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四化”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前進方向,是社會發展必由之路,如何讓金融促進“新四化”的建設,完善農村民間金融制度,完成中國向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邁進是本文研究的主題。
【關鍵詞】新四化 農村 民間金融 融資主體行為
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即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道路,其中針對農村建議就占了一半,可見我國政府對農業問題的重視以及農業經濟的迅猛發展。但與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村金融服務供求矛盾日漸突出,農村金融形勢趨于惡化。因此,深入研究農村金融發展問題,特別是探討農村民間金融政策規制的構建,降低農村民間金融體系運行風險,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新四化”要“從以前的以物為主走向以人為主的新階段”。這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就使我們看到:農村金融制度并不是越發達越好,也并不是越正式越好,而是要針對農村資金供求的特點、以農民的實際需要為根本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本文就“新四化”對農村民間金融提出的新要作簡單的分析,并給出發展農村民間金融的建議,希望可以彌補當前農村民間金融體制改革研究的不足,為決策部門和相關理論研究者提供參考。
一、“新四化”對農村民間金融提出的新要求
(一)資金需求量大,需要進行規范
在“新四化”建設中,新型城鎮化涉及“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舊道路”等的改造工作,大規模的改造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這些資金中的大部分是國家或者地方政府籌集的,但是涉及到農村公路的改造或者是村村通工程改造,以及居民的房屋裝修改造等,不可避免的要使用民間金融的力量;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必然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橋梁、水利、通信及城市供排水供氣供電設施等,前期投入都比較大。城鎮化建設中房屋的買賣、裝修、家具的購置,都需要大量的資金,這些資金的取得,部分可以通過正規的金融渠道,很多一部分則需要通過非正規金融獲得。而在現實的發展過程中,農村的金融體系不規范,不能很好的服務資金發展的需求。
(二)需求多樣,需要進行細化服務
促進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農村的集體土地的流轉,也需要新型的農業經營模式和它相配套,近年來也在進行探索,控股公司加農戶的模式、農場加公司等不同的模式,而這些模式,需要金融業提供差別化的服務。產業集群、中小企業的出現和擴張,會給農民工人帶來相對穩定的就業,農村勞動力真正轉化為城市居民,城市化企業需要小微企業提供相應的支持。在民生領域,住房、醫療、養老、社會救助和福利方面建立社會保障,為住房金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養老金業務以及資金托管業務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務需求,因此,民間金融業的發展要緊緊抓住服務新四化,經濟轉型中的機遇,持續創新的思維優化金融服務,當然同時要建立各種防范風險的控制體系,促使金融業在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能夠同步的去發展。
(三)農村信用環境日趨復雜
目前,我國農村對金融需求普遍存在“兩大兩難”,即需求大、融資難,差異大以及普惠難。究其根由,農村信用環境差是重要原因。在城市,多數工作穩定的市民辦理了信用卡,用自己的信用就可以取得一定的收益。但是在農村,除了依靠鄉親和親屬關系,一般很難借到錢,容易籌資一般只有一種情況,就是為了孩子的終身大事。借錢的是大爺,被借的反倒成了孫子,欠債不還似乎成了一種常態。另外,隨著農村收入的提高和需求的多樣,擔保公司等非正規金融的介入,讓很多農民分不清真假,不好判斷而誤入歧途,陷入非法集資、籌資的陷阱。
二、完善農村民間金融政策規制
(一)建立與“新四化”發展相適應的新型農村民間金融機構,完善組織體系結構
建立村鎮銀行、小額信貸組織、資金互助合作組織等組織為基礎的農村金融服務組織。必須保證對相應的村鎮銀行成立以后貸款投向予以規定,保證“本地”的投放比率,維持村鎮銀行獨特的“草根性”,更好地服務于當地。探討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甚至是保險資金管理者等成為商業性小額貸款組織資金批發商的可能性,加強小額貸款的發放力度。在農業生產合作的基礎上組建由以農戶為主體的資金合作組織,以龍頭企業為依托組建由龍頭企業職工和與龍頭企業相關聯的農戶參加的合作組織等等。充分發揮金融配置資金的功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二)以《放貸人條例》為核心,規范民間借貸行為
以《放貸人條例》或《民間金融法》為核心,賦予民間借貸主體及相關行為應有的法律地位,為民間借貸構筑一個合法的活動平臺,讓民間借貸有法可依,有依可循。從借貸形式、雙方的權利義務、相關手續、準入條件、利率水平以及違約責任等加以明確,以規范和保護正常的民間借貸行為。通過手機、電視、廣播等載體形式,向社會公眾特別是向農村居民廣泛宣傳相關的金融法規,使其認清非法集資和民間借貸的區別,防止其陷入非法融資陷阱,引導農民正確運用合法、規范的形式開展民間借貸活動。對于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和地下錢莊等非法金融行為,必須予以堅決打擊和取締,維護民間借貸發展的良好市場秩序。
(三)構建起與“新四化”發展相適應的農村民間金融監管體系
針對農村民間金融發展的特點,在縱向和橫向上建立相應的監督管理網絡,實行充分有效的監管。縱向上構建“三位一體”的監管模式,即:以政府為主導的外部監管、以社會中間層為輔助的行業監管、以金融組織自身為基礎的內部監管。橫向上實施分類監管,根據民間金融的不同形式把當前存在農村中的民間金融活動分為四類。第一類為非法或違規金融活動。如非法集資、高利貸等。第二類為使用自有資金的民間借貸、典當行等。第三類為使用會員資金的合會。第四類為民營銀行、私人錢莊等吸收公共存款的機構。對每個類別采用不同的監管政策。對第一類組織采取非常嚴密的監控體制,發現一起,打擊一起。對第二類、第三類金融機構要分類引導,讓他們發展的規范化、制度化,促進金融機構的發展。對四類機構嚴格指導,規范運營。
(四)建立有效的民間金融監測體系及風險預警制度
建立民間金融監測制度,把民間金融的發展態勢納入管理的視野內,積極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改變對民間金融的“事后管理”為“事前預測”和“事中控制”,降低民間金融風險。農村民間金融監測體系可以從以下二個方面進行建立。第一是確立明確的管理監測民間金融的部門,由該部門對民間金融的信息進行監測,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民間金融信息監測統計網絡。確定監測的內容,分析對宏觀調控可能產生的影響,適時向社會披露信息和提示風險,為有關部門制定宏觀政策提供數據支持。第二是建立健全科學的動態監測制度,建立對放債大戶的跟蹤監測調查制度及民間金融群發性異常變動調查制度,同時鼓勵民間借貸實行牌照制度和登記備案制度,增強信息透明度,方便監測管理。
總之,農村民間金融服務于“新四化”要把握以下幾點,第一,農村民間金融與“新四化”的目標結合起來,推動結構調整作為出發點。第二,農村民間金融規制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新四化”本身需要推動產業升級,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支持節能環保,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企業。第三,全面圍繞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比如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休閑以及投資需求等等,在發展過程中更多的促進人的就業,改善民生以及相關方面的發展,通過創新促進“新四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薛保社. 關于規范和引導農村民問借貸健康發展的思考[J]. 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03):4-6.
[2]何風雋,仇娟東. 基于供求視角的農村金融理論與實證研究綜述[J]. 金融理論,2010(11):17-20.
基金項目:2010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10FJJ039)
作者簡介:李玉琪(1971-),女,河南濟源人,漢族,焦作大學經管學院,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會計、農村金融 。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