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初,福特汽車公司的員工流失率每個月高達31.9%。因為這個原因,公司人力資源部要常年不停地招聘新員工,之后再培訓,耗費掉很大精力。
一天,公司總裁亨利·福特專門把人力資源部的經理沃爾特找了過來,他想詢問一下員工頻繁辭職的原因。
“沒什么特別原因,可能是他們不喜歡每天做同樣的工作吧。”沃爾特回答。
“可是我聽說公司給他們的報酬有些低,每天只有2.34美元?”福特不動聲色地問道。
“是,按照當前的物價水平,一個月60多美元的工資,已經能讓他們養家糊口了。”沃爾特并不覺得給員工的薪酬低了。
“可員工們工作,不僅僅為養家糊口呀,為什么不給他們漲點工資呢?公司要的是員工的創造力和創新力,只有當他們衣食住行都無憂時,他們才不會分心,才能拿出更充沛的精力去專注于自己的工作。”
在福特的努力和堅持下,從1914年1月起,福特汽車公司開始給所有的員工漲工資,每天的工資提高到5美元,是之前的兩倍多,而且還將每天的工作時間由9小時減為了8小時。對于那些工作能力特別強、表現特別好的員工,他們的工資漲幅更大。
讓人沒想到的是,漲過工資后,福特汽車公司員工的月流失率一下子大幅降到了1.4%。不僅如此,很多優秀的人才還紛紛排隊來福特公司應聘。
在這個世界上,員工分三種:第一種是喝粥的,公司只要能給他們一口飯吃,他們便滿足了,獎金有沒有,多不多無所謂;第二種是喝酒的,他們需要公司給他們一個足夠好的報酬和平臺,讓他們在酒足飯飽后,施展才能;而第三種則是喝茶的,且陪著他們喝茶的人還得是公司的最高決策層,愿意把他們當兄弟般看待,聽他們說說心里話,并支持他們的想法,讓他們能在公司里找尋到自我價值。
像沃爾特那樣,把所有的員工看成是來喝粥的,這很容易。而像福特那樣幫助員工實現自我價值,請他們來喝酒、喝茶則相當不易,因為那需要智慧、氣度和長遠的眼光。
(潘光賢摘自《生命時報》2013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