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窬,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道德經》是一部傳世奇書,多年以來經常被世人解讀并曲解。“大道大象”因為太過恢弘,使得讀者只能如“盲人摸象”一般,斷章取義地體悟經典。
我讀這本書也是經歷了一個過程,聽聞他人之解,逐漸感悟,最終有了自己的見解。多年之后,我在對該章節的理解上與其他學者有些許不同。
◎天人之士
老子認為道法自然,故而“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就是在上天看起來是小人的人,在人間是君子,在天看來是君子的人,在人間是小人。
那么在天道中“士”都是什么樣子的呢?
世人以為上士能行道,應加以贊賞,中人聞道無果,已是庸碌,下士大笑之,最是朽木不可雕也。
上士是最有仁義的人。道德經中有:“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才是道的本質。仁義最高的人叫上士,然而“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道理其實很簡單:天是講自然的,人是講人為的。在人間,上士可以通過改造自然利益人民,然而這種改造難免會違背自然規律,這時候天與人對士的恒定標準還是相反的。
于道而言上士是違背自然的人,自以為能夠掌控的人,就去努力的去改造,這是最不可取的。中士是比上士高一層的,他不太講仁義,但是他已經在向道靠攏了,但道在他身上,還沒有固定。與前二者相較,所謂下士才是最返璞歸真的。
◎聞道之后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樣是聽聞大道,立足于不同境界的三種人就有截然不同的知覺和反應。
上士講究積極進取,故而聽聞大道之后瞬間了然于心,繼而想到的是如何得之,然后用之。當一個能力卓絕的人不再 “志慮忠純”,任意最大可能地發揮其能動性,因欲望而產生的忤造化逆天道的行為便浩蕩而來。以抗爭自然為起點的造化世人也好、自我提升也罷,終究是落了窠臼,俗了皮囊。
中士即平常人,人品樣貌都不是很出色,“聞道”后他們不會立時著手起草規劃,也不會馬上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老子用了一句“若存若亡”來形容這樣的人的狀態,能起心動念卻又不能奮起一搏。若存若無之人就像《岳陽樓記》中所提到的那“二者之為”,以物喜、以己悲,時而順應自己的欲求放逐心靈。大道當前,他仿佛聽見了,也認同,然而大道似乎離他想要的生活太過遙遠,這樣的人不拘泥于世俗的條條框框,卻能在無意中釋放出自然與本真,事實上已經比上士離道更近了,只是他的一切起心動念皆在混沌之中,自己不能知覺罷了。
◎下士之笑
關于上士與中士的爭議往往在于“上士不‘上’,中士不‘中’”,而第三種人卻被異口同聲地定義為愚者,以為下士是愚癡的,聞大道竟哂而發笑,還不以為然。是那種“大道不聞、諍言不信”的人。
我認為上士的存在方式是利人,中士是為自己的。上士能為民造福,故而偉大,中士的存若亡,是因道之有無與他的生活沒有太大關系。只有下士是為天地活著。
我們總認為大笑之就是嘲笑。笑的韻味很深,為什么非要把這個笑當成嘲笑?下士是在人世間道德或者仁義規范最低的人,大道廢有仁義,反之仁義廢有大道,這是一個過程。大道不在了,要靠仁義去規范,如果把仁義消除了,大道顯現,這是個必然的過程。所以說大笑之的意思就是我們為什么聽到一些東西,深感我心會大笑。大笑的原因或者就頓悟天人合一,物我兩忘,得到了宇宙間最大的快樂。所以老子說不笑不足以為道,只有能夠對笑的人,才是真正的道。因為道是不可修的,道只是可悟,悟的是什么,悟只有兩個感覺,一種是哭,哭是未聞,一種是笑,笑是得聞。
◎有無之若
在這一章中,老子說“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窬,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表面上看來有點“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意味。明道若昧,這個里面可以看到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就是很簡單,明,光明;若,好象;昧,昏暗、不清楚。明道即是正道,正道因為人的修養不夠往往看不清楚。第二層意思是守真理,擇其道,正如詩中所說:“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時候的退步,是為了順應“道”所以說“腳下的退步”是“耕作順序”的向前。
我們聽說夷為平地,最平就是夷,纇就是坎坷。夷道若纇要說的是看似最平的道路,往往是最波折的,就是看起來最順的道路往往是最坎坷的。人生中最踏實的正道往往是充滿辛酸的,即使道路是曲折的,只要認準了真理的方向,前途永遠是光明的。
上德若谷:是指大德之人能虛懷若谷,謙和有容;大白若辱:因為名可名非常名,白即是黑,黑即是白,大白若辱就是大白若黑。辱包括污點、黑色、低俗。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窬、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都是同理,有些“無中生有、物極必反”的意味,又有“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的道理蘊含其中。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即使大德浩蕩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如陽光的存在必然會帶來影子,兩廂比較未必不如,只消略遜便是不足。這里最值得強調的是“大器晚成”一句,不是所有的大器都晚成,這個晚是相對于個人而言的,從懵懂到成熟甚至滄桑,只有經歷了應有的起落變化,最后自知自覺方成大器。
◎道隱無名
本章中最后一句:“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現在人解釋“貸”字時候習慣解釋成“借”,而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貸,施也。幾乎沒有一個字可以完整闡述另外一個字,所以我認為這里的貸的意思是“給”。道隱匿于無名之中難以捉摸,能被感知到的唯有道善于給予萬物生長所需的條件并且順應萬物成其圓滿的無聲付出。正如《道德經》第十七章中所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編輯/馨荷 彧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