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施工企業項目經濟效益審計中會面臨很多的難點,本文從經濟效益審計的不易評估性及事后控制困難性、經濟效益審計作業指引實用性及績效性審計問題進行了相關分析。
【關鍵詞】建筑施工 經濟效益 審計 難點
一、不易評估性及事后控制困難性
建筑施工項目經濟效益審計具有風險的不易評估性及事后控制的困難性等問題。審計人員在會計、審計領域稱為專家,但不可能在其他領域也必然具備專家的實力。例如,在特殊資產估價方面、特殊材料或耐用年限計量方面、法律專業意見等,都免不了要借助外部專家協助審查。目前我國建筑施工企業在項目經濟效益審計過程中,在人力調度與安排上,往往由企業財務部門選派具有相關專長的人員組成工作團隊,但是,建筑施工項目審計專業要求涉及層面非常廣泛,以現有人員專長所提出的審計意見恐怕大多僅關注熟悉的專業領域,不易有創新突破的發現。因此,目前建筑施工項目的經濟效益審計,宜考慮借助外部專家協助審查,一方面要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可借助與外部專家的交流學習,導入審計新思維,間接獲得審計技術方法,提升建筑施工企業經濟效益審計水平。
根據國際最高審計部門組織(INTOSAI)的審計準則的規范內容,“合法性審計”注重程序合法審查;“效能性審計”則側重績效審查,也就是經濟性、效率性與效果性的查核,這種提升管理功能的查核工作(audit of good management)不同于一般合規性審計的架構,查核的目的在于分析建筑施工企業支出是否依據良好的管理原則。合規性審計有助于績效性查核的準備工作,而績效性查核則有助于合規性審計防止違規情況的發生。基于上述理解,本文認為,“合法性審計”既然是偏重程序合法與否的審查,可能涉及員工違規操作的情況及對個案核定員工財務責任問題,如果該等情形的判斷是一種管理處分的展現,則整個管理程序還有恢復、復議等救濟措施。因此,“合法性審計”較不適宜委外審計;“效能性審計”側重于績效審查,具有提升管理功能的查核工作,查核的目的在于分析建筑施工企業的支出是否根據良好的管理原則,而且對于經濟性、效率性與效果性的審查,需要運用企業研究方法(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進行量化分析,這類工作比較適合委托外部專家擔任。換言之,建筑施工項目的審計中,合規性審查宜由審計機構自行辦理,而涉及運用企業研究方法的績效審計可考慮委托外部專家協助審查。
二、經濟效益審計作業指引實用性
在實質面也存在運作不順暢的問題,包括:建筑施工項目可行性評估及先期規劃,均涉及專業復雜性及不易評估性;建筑施工項目辦理范圍及方式、用地取得使用及開發的查核,涉及政策性與計劃性決定;建筑施工項目甄選審查、評議、議約、興建、營運及產權移轉,涉及不易控制性及不可控制性。以上建筑施工項目經濟效益審計作業指引的實用性凸顯兩個問題,包括作業指引該如何制定?制定時應該規范哪些內容?關于作業指引該如何制定的問題,按照審計法規定:“關于審計的各種章則及書表格式,由審計部門制定”。因此,審計部門對于建筑施工項目審計作業指引的制定,有絕對的主導權。理論上,相關準則的制定,使用者最了解其特性,由其直接制定,似乎最能符合實際作業的需要。但是審計部門人力有限,而學者、專家涉獵較廣,易于羅致專門人才,故委托相關的學者、專家來制定審計作業指引是很好的辦法。本文認為,宜了解先進國家的相關法制內容,并參考國際通用的公私協力計劃,來進行審計準則的規范制定,是比較完善的做法。
三、績效性審計問題
部分研究指出,3E評估導向審計觀念的落實,是以社會科學中政策分析及政策評估的各種方式,將企業的各項計劃給以方法論的研究,故統計分析、因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實驗設計、調查研究等應是績效審計的常用工具。所以,真正的績效審計應具有科技整合的意義,它能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政策計劃進行評估,結合質化的論述與量化的運算,衡量該政策計劃的執行可行性、執行進度或執行成果,然后得到結論,故績效審計在實務操作上包含質化的論述與量化的運算。但是,在實務上,本文認為,審計人員在專業養成中,合法性審計是基本的審計專業要求,也因為如此,審計人員辦理績效審計擅長以質化的論述來推導審計結果;況且實務上,合規性審計與績效性審計的執行,可能互有重疊之處,似乎很難進行區分,因此審計工作對于“合法性審計”與“效能性審計”的分類,應視其主要查核目的而定。
有學者根據績效評估的方法,依據評估技術的可量化程度,將評估技術劃分為三類:非數量性分析(non-quantitation analysis);半數量性分析(semi-quantitation analysis);數量性分析(quantitation analysis)。因此,將企業的各項計劃給予方法論的研究,運用各種分析方法、實驗設計或調查研究作為績效審計工具,是審計部門必須追求的目標。在實踐過程中,經濟效益審計可能遭遇的限制包括:全國性的工程建設計劃涉及的利益相關者較多,相關分析資料欲作全面性的統計調查實屬不易,因此在分析資料取得方面會受到相當大的限制;即使獲得資料,因計劃執行單位相關人員大都非專職人員,所提供數據完整性也受到限制;最大的困難在于績效評估指標不易建立。因此,審計人員在實務上要進行績效審計,操作過程中將面臨重大挑戰,但卻是必須努力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秀葉.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現狀及原因分析[J].時代金融,2011(09).
[2]鄧良紅.淺談企業內部審計風險及其防范[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11(05).
作者簡介:曹華國(1971-),男,湖北省大冶市人,本科,陜西財經學院,會計師,研究方向:審計。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