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酒的邂逅,絕對是一個巧妙而神奇的機緣,它給人帶來巨大的喜悅和振奮。人類為此產生了種種浪漫的想象,古希臘人認為酒由專門的神靈掌管,名叫狄俄尼索斯,以示單憑人類的力量難以創造,它是神的贈予,每年都會有巨大的節日慶典為酒神而舉行,充滿著感恩與歡喜。中國對此,有著較為人性化的歷史敘述,酒的制作并非訴諸神明,而是為人所造。
儀狄作酒說最早載于中國典籍,成書于公元前二世紀左右的《呂氏春秋·勿躬》中提到“儀狄作酒”。而后漢朝劉向通過先秦史籍編纂而成的《戰國策·魏策》中有著更為詳細的記載:“昔者,帝女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也’”,雖是魯君勸誡梁王的話,內容不一定全部可靠,但是關于儀狄作酒,似乎是當時人們的共識。
杜康作酒說的記載較為晚出,但是影響巨大。始見于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酉部》:“酒,就也;從水從酉……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杜康作秫酒”,又有《說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杜康或與儀狄并列,或單獨出現,雖然不能證明酒是其最早發明的,但是受人們認祖歸宗的心態影響,很自然地將其作為造酒的始祖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黃帝、神農和酒星甚至猿猴制酒的說法,但均沒有儀狄造酒說和杜康造酒說在后世流傳得廣泛。一般認為,中國的谷物釀酒活動約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介于仰韶文化與良渚文化之間,距今5800—6000年左右。文字傳說也好,科學考證也罷,酒的歷史之悠久已是不言而喻,人類與其相識甚久,且代代相傳,當下追想,發思古之幽情,頓覺其中的厚重與醇美,一時陳香四溢,恍若置身古老的酒窖之中,屏氣凝神,等待開壇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