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先生只有小學學歷,出身寒微,但他志向遠大,一心向學,不想一輩子做個種地的農民,就只身闖蕩到北平,成了一名“北漂”,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發奮學習,終成一代大師級學者。讓人想不到的是,金克木先生的學問,竟然是他“偷”來的。
1930年,18歲的金克木先生在北大圖書館找到了一份打零工的工作,就是當圖書管理員,他一邊工作,一邊利用北大圖書館豐富的資料自學,但因為不能像大學生那樣有老師指導,所以對于應該讀哪些書、應該學哪些知識,他一片茫然,感覺無從下手。后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看別人讀什么書,他也跟著讀,所以,每當有讀者來還書的時候,他就留心那些書籍,把名字記下來,自己再看一遍。
有一天,圖書館來了一位身穿長袍的長者,把手中的一個書單遞給了金克木,言外之意要借這些書。金克木拿過書單一看,借書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劉文典!心中頓生敬意。劉文典所借的書籍全是珍本和善本,按照規定,金克木不能自作主張出借這些書,得找領導批示之后才能出借。于是金克木就恭敬地請劉文典去找負責的主任批示一下,劉文典一聽這么麻煩,什么也沒說,拿起書單揚長而去。金克木想到這樣的一個大學者借的書,一定值得好好研究,便立即抓起一張廢紙,憑著記憶把剛才劉文典要借的書名寫了下來,然后,他便找來了這些書,一本本地研讀,結果有了很大的收獲。
就是憑著這種“偷”學問的精神,金克木終于成了一代大學問家,為中國的學術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月月鳥摘自《沈陽日報》2012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