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者和徒步者的領地被極限跑者占據,為數眾多的高手在自然界中縱橫馳騁。這項運動的對手是自身的極限,是與心靈的一次對話。與之相關的產業亦方興未艾。
關鍵詞:極端、跑、自然……
對于普通路面,我們習慣于用“跑”來詮釋比賽,但在自然的環境中高低起伏的路面或者密布青苔的小徑,我們更喜歡用“越野”這倆字兒。通常越野賽分為三大類。
>自然跑和短途越野
在絕對自然的條件下進行少于42公里的跑步賽事,賽事最高點與最低點間的落差不小于300米。正式比賽的距離通常為12公里。同時還有距離稍長的山地越野跑,比賽距離在30-42公里之間,最高與最低點之間落差至少為1600米。
>標準越野跑
通常比賽距離超過42公里,最高與最低點之間落差為2000米以上(如果當地地形允許的話),其中瀝青路賽段距離不能超過賽程總長度的15%。在法國最著名的賽事包括:les Templiers、la 6000D、 la Fila Sky Race, Interla。
>極限越野賽
通常比賽距離超過80公里,最高與最低點之間落差為2000米以上,其中瀝青路賽段距離不能超過總賽程長度的15%。法國的主要賽事包括:Diagonale des Fous,le Grand Raidde la Réunion, Ultra-Trail du Mont-Blanc,Mercantour, Grand Raid du Cro-Magnon
至少這不會污染環境,或者制造噪音。”在山里人看來,用如此簡潔的方式形容一項運動,讓人有點好奇。一位混雜在圍觀者中的向導在霞慕尼(法國上薩瓦省的小鎮,位于勃朗峰腳下)發現了一個現象,那些大山里的“侵略者”打破了歷史的平衡。證據?這座世界公認的登山之都,在發展得如火如荼的越野賽面前黯然失色,大批形形色色極限跑者成了霞慕尼的主宰者。
在霞慕尼有著各式各樣的越野賽:垂直公里賽、勃朗峰80公里越野賽、勃朗峰馬拉松賽、勃朗峰10公里賽……這里有符合所有人的年齡、口味、水平的各項賽事。這些環保體育賽事被貼上了“可持續發展”的標簽,也揭開了越野賽季的帷幕。在八月末,有著十年歷史的傳統賽事勃朗峰極限越野賽(UTBM)將成為這個夏天的壓軸賽事,同時也將成為一年中制造財富最多的一天。
越野賽不僅比傳統的登山更時尚,同時與之相關的產業也是商機多多。在霞慕尼的街頭,你可以感受到時代的信號。報刊亭的登山專區里陳列著一排排越野雜志;在書店的櫥窗中麥克杜加爾的《為跑而生》取代了原本熱門的薩米維爾、雷布法等人編寫的登山和探險書籍。在體育雜志中,跑鞋廣告迎合了讀者的需求,Asics也不惜重金在霞慕尼開設了一家高端門店。在市中心的旅游指南中心,時不時會闖入一些尋找越野向導的冒失鬼……
整整十年前,當67名英雄在舍爾巴人達瓦的帶領下付出了超人類的體能,精疲力竭地完成了第一屆UTBM賽事(共有711名選手參賽)時,這些完賽的人們開始書寫了一段傳奇。自那開始,來自世界各地的完賽選手可以獲得一件官方認證的無袖羽絨服或是極地衣,作為流淌汗水的回報和克服傷痛的嘉獎。同時他們還能得到別人艷羨的目光,提高社會地位。一家重型設備公司的工程師丹尼爾感受到了UTBM帶給他的變化:“當大家知道你完成了UTBM后,對你的看法就會改變。”
但是為什么要這樣舍生忘死地奔跑?其中的答案五花八門。“這是一種癡迷還是一種習慣?”私營企業老板布魯諾自問。工程師丹尼爾認為:“一次挑戰會帶來下一次,這會變成一場挑戰的‘競價’,你不斷抬高挑戰的門檻。越野賽的距離總會越來越長,沒有止境。”“在那些身體難受或者需要意志克服困難的時候,當你抓到一根香蕉,就會感到一種激情。”客服接線員米凱爾總結道。快樂,最單純那種。
對于數以千計的跑者,如果說極限越野跑的唯一目標是為了了解自身體能的極限,簡單的越野跑則是為了追尋成功感。2012年9月在意大利庫爾馬耶烏爾舉行的國際越野賽就秉承了重在參與的精神,他們將比賽定位為“在自然的環境(山區、沙漠、森林、原野)中,對所有人開放的賽事。”目前法國會舉辦7000多項跑步賽事,其中將近2000項是越野賽,大約有30萬跑者參賽,其中有8萬人是專業跑者(每年至少參加三項越野賽)。在布列塔尼,越野賽深入人心,這里的越野賽事數量超過了法國北部和巴黎的總和,有點讓人震驚不是么?

就像很多新興運動一樣,通常是個人或私營組織給予它們原動力,而運動協會通常持觀望態度。法國田聯在2008年開始接管越野賽,創辦了一個品牌——環法越野挑戰賽,并組織了法國越野國家隊。盡管法國田聯致力于責任的明晰和規章的制定,但當一項運動的發展尚處于萌芽期時,在私營組織與田聯的權力交接上仍然困難重重。
在本世紀初就從越野賽上嗅到重重商機的人們現在可以摩拳擦掌大快朵頤了。比如戶外運動品牌Salomon,被視為越野賽的先鋒,市場部經理伊萬·泰弗南回憶起當年改革的初衷:“我們預感長途探險運動缺少活力,物流裝備太沉重讓遠足失去了樂趣。與此同時越野跑則方興未艾。我們意識到人對于自然的渴求和對沉重負擔的厭惡。”Salomon將更輕便、更迅速作為新的設計理念,并與日本品牌Asics在越野跑市場分庭抗禮。如今越野跑鞋已經占據了跑鞋市場1/4還多的份額,并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遞增。“現在其他一些大品牌也開始著手開發越野跑市場,他們不想放棄屬于自己的那份蛋糕。”泰弗南說。大多數越野跑鞋的生產地都在亞洲:中國、越南、印度、柬埔寨、泰國。全球化的大勢不斷蔓延,越野跑更是不受國界的束縛,試想有什么比跑步更全球化呢?
全球肆虐的經濟危機對越野跑沒有任何影響,在法國越野專柜中,鞋的銷量增長了13%,衣服增長了14%,配件和書包的銷量上漲了43%。在UTMB比賽期間,有135家越野裝備商展出他們的產品。如今的越野跑已非新興運動,它被視為一項成熟的、拒絕極限的項目。賽事組織者可以根據他們的想象力、比賽地的自然狀況、參賽選手的需求來設定比賽的距離和線路,當然最重要的是與比賽相關品牌的意見。諸如Salomon、North Face等品牌紛紛贊助比賽隊伍,并雇用技術顧問,讓比賽選手越來越職業化。越野界的神級跑者約爾內是Sola的簽約選手,在他的刺激下,肖里耶和達埃納成為Salomon旗下跑者,The North Face則簽下了謝尼奧。落后一步的Lafuma也有所轉變,開始重視新興市場。他們放棄了長期合作的登山者們,轉簽基隆、特里維爾等知名跑者。與此同時,越野賽的站點也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在著名的Saint-Pierre-de-Chartreuse越野站后,Villard-deLans、Vesubie-Mercantour、Gerardmer、Aulus-les-Bains ou de Villard-Reculas等地也相繼開辟了越野路線、住宿基地和其它的基礎設施,越野跑成為當地招攬旅游生意的一張王牌。總之,越野跑已經被人為地資本化、概念化了。是否該開發新的發展趨勢?城市越野跑將會成為一種可能,在里昂已經開始出現城市越野賽,參賽選手們可以在滿是灌木的路途中探索高盧人曾經的都城。在城市中越野?沒什么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