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3年爆發的“贖罪日戰爭”中,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為了支援以色列,下令美國空軍“把所有能飛的玩意都飛往以色列”,也因為美國的支援行動,嚴重激怒了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國家聯合對美國實行徹底的石油禁運,造成美國油價暴漲,導致1973年石油危機。之后,盡管以色列在軍事上明顯占優勢,但是每當沙特尋求購買西方武器的時候,以色列就會加以阻撓。沙特國王便計劃尋求其他的武器購買渠道。
面對以色列和伊朗的雙重威脅,沙特法赫德國王意識到他們需要一種“對我們進行攻擊之前必須掂量掂量的武器”。1985年,沙特駐美國大使班達爾親王首先行動起來,試探性地向美方提出購買“長矛”彈道導彈的請求,結果,這種射程只有120公里的戰術地地導彈購買請求被美國拒絕了。當這個消息傳回國內后,沙特防空軍司令蘇爾坦親王向國王推薦了當時尚未和沙特建交的中國。
1986年,沙特駐美國大使班達爾親王秘密來到了中國,向中國透露了他們的意圖:你們愿意把“東風”導彈賣給我們嗎?中國方面對此的回復是“原則上同意做這個合同”。
初步接觸之后,中國派遣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曹剛川中將來到沙特阿拉伯詳細討論這個項目,1986年12月,中沙雙方代表開始在沙特南部某個空軍基地展開秘密談判,這次談判中,雙方草擬出了一份秘密代號為“隼”的項目提綱。
1987年,沙特防空軍司令蘇爾坦親王取道馬來西亞來到中國,開始洽談購買中國“東風-3”彈道導彈的事情。為了掩人耳目,蘇爾坦親王放出口風:為了勸阻中國不向當時正在同伊拉克進行曠日持久戰爭的伊朗出售武器,我親自去中國購買輕武器,以武裝保衛油田設施的沙特武裝部隊。
緊接著,蘇爾坦親王又開始了第二次中國之行,雙方決定先在香港進行有關洽談。為了防止被監聽,蘇爾坦親王走出他下榻休息的香港飯店后,隨意走進一家偶然路過的飯店,開個房間,在公開線路上用密語向沙特阿拉伯打電話。
在經過幾輪談判之后,中國了解到了沙方的采購誠意,便安排沙特官員前去參觀二炮的“東風-3”導彈基地,讓他們參觀了導彈從推出洞庫到進入發射程序的全過程。
在1987年下半年,沙特決定以現金支付的方式,訂購了一定數量的“東風-3”導彈,同時中國承擔為沙特部署這批導彈規劃基建和培訓相關人員。這筆交易是中國迄今為止金額最大的單項軍火輸出,總金額達35億美元之巨,要知道在1986年,中國的外匯儲備才20.72億美元!
導彈的協議簽署后,引起了很多嗅覺靈敏國家的注意。導彈隨后被運往一些秘密的地點,沙特通過大范圍的分散、偽裝以及其他一些方法,使敵人難以只實施一次攻擊就破壞掉他們的“新型威懾武器”。
很快,“東風-3”導彈的威懾力就被證明了。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悍然入侵科威特,不到一天,科威特全境淪陷。緊接著10萬伊拉克大軍直逼沙特東部領土,對沙特造成了嚴重威脅。在第一時間內,沙特軍方緊急啟動了蘇萊伊勒基地的戰備程序,多枚“東風-3”導彈被運往發射基地。蘇爾坦親王事后回憶,正是因為“東風-3”導彈的存在,使得當時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不敢對沙特造次。
(寒梅摘自《山西農民報》2013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