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慈善基金運作中缺少監督,信息不透明和資金使用不當等弊病,提出加強資金管理的措施如提高人員素質等,最后簡介慈善資金運作的新形式:公益創投。
【關鍵詞】慈善基金會 資金管理 公益創投
一、我國慈善基金近年來發展概況
我國人民歷來有幫困救急的優良傳統,改革開放以來,慈善事業進入迅速發展期。從基金會數量看,至2011年底,全國有2411家基金會,其中公募基金會1105家,非公募基金會1296家,比之五年前,公募基金會增加310家,非公募基金會增加957家,共增基金會1267家。從募集數額看,我國在2007年募款物達308億元。2008年汶川地震后,民眾以前所未有的熱忱慷慨捐款,當年全國募款物達1070億元,這年被稱為中國慈善新紀元。
但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在基金的管理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中華慈善總會因無錫尚德詐捐門事件和格列衛(治療白血病)藥價虛高事件而引起民眾質疑。中國紅十字會的郭美美事件沖擊了全國的慈善事業。據民政部數據,2011年3至5月,全國慈善組織共接收捐款62.6億元;郭事件發生后的6至8月,全國共接收捐贈僅8.4億元,下降86.6%。2011年比之2010年,我國GDP增長約9.1%,但社會捐贈總量下降18.1%。其余波到今年還有影響,4月20日雅安發生強震后,在黨和政府立即開展抗震救災的同時,慈善機構也迅速行動。但在開始幾天,中國紅十字會繼續遭受冷遇,收到民間的善款甚少,還受到網民諷刺。這些負面事件既有一定偶然性,也是我國慈善機構現有弊病必然的后果。我國雖已制定《基金會管理條例》等法規,但規定不夠細致,執行不夠落實。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支持發展慈善事業”;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在2013年全國民政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繼續深入貫徹慈善事業“十二五”指導綱要。因此,加強慈善基金會內部和外部的監管、提高資金管理的質量,已經刻不容緩了。唯此才能募集更多善款,才能避免貪腐、杜絕低效使用和浪費慈善基金,有效發揮善款的作用,推動中國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本文討論加強慈善基金會的資金管理問題。
二、慈善基金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信息披露效率低
我國的主流慈善基金多由政府部門主導,官本位色彩濃烈。很多慈善基金都不向社會公開資金募集和使用的詳細情況,不受外部審核監督已經成為常態。近年來,民政部委托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作為第三方機構對大型慈善組織進行測評,編成《中國慈善透明報告》,2011年度我國公益慈善行業“年度透明指數”平均僅為33分(總分為100分),多數慈善基金會并沒有在其官方網站上公示年度工作報告和財務審計報告,有些慈善基金會公布年度財務報表無連續性或無外部審計。只有少數慈善基金有連續的、經過外部審計的年度財務報表。諸多問題都往往在難以挽救之時才部分的被暴露。
資金使用的信息是否完全傳達或者及時反饋,是外部監管的先決條件。對于捐贈者和贊助者,如果不能獲得捐助時的預期或者得不到資金使用情況的信息,則會產生對慈善基金會的心理“抗議”。《公益時報》和搜狐網合作進行“2013中國慈善態度大調查”,在“慈善領域的關鍵詞”這項調查中,超七成受調查者選擇了“信息公開”,可見慈善資金的透明公開在民眾心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資金使用效果差
我國基金會往往重視善款的捐贈數額,輕視善款的及時、合理使用。而公益資助項目的申請和評審程序也不公開,造成了一些領域的公益支出扎堆,而另一些領域的公益支出又無人涉足的不均衡狀態。由此也必然會造成重復建設、項目缺乏有效性、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等問題。
有些項目資金使用效率的低下不僅僅直接表現在使用項目的社會效益上面,而且體現在資金的使用是否符合捐贈者和贊助者的預期,結果,捐贈資金使用實效不能得到社會的認同。如多處希望小學建成后不久就被棄用。又如汶川地震后,畫家方力鈞及其他藝術家義賣作品募得8472萬元,全捐給了中國紅十字會,卻一直不知善款的使用情況。今年他提出質問后,中國紅會才承認其中8470萬元已挪用別處。
造成慈善基金的運營不佳的另一個原因是現有工作人員年齡老化,又缺乏資產管理的專業知識與實際經驗。如中紅會就解釋高價劣質自行車事件原因在于經手人是臨時工。2011年,我國基金會專職工作人員8532人,平均每家基金會有專職工作人員3.6名,專職人員占6成,退休和兼職人員占4成。在所有基金會中,17.5%的基金會無專職人員,66.9%的基金會擁有3名及以下專職人員,僅25%的基金會擁有5人及以上專職人員。全國基金會的員工中具有大專學歷的占11%,本科及以上11.8%,明顯低于一般文教科研單位。
(三)自用資金過多
國家規定基金會行政總費用可占支出10%,這個比例偏高。
慈善基金會人員薪資一般比照行政單位,在向企業或富豪捐款時,慈善機構工作人員的收入不至于成為障礙;而募款方向面向大眾時,低收入捐款者難以接受慈善工作人員的收入比他們高得多的事實,甚至懷疑他們的捐款被挪作薪資。如中紅會人均收入9.6萬元,廣州紅十字會2012年的工資福利和補助平均每人14.2萬元。(《南方日報》2012年7年20日),都遠高于當地平均收入。
三、加強慈善資金管理的對策
(一)制定更完善的法規
我國已制定適應慈善基金會成立時期的相關的法律和規定如《公益事業捐贈法》(1999年),《基金會管理條例》(2004年),基金會年度工作報告的《格式文本》和《信息公布格式文本》(2006年)。今后要在修訂法規時充分注意克服上述弊病,并規定獎懲制度,以適應慈善基金會的提升時期。
慈善組織的財務管理制度也需要盡快出臺并實施。多年來,慈善組織只能借用企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制度,在會計科目的核算上牽強附會,給慈善組織的財務反映和監督帶來諸多不便。
(二)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強內外監管
2011年郭美美事件后,基金會公布信息稍有改善,2012年透明度平均得45.1分,與上一年度的33分相比,透明度提高近一半,但仍未及格。如及時按規定公開完整的年度工作報告和會計報表,透明指數可達60分以上。但那些財務報表還太簡單,只是年度總數據的一部分,我國法規相關條文粗疏、覆蓋面窄,因此公布哪些信息還有待于細化,并要規定獎懲。
最近,蘇州市慈善總會出臺《基金會信息公開辦法》明確了關于日常性捐助信息,在收到捐贈后的7個工作日內公開接受情況;關于重大事件專項信息,在收到捐贈后的24小時內公開接受內容。捐贈款物撥付和使用信息,在撥付后一個月內公開。力求讓捐助人、社會公眾及有關單位及時、方便、完整地查閱和獲取公開的信息。公開的信息還包括對接受捐贈款物時間、捐贈來源、接受捐贈款物性質(定向捐贈或非定向捐贈)、接受捐贈款物內容(捐贈類型、捐贈數額)以及受助對象、受助地區、捐贈款物撥付和使用的時間和數額、捐贈活動和項目成本、捐助效果等。
公布信息要通過多渠道,由于網絡具有快速、節省的特點,可充分利用。另外還可實行項目公示制度,將已經做得比較成熟的慈善救助項目以及最新救助計劃通過媒體分批向社會公示,讓捐款人知道自己的捐款用在哪里,所得到的社會效益如何,以提高慈善基金公信力。
(三)提高慈善基金資金的使用效率
要確保資金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資金使用按用途來分,主要有:撥出經費、撥出專項款、事業支出、專項支出等。按性質來分則有救災、扶貧、環保、教育等。必須科學籌劃,民主決策,并分輕重緩急使用。
撥付基金不等于已經完成慈善行為,而是應該繼續監督現金是否分到受贈人手里,購買物資是否合理,防止中間克扣和使用不當。一旦出現豆腐渣工程,慈善會和捐款人名譽受損,受贈人反受其害,必須追查建造者和監理者的法律責任。如汶川地震時,綿陽大量房屋倒塌,但有五所希望小學校舍完整,大大減少傷亡,就是援建基金會進行全程監督,從設計、資金撥付直到工程監理,這應該成為榜樣。
至于基金會行政開支應該降到總支出5%以下,嚴禁鋪張浪費。人員薪酬要向當地平均水平靠攏,多聘用志愿者可降低行政成本并減少捐款人反感。
(四)提升基金會工作人員專業水平
提升基金會資金管理水平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包括社工類、管理類和金融類各方面人才。
一方面要加強從業人員的職業培訓,設置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編寫規范化培訓教材采取輪訓等方式,不斷豐富慈善工作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另一方面,依托高校、科研機構和大型慈善組織,加快培養慈善事業所需的理論研究、高級管理、項目運作、專業服務和宣傳推廣人才等。在高校多年擴招后,完全可能吸引大學畢業生到基金會來就業。啟動制定慈善行業從業標準和職稱評定標準。淘汰德才不合格的人員。
吸收志愿者參與管理,既可降低行政成本,又可提高工作效率,還為社會培養人才。具有法律、會計、管理等專業知識技能志愿者可參與長期的資金管理。也可在救災重大行動招聘短期志愿者。滿足社區慈善的需求。但也應注意,使用志愿者人員培訓、保險費用和食宿補助等方面也是有成本的。
(五)公益創投的示范作用
近年來在上海、北京、成都、深圳等地涌現了恩派(Non-Profit Incubator)系列公益創投的成功范例。
公益創投(Venture Philanthropy)是慈善資金新的運作方式。2011年底蘇州市舉辦首屆公益創投活動,142家社會組織經過創意設計,提出待創業的192個社會公益項目,通過專家學者、有關職能部門代表、定向捐助代表和財政、審計等專業人士以及基層干群、新聞媒體代表的答辯、評審、篩選,確認了52個項目中標,分得1000萬元福彩公益金,并正式簽約實施。這些項目有助殘服務,為外來民工子弟和單親家庭青少年等服務等。
公益創投的項目經過調研、設計、評審,更加保證信息透明和工作實效。在實施中要同步接受第三方評估機構的績效評估。這次公益創投活動取得成功后獲選“蘇州市2012年精神文明建設十大新事”,蘇州市第二屆公益創投活動又將開始。
這種方式的參與者專業水平高,運作透明、資金使用有效,可帶來更多的積極的社會影響。 對于傳統基金會有示范作用。
總之,我國慈善基金會在起伏中前進,只要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加強法制和道德建設,克服目前資金管理的不足,必能推動慈善基金的健康發展,以造福困難民眾,促進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民政部.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11-2015年).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2]劉忠祥.基金會藍皮書:中國基金會發展報告(2012)[M].北京: 社科文獻出版社,2013.
[3]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12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民政部網站 .
[4]孟志強,彭建梅,劉佑平主編.2011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
[5]桂世勛.關于完善中國慈善事業政策法規的思考[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01).
[6]蘇州市慈善總會.基金會信息公開辦法[N].蘇州日報,2013-05-03.
[7]蘇州市民政局.首屆公益創投活動獲選蘇州市2012年十大新事[N]. 蘇州日報,2013-01-21.
作者簡介:張瑋(1976-),男,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講師,研究方向:金融學。
(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