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化是人口、經濟、空間、社會及生態等多種因素合發展的過程,而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地帶,是我國空間開發戰略中的一條重要軸線,該區域的城市化水平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主體內容。依據城市化水平指標體系的綜合性、客觀性、可得性的原則,從人口城市化、生態城市化、經濟城市化和社會城市化四個方面,運用熵值法,對成都和重慶、武漢和長沙以及南京和杭州這是三對長江上中下游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和比較。
【關鍵詞】城市化水平 長江經濟帶 熵值法
一、引言
城市化也稱之為城鎮化、都市化,是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現象之一,是隨著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地區社會的人口構成、地域景觀、經濟結構、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等諸方面向具有城市特點而變遷的系統過程。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逐步放開了原有對人口流動的控制,大量農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時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的一級流域經濟帶,也是一個城市經濟帶。它橫跨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地帶,是我國“T”形空間開發戰略中一條重要軸線,在我國區域空間發展戰略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該地區的城市化水平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主體內容。
城市化水平的測度有單一法和復合法。單一法是城鎮中非農業人口與城鎮人口的比重;復合法是從人口、經濟、社會、教育、文化與環境等諸多方面,選取若干個具有代表性的指標,通過一定的計量方法,構建出一個反映城市化發展水平的綜合變量。由于單一法只能反映城市化某個方面量的結果,不能完整、全面地反映出區域城市化水平,從而本文運用復合法來構建城市化發展水平評價系統。
二、城市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指標選取的原則
在選取城市化發展指標時,應該遵循以下原則:(1)綜合性。要綜合考慮人口、經濟、社會及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因素;(2)客觀性。數據和所選指標要真實、準確;(3)可得性。所選指標數據應容易獲取,方法簡明易懂。
(二)指標體系的構建
借鑒已有的綜合測度指標體系成果,遵循以上四類原則,從城市化概念的內涵出發,將城市化綜合水平指標體系歸納為4個方面:(1)人口城市化水平。主要反映人口的聚集情況,具體包括人口密度、非農業人口數和人口自然增長率三個方面;(2)生態城市化水平。主要反映城市的地域景觀及綠化保護情況,包括人均綠地面積、綠化覆蓋率和人均裝鋪道路面積三個方面。(3)經濟城市化水平。主要反映城市經濟的總體功能布局和發展水平,主要包括人均GDP、財政收入和凈出口總額三個方面;(4)社會城市化水平。反映地區教育、醫療等生活方式的情況,主要包括醫院所數、高等學校所數及其畢業生人數。
三、城市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與比較
(一)評價對象
成都和重慶,武漢和長沙,南京和杭州,這三對城市都是長江中上下游非常受關注的中心城市,它們的城市化進程也是有目共睹的,在發展的同時它們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競爭和比較。鑒于這六所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越來越受到關注,遵行綜合、客觀、可得這三個原則,通過以上四大類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對他們進行綜合評價分析并排序。
(二)測度方法——熵值法
熵值法是這一種客觀賦權法,它的信息來源于客觀環境,根據各指標所提供的信息量來決定指標的權重。根據熵值的大小,可以計算出各個指標的權重。其步驟如下:
1.構建原始指標數據矩陣:假設對m個評價對象的n個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可以建立一個m×n的評價矩陣。式中:表示i城市的第j個指標值。
2.數據標準化處理:本文采用極值標準化進行處理,標準化后的矩陣為,其中計算式為:當評價指標為正向指標時,逆向指標為,其中為第j 項指標的最大值,為第j項指標的最小值。
3.指標信息熵的計算:,其中,。
4.冗余度的計算:
5.指標的權重:
6.單指標的評價得分:
7.第i地市的綜合得分:
(三)三對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綜合評價
根據2010—2011年度《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整理得到成都、重慶、武漢、長沙、南京和杭州這六個中心的城市的初始數據,根據熵值法的計算步驟,對這6個城市的12項指標原始數據進行處理,得出了這12項指標的信息熵和權重值,見表1。
最后運用采用線性加權法計算出單個指標的評價得分,從而得出第i個城市的綜合得分:。結果為:成都0.51,重慶0.48,武漢0.44,長沙0.4,南京0.67,杭州0.58。根據這6個城市的城市化綜合水平,可以看出,它們的城市化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南京、杭州、成都、重慶、武漢和長沙。
四、結論
城市化發展水平能夠全面、完整地反映出區域城市化發展的質量,運用熵值法測度了長江上中下游6個中心城市的城市化綜合發展狀況,從得出的排名順序可以總結出如下幾點:
首先,發現處于沿海地帶的南京和杭州占據了前兩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符合當今中國的城市化現狀,即從沿海至內陸的一個梯度。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的經濟騰飛堪稱世界之奇,其城市化水平位于國家前列,加之南京和杭州位于長三角地帶,和周邊地區有著良好的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互動,這也是這兩所城市在這6所中心城市中處于前列的原因。
其次,成都一直以來有著天府之國的美稱,其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經濟的發展一直也處于比較良好的狀態,加之西部大開發國家政策的傾斜和重慶直轄以來地方政府的制度改革和外商經濟的投資,成都和重慶的城市化水平也處于比較理想的狀態,這些也充分反映了歷史因素和政策因素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最后,武漢和長沙兩個城市雖然排名靠后,但從綜合得分可以看出,這兩個城市的城市化綜合水平得分與重慶和成都也相差不大,作為湖北和湖南的省會城市,其經濟、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總體發展良好,城市化水平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歷史基期或者不同時期政策不同的取向不同都有可能導致分析結果的不同,所以,這兩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雖然目前來看靠后,但以后也有可能超越其他四個城市。
本文只分析了長江中上下游六個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并排序,沒有對這些城市的相互作用強度及其協調程度進行研究,也沒有對長江經濟帶其他綜合實力弱于這些城市的城市化水平進行分析,對于這些問題,將在今后的研究中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李誠固,李培祥.我國城市化的區域支撐模型分析[J].地理科學,2004,24(01).
[2]劉艷軍,李誠固,孫迪.區域中心城市城市化綜合水平評價研究[J].經濟地理,2006(03).
[3]郭顯光.改進的熵值法及其在經濟效益評價中的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8(12).
[4]劉耀彬,陳志,楊益明.中國省區城市化水平差異原因分析[J].城市問題,2005(01).
作者簡介:唐壬藝(1990-),女,四川眉山人,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區域經濟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理論與政策。何林(1985-),男,四川南充人,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區域經濟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理論與政策。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