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書自發救水珍
安徽鳳臺縣劉集鄉硤山口村離縣城3公里,地理位置獨特,為千里淮河第一峽,上游淮水受硤山口峭石阻攔,迂回沖刷而下,水流湍急,這里生存著一種水生寶貝—淮王魚。淮王魚亦稱淝王魚,或鮰皇魚,是淮水中的特有珍稀物種,是我國珍貴食用魚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水中活化石”之美譽。
淮王魚另一個奇特之處在于其烹飪后的鮮美遠遠勝過遠近馳名的淮河鯉魚,素有“淮上筵席之珍”的美譽,特別是清蒸后,其肉比豆腐還要細嫩,湯比雞汁還要味美。這道菜已經列入《中國菜譜》,稱為“奶汁淮王魚”。
今年60歲的詹可和是上世紀80年代鳳臺縣劉集鄉硤山口村村支書,他和祖祖輩輩都是喝淮河水長大的樸實農民。詹可和自幼生長在峽山口,對淮王魚有很深的感情。
詹可和清晰地記得,硤山口一帶每到汛期,成群的野生淮王魚就會戲水歡躍。由于淮王魚生活在隱蔽水草和巖石縫隙中,用常規漁網很難捕到。當地人發明了一種奇特的捕魚工具,即用鐵釘將很多木板釘成木屋狀,取名叫“船塢子”。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后把這種漁具沉入水下,就像一間小木屋似的,淮王魚就會以為這兒是值得信賴的安身之所,成群鉆進里面休憩,在臘月春節前將“船塢子”撈起,魚兒還在里面休眠,所以捕獲它們不費吹灰之力。
野生淮王魚當時奇貨可居,賣到100多元一斤,還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許多人都把它當作佳節饋贈親友的上等禮品,但依然有價無市很多人買不到。詹可和大隊書記干了八九年,淮河的污染也日益嚴重,加上過度捕撈,這種魚的生活環境遭到巨大破壞,致使野生淮王魚大批死亡,數量急劇下降,到了90年代已岌岌可危瀕臨滅絕。眼看著淮王魚一天比一天少,詹可和心急火燎食寐難安,他認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去拯救淮王魚,他始終認為:“淮王魚是淮河兒女的驕傲,絕不能讓它毀在我們這代人手中!”
拯救淮王魚是一項荊棘叢生耗資巨大的工程,是否成功還不好說,弄不好反而會留下罵名。當地很多村民得知老詹的想法后都說老詹傻,這種無名無利的苦差事,何必出頭冒險?詹可和認為,即便傾家蕩產繁育失敗也問心無愧,這樣也算對得起哺育祖祖輩輩的淮河母親河了。1995年夏天,在基層工作了20年的詹可和毅然從村干部崗位退下來,他苦口婆心說服了兒子詹同連,把兒子詹同連長期從事工程施工的積蓄全部拿出來,又傾己畢生積蓄再四處籌資數十萬元,和村里簽訂了承包了淮河故道上的50畝魚塘,蓋了20多間廠房,購置了各種儀器設備還聘請了幾名專家,1996年春,投入上百萬元的淮王魚繁育基地與淮王魚研究所同時宣告成立。
五載磨劍鋒芒現
詹可和成了大忙人,開始了漫長的人工繁育之路。詹同連和父親詹可和一道,翻閱大量水產養殖書籍,請教多名水產專家和近百位老漁民,以熟悉淮王魚的生活習性。為了模擬淮王魚的生長環境,詹可和先用與淮王魚習性相同的另一種魚苗進行研究、反復試驗。試驗成功后,他又天天乘著船到淮河里去尋找淮王魚的蹤跡、觀察其生活環境、食性等。1996年冬天,詹可和花了很大代價從鳳臺硤山口水域中捕獲到了十多尾小淮王魚,他欣喜若狂。
他把這些寶貝分別放在幾個小池子中精心照料,可第二年魚兒不但不見長,還死了幾尾,令詹可和心痛不已。詹可和認真思考,隨后他不斷調整飼料配方,還把池水水樣送到環保檢測部門,查驗營養結構與有害成分比例。經過一年多的摸索、飼養,詹可和發現淮王魚對水質要求很高,特別適合在含氮量比較低的靜態水中存活,但接來的繁殖擴大種群試驗又遭受了一次次的失敗……
繁育的道路是很曲折漫長的,在無數次的失敗面前,詹可和從沒打退堂鼓,“恢復淮河生態挽救瀕危物種開發名水產惠及子孫,如此崇高事業不弄出點名堂,俺決不收手!”他的堅強大義不僅打動了兒子,也感染了很多人。
隨著國家對淮河污染治理投入與力度的加大,淮南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也下發公告,1997年成立的位于硤山口附近的淮王魚自然保護區內全年禁漁。詹可和在無數次的失敗后重新站起來,審視和思考自己的得與失。
地僻信息塞,老詹想到僅憑借自己的科研實力,要實現夢想遙遙無期,他決定求助集體的力量。詹可和多方奔走,許多老專家被這個老農民請傾家蕩產挽救珍稀物種的執著精神深深感染,許多人答應提供支持。隨后,淮王魚研究所陸續與上海水產大學、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等權威部門建立技術依托關系,詹可和還邀請上海水產大學博士生導師王武教授和他的學生到研究所來現場指導,解答淮王魚等魚類養殖繁育技術難題。詹可和與他請來的技術團隊終于在2001年相繼攻克了淮王魚種魚培育、催產、孵化等技術難關,歷時5年成功繁育出淮王魚魚苗,并研制開發出“淮王魚”專用飼料配方,走出了拯救“淮王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性第一步,令中國整個水產養殖界震撼沸騰!詹可和激動之情難以言表,他終于長舒了一口氣,“咱這些年總算沒白活呀!”
“活化石”重現淮河
淮王魚獲救了,此時的詹可和又開始了新思考:如何使淮王魚的養殖從實驗性質走上規模化、商品化,讓這樣的美味重新走上老百姓的餐桌?詹可和再次投入巨資,模擬“淮王魚”的自然生長環境,修建了標準種魚苗塘、商品魚精養塘,還相繼繁育了江黃顙、鳳淮魚等特種親魚,成立了鳳臺縣特種魚養殖示范基地,到2004年,基地初步形成了年產10噸淮王魚的規模,商品淮王魚價格在200元左右一斤,滿足了周邊上海、南京、徐州等大城市星級酒店對這種珍稀魚類的需求,同時也為這種珍稀物種的延續提供了雄厚技術保障。
市場消費火旺,皖北許多規模養殖場對養殖淮王魚產生濃厚興趣,詹可和的淮王魚種苗和商品魚供應開始獲得豐厚回報,每年獲利近80萬元,陸續還清了借款,還有了一定的積蓄。靠魚發財并非詹可和走上挽救淮王魚之路的初衷,但只有這樣,才能維護養殖基地的運轉,研發出更好的技術。詹可和心中一直認為:“讓魚兒回歸大自然并安全生存適應大自然,這才是我實現拯救淮王魚的最終目的!”
從2002年開始,隨著淮河水質變好,詹可和每年都向淮河投放幾千尾淮王魚,由于人工繁育難度大、數量少,至2002年底詹可和已累計無償向淮河放養淮王魚5萬余尾,價值數十萬元,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交口稱贊。
今年8月,當地的一個漁民在縣城附近的淮河與支流永幸河交匯處,無意中捕到一條近2公斤重的肥碩淮王魚,這說明淮河水質已經顯著改善,更表明自然狀態下的淮河硤山口保護區已經成為淮王魚的樂園!得到這個消息,詹可和樂得合不攏嘴,激動得熱淚盈眶,他急忙找到那個捕魚者,花1000元買下這條魚寶貝,用網箱把它養在魚塘里。每天老詹都要探視它幾次,一邊看一邊不停地撫摸那條魚。看到魚兒歡快地游弋著,老詹摸著白森森的胡茬開懷大笑起來轉又喜極而泣:“祝愿你們的家族個個平安,祈盼淮河水清又清!”
淮王魚放養大功告成,現在的詹可和又開始研究起淮王魚的歷史文化。在漁場創辦硤石山莊。在山莊中的一間屋子里,堆積了大量的歷史典故和文化書籍,詹可和意在將淮王魚的歷史文化和淮河文化、美食文化融入其中,供世人分享。
又一個秋天來臨,胖胖的老詹常一人站在雄偉的淮河大壩上極目四望,一邊是無邊無際的平疇沃野金色麥浪如潮,平靜而盡顯嫵媚。另一邊是柔靜伸展的淮河水天一色,鷗鷺翔集翩翩起舞。面對滾滾河水思緒萬千,他由衷地告訴筆者:“只要每個人都能提高保護環境和生物的意識,人類今后就不會走那么多彎路。其實我做的并不多,只是想給子孫后代一個交待。以后我還會一如繼往的觀察淮河水質,等到它完全的能夠讓淮王魚適應生長時,我就會把我繁育的魚苗每年投進淮河2萬尾,但愿我能看到重現淮王魚王者風范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