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結束后,福建卷理科第10題的解答讓筆者聯想起了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提到:“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的確,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既要“入乎其內”,身臨其境,感受限時完成的緊張心情,又要“出乎其外”,揣摩題意,揭示數學本質,尋求突破.
2 一路樓臺直到山
函數概念涉及三個要素:A,B是兩個非空數集,及對應法則f.若對應法則f發生變化得到以下變化的“娣妹題”.
以上三題分別是在理解函數概念的基礎上,分別增加單調性、對稱性和周期性等條件而編制的創新試題,讓人眼前一亮,感覺清新.
3 撥開云日初識真
函數概念貫穿整個中學數學,而函數概念的發展經歷了“變量說”“對應說”和“關系說”. (如下框圖,“關系說”是1914年法國數學家豪斯道夫把函數定義為集合到集合一種“特殊關系”)“保序同構”本質上是單調的一一映射,是函數“對應說”、“關系說”的具體應用.
只有在思考過程中不斷“回到定義”, 運用直觀去分析,揭示函數概念的內涵,變化函數的外延,才能使學生對函數概念的理解向多角度,多層次,立體化的方向發展,實現對函數概念的理解從表面到本質、從抽象到具體、從孤立到系統的跨越.
4 他山之石來攻玉
若對A,B非空數集(指實數集)作拓寬處理,即變化函數的外延,對學生理解函數的概念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古人云:“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見鱉,其尤深者見蛟龍.足異跡殊,故所見之物異也.”在思考問題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自我提問,回歸數學問題的本質.讓學生感受到“我終于找到海底,我的錨就牢牢地扎根在這里!”這不正是我們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嗎.
參考文獻
[1]胡先富,薛穎.函數三種定義的演變歷程及其利弊分析.數學通報,2013(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