一個健康的、積極向上的環境,也讓這支年輕的樂團有更廣闊的空間、更充足的發展后勁。
音樂要的就是這么多
對于澳青,常任指揮查偉革也是最有發言權的一位。
查偉革是巴西裔的澳門人,在澳門已經工作生活了20多年。澳門青年交響樂團成立之初,查偉革就擔任該樂團的常任指揮,樂團幾乎所有重大的演出都是由他執棒。對于澳門青年交響樂團這樣一個業余的學生樂團,查偉革有什么樣的評價呢?
“我本來就喜歡和年輕人打交道,專業的樂團我也指揮過不少,但正是因為他們是專業的樂團,所以我個人認為他們對于嘗試新的東西會比較抗拒,也就是說他們比較傳統、守舊。不過澳門青年交響樂團的這些年輕人完全不同,他們演奏經典的作品很投入、很認真,而對于新的作品,他們也非常愿意去學習和嘗試,這讓我感到很欣慰!”查偉革說。
作為一名職業指揮,查偉革對澳門青年交響樂團的年輕人寄予的期望更多與音樂有關:“音樂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作,需要很多的時間、精力和足夠的投入,對我來說音樂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心。但是我感覺現在的年輕人花太多的精力去考慮建立家庭、個人生活的問題。我不是說家庭不重要,但是如果真的要想成為一個音樂家,你就必須要把你的生命、你的心的一部分投入到音樂事業中來,因為音樂要的就是這么多。我很高興看到許多很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做了他們生命中非常正確的選擇,就是選擇澳門青年交響樂團,這些孩子當中已經有很多人年齡超過16歲了,但是還沒有未來明確的目標走向,還在猶豫要不要選擇音樂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我非常希望這些孩子能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繼續為音樂事業努力,做出成績!”
年輕人是澳門的未來
與查偉革不同,許健華并不認為澳門青年交響樂團的成員都要選擇音樂作為自己未來的職業。他說:“我們這個樂團,如果說只是單純地為了培養他們成為一個從事音樂事業的人是不準確的。事實上,從成立到今天,澳門青年交響樂團的成員先后有五六百人,但走上專業音樂道路的也不過60余人,也就是不到10%。所以,我們組織這樣一個學生樂團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提高人的素質!”許健華還說:“我們參加那么多的交流活動,去澳洲,去歐洲,就是想讓外面的人從文化的角度來認識和了解澳門,而不僅僅是娛樂、賭博。在澳門隨處可看到賭場,賭場對澳門的經濟發展可能是好事,但是對于青少年的成長,對于澳門的教育來說絕對不是好事。
說到這里,許健華停頓了一下,他說澳門很長時間都被稱為“文化的沙漠”,其實,澳門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澳門有400多年的歷史,東西方各種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來到澳門,只要到老城區走一走,就不難發現這里有著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現在的澳門除了讓人聯想起賭博,似乎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了。他還記得,澳門青年交響樂團成立的時候,演出票送都送不出去。這并不是因為澳門青年交響樂團是個業余樂團,第一屆澳門國際藝術節也同樣遭遇過演出票送出去但沒有人來看的尷尬!用許健華的話說,因為那時的澳門根本沒有買票看演出的文化!人們可以花錢在賭場,卻沒有人愿意把錢花到欣賞一場有文化含量的演出上面。這就是當年澳門的現實!許健華說:“林品晶當年之所以離開澳門,就是因為她所熱愛的音樂事業在澳門沒有立足之地,這次請她創作《亞婆井之歌》的時候,當她了解了澳門青年交響樂團之后,她說了一句話:‘澳門有希望了!’”
“所以,我成立這個樂團,除了因為自己對音樂的熱愛,”許健華表示,“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想盡自己微薄的力量,為澳門的文化發展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據了解,澳門青年交響樂團所有的成員都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這次來的80個孩子,也都是澳門回歸之后開始接受教育的。許健華說:“對這些年輕人進行音樂的訓練和熏陶,歸根結底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讓他們遠離低俗的娛樂,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進而逐步提升整個澳門社會的文化素質。我們組織演出、組織各種文化交流的目的,同樣是為了開拓這些年輕人的眼界,讓他們知道世界不僅僅只有澳門這一塊地方,澳門要發展,就要看到外面廣闊的世界。尤其是這次國內巡演,他們感觸也很深,過去他們對祖國的了解都來自書本或媒體,但是這次他們對自己的國家、對自己的民族不僅有了親身的體驗,了解也更加深入。我想,年輕人是澳門的未來,是澳門的希望,澳門終究是由他們來掌握的。所以,如果澳門青年交響樂團這個平臺,能夠讓政府、社會、家庭真正地去關心青少年的成長,不是僅僅關注他們的課堂知識、考試分數,而是去關注他們的文化素質、品德、修養,對澳門今后的發展進步至關重要!”
許健華說:“每一個熱愛澳門的人都不會希望澳門永遠依靠娛樂、賭博作為經濟發展產業的支柱,因為即使一個城市的GDP再高,如果文化發展是荒蕪的沙漠,那么這個城市是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的。澳門青年交響樂團對于澳門也許微不足道,但是如果說我們所做的能夠為澳門的文化發展做一點點貢獻,也是澳門青年交響樂團的價值所在了!”
也許,過去的澳門確實被賭博、娛樂沙化成了一片文化的荒漠,然而,澳門青年交響樂團這株沙漠中的幼苗,因為有著太多人的關愛和呵護,正在茁壯成長!而那些一直呵護著、守護著這株幼苗并陪伴著它成長的人們,確實功德無量!有一株,就會有兩株、三株……也許不遠的將來,提起澳門,會如許健華所愿,不再是賭博、娛樂,而是文化的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