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的提出師:誰能說說你是怎么求解的?理由是什么?生1:利用平面幾何圖形的特征,先求出圓心到直線的距離3d =,從而得到最小值為1dr?=,最大值為5dr+ =.
師:很好!能否從代數方面嚴格證明這個結論呢?
師:回答得很完整,很到位!他先通過畫圖,尋找到思路后再通過代數方法進行論證,說理很充分!那解決這個問題就有上面的三個方法了,大家比較一下,哪一種方法更為方便?哪一種方法又是解決圓錐曲線和直線位置關系問題的通性通法呢?
生4:對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問題方法1較為方便,但方法2和3不僅可以適用于圓和直線,還適用于橢圓、雙曲線、拋物線和直線的相關問題.
師:總結得漂亮!以后我們要針對不同問題選用恰當的解題方法,這樣有助于簡化解題過程和節約解題時間.由上面的討論,我們知道圓上的點到直線的距離在1到5之間,不存在小于1或大于5的點.
如果把題目的條件和結論稍作變動,你會有何發現呢?
(問題提得比較發散.教師的本意是想讓學生把圓或直線這兩個定曲線變成動曲線來研究.)
生:發現?!
(在學生看來,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運用平幾知識一解了之,題目沒有任何新意,學生對此本沒有什么興致.然經老師這一問“有何發現”,精神為之一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之一是:在無疑處生疑,想方設法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師:對,只要認真觀察、思考,必有重大發現!
(為進一步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師有意夸大其辭.)
師:平面上到直線l距離等于1的點在哪里?這類題目能不能換個角度來思考?
生7:平面上到直線l距離等于1的點在與直線l平行的兩條直線12, l l上,圓上有幾個點到直線l的距離這個問題,就可以轉化為研究動圓和直線12, l l的位置關系.
師生:太棒了!有效合理地轉化,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有效途徑.
師:剛才是固定直線和圓的圓心位置不動,改變圓的半徑,能否固定圓不動,改變直線的位置呢?
又經過幾分鐘的觀察、思考后,學生們發現(讓有所發現的學生逐個報告發現的結果)
生8:(題3)已知圓224xy+=上到直線30 xyC?+=距離等于1的點有1個,則實數C的值為________.
生9:(題4)已知圓224xy+=上到直線30 xyC?+=距離等于1的點有2、3、4個,則實數C的取值范圍為______.
師:你們真的太棒了!竟然連高考題都編得出來呀!
(題5)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已知圓上有且僅有四個點到直線1250xyc?+ =的距離為1,則實數C的取值范圍是_____.
師:現在大家把剛才改編的題目1—5完成以下.(大約5分鐘,幾乎全部同學都完成了,而且正確率很高.學生的情緒因成功的喜悅越來越高漲!)
師:刻畫直線的位置關系需要哪幾個要素?
生:兩個點或一個點加斜率.
師:剛才所給的直線是斜率確定的一組平行直線系,如果改成過定點的直線系,情況如何?
(題6)若圓22(2)(2)18xy?+?=上至少有三個不同點到直線:0l ax by+=的距離為2 2,則直線l的傾斜角的取值范圍為______.
師:題6的關鍵在哪兒?
生10:關鍵在于如何畫圖.
師:那大家考慮一下,如何來畫圖?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要素!(經過了5分鐘)
3 教后反思
3.1 教材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藍本
高考命題“源于課本,高于課本”.課本是試題的根,在教學中,我們需要反思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好課本例習題的功能.如何對例習題進行改編,從而放大課本經典例習題的作用,加深學生對例習題的理解.以課本上的數學知識為內容進行選題不僅可行,而且有效,教材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資源庫”,這些材料可以是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的提出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解題方法和規律的概括過程等.教師可以把這些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設計為學生再發現,再創造的研究性學習活動.
3.2 研究性學習的選題要注意平民化
著名數學教育家G·玻利亞指出:“拿一個有意義又不復雜的題目,去幫助學生發掘問題的各個方面,使得通過這道題,就好像通過一道門戶,把學生引入一個完整的領域.”由此可見選題的重要性.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中,要考慮選題的起點不宜過高,要便于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口,都能在過程設計中體驗自己的參與,都能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所長,體驗自身的價值,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取得不同的提高,從而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通過研究性學習樹立起自信和興趣.總的來講,選擇的問題難度盡可能處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以真正吸引學生參與到研究活動中,為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3 課堂教學應是動態生成的
葉瀾教授曾經指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風景的因素,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路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的確,課堂教學是一個漸進的、多層次和多角度的非線性序列,是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的互相作用的推進過程.經驗告訴我們:老師把學生看成了課堂學的主體,學生便成了課堂的思想者、活動者,課堂就充滿了智慧,充滿了生成,充滿了活力,學生會感受到成功的快樂,而這種快樂又會成為學生學習數學更強的內驅力,這就是我們期盼已久的動態的生命課堂.它是自主與引領統一、教與學和諧、預設與生成并重的教學過程,體現了學生的主動與老師的靈動,關注了師生的生命體驗,充滿了生命氣息與活力,使師生共同發展、和諧發展、持續發展成為可能.
3.4 學生的潛力是可以發掘的
數學新課程標準凸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變得更加好問,讓我們的課堂不再“安靜”,而是充滿活力和生機,讓課堂成為孩子創新的搖籃,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這節課事實證明:如果你相信學生,讓學生主動研究,充分發表意見,你就會發現學生蘊涵著無窮的創造力,你就會覺得自己實在沒有比學生太多的高明.教師只有充分尊重學生,耐心傾聽學生的想法,及時鼓勵點撥,適時提醒鞭策.營造一個寬松而又緊湊的、平和但又充滿挑戰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巨大潛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很多事實證明,我們的學生都是好樣的,教師務必樹立這樣的觀念.
總而言之,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品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更主動、靈活地獲取知識,既夯實雙基,又提高綜合能力,為進一步的深入學習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