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打響以后,十九路軍官兵浴血奮戰,打退了日軍的一次次進攻;在陳銘樞(十九路軍創始人,時任行政院副院長兼交通部部長)、蔣光鼐、蔡廷鍇的支持下,“民國第一俠”王亞樵利用自己的社會影響,組建了“抗日救國決死軍”,配合十九路軍開展城市游擊戰,鬧得日寇坐臥不安,身心疲憊。2月29日,日本前陸軍省大臣白川義則大將擔任第四任上海派遣軍司令。
白川到任,將日軍司令部遷到了日軍聯合艦隊旗艦“出云”號上。“出云”的日語發音為“一字魔”。這艘巡洋艦由英國制造,排水量近萬噸,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日俄戰爭,并擔任過天皇座艦。
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扶持的傀儡政權——“滿洲國”正式成立。消息傳出,王亞樵決定在這一天炸沉“出云”還以顏色。
當天晚上,兩只船上的水雷、炸藥全部下到江底,而后由兩名工人下到黃浦江底,把水雷、炸藥運到“出云”艦底下放好。待兩名工人回到漁船之后,水雷、炸藥爆炸。
由于河道水流湍急,水雷意外地飄離了最佳位置,沒有炸沉“出云”號。
淞滬停戰協定簽訂后,十九路軍官兵被迫撤離抗日前線。4月29日日本的天長節,日軍在虹口公園舉行大會。為了防止中國人破壞,只準日本人和韓國人入內。亞樵找到韓國朋友金九(時任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警務局長),兩人一拍即合。
4月29日,在王亞樵的策應下,韓國義士尹奉吉行刺成功,白川大將、河端貞次(上海日本僑民行政委員長)被炸死,重光葵(駐上海公使)、植田謙吉(第九師團長、中將)等幾名日本高官被炸傷。隨后,在王亞樵等人掩護下,金九等韓國人士遠離上海,逃出了日寇的魔掌。
(繼續摘自《合肥晚報》2013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