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瑪依市建設局 新疆)
【摘 要】近年來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生態系統依然面臨巨大壓力和嚴峻的挑戰。生態城市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分析了生態城市的內涵和要求,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的對策。
【關鍵詞】生態城市 環境保護 和諧發展
近年來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耕地以及其它不可再生資源的儲備量急劇減少,我國大多數城市生態環境污染愈發嚴重,雖然一些城市在環境保護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整體來講城市生態系統依然面臨巨大壓力和嚴峻的挑戰。不可否認,不少城市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設綠色環保生態城市、完善城市建設的新機制已成為人類共同的呼聲,代表著我國城市發展的方向,將成為推進城市化進程的最高理想。
一、生態城市的內涵和要求
“生態城市”是在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指“一種趨向盡可能降低對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盡可能降低廢熱、二氧化碳、甲烷與廢水的排放的城市”。此概念一經提出,頓時受到全球的關注。但目前來講關于什么是生態城市,學術界還沒有得到明確的統一。一般認為,生態城市是在行政區內,具備經濟高度發達、社會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生態良性循環四個特征,以人與自然、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為核心,以失業率低、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高新技術占主導地位為必要條件,以期達到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生態環境中的居民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物質、能量、信息得以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人們生活在舒適、潔美的城市環境中。
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城模式,按照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要求,建設生態城市有以下
三個標準:
首先,自然環境良好。自然環境是環繞人們周圍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如大氣、水、植物、動物、土壤、巖石礦物、太陽輻射等。這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自然環境決定著一個城市的生命力,影響著城市多項功能的有效發揮,是整座城市建設的大環境。生態城市必須有50%以上的森林綠地面積,山林綠化植物不僅可以吸收有害氣體和吸附塵埃,放出氧氣凈化空氣,而且可以調節空氣的溫度、濕度,改善小氣候;并且還有減弱噪聲和防風、防火等防護作用。另外湖池、濕地等活水資源,也是城市居民所不可或缺的健康生活條件。
其次,建筑環境優良。在整個城市中,建筑往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城市設計必須將建筑物與周圍的綠化和水體環境以及自然地形地貌充分地結合,無論是個體建筑還是建筑群體的設計創作都應該與環境整體相協調,也就是說追求與周圍環境整體上的美感,表現城市的整體形象。建筑與環境的結合與融合是建筑設計的重要原則,決定了城市繁榮所具有的人氣和生氣,建筑應該充分體現對已有環境的尊重和利用,推動城市經濟發展有序合理的布局。
再次,人文環境優良。人文環境最能體現一個地方的個性和魅力,良好的人文環境總會受到投資者的眷顧,形成地方的軟勢力,對一個地方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將生態城市建設與地域歷史文化相結合,可以突顯城市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沿革和特色景觀,從而形成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地標,盡量避免千篇一律的構建格局。建設城市的人文環境,塑造區域城市文化,是未來生態城市建設的又一方向。
二、生態城市建設新思路
針對我國城市發展中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根據建設生態城市的原則,筆者提出以下策:
第一,堅持可持續發展,完善績效考核制度。《中國21世紀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白皮書》,首次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的戰略。生態城市建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主要以經濟發展為主的傳統城市發展戰略必須得以轉變。目前我國領導干部的考核制度重點注重經濟績效,這有利于加快城市的經濟發展,但也會使一些干部急功近利,為了經濟指標的完成不惜以犧牲環境、社會等各種利益為代價。要建設新型生態城市,變必須把環境和生態保護作為績效考核重要內容之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忘記保護環境,實現經濟與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二,完善工業園區的生態建設配套設施。社區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與居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建設生態社區,應強化社區人文和自然生態功能,社區相關的配套設施的組合和建設以整體環境觀來衡量。例如城市污染的主要來源是生產中的廢物排放,一方面我們要提倡清潔生產,盡量發展低碳產業鏈,提高生態產業在整個城市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建立生態工業園區,有機地聯合各個不同產業的工廠,形成包括各項生產網絡和生產鏈的綜合生產體系。在這一生產體系中,每個工廠通過與其它工廠的橫向和縱向聯系,統一組織物料,分別消化各種廢品廢料,從而實現生產資料的再循環,有效地推進地區生態生產和生態環境的最優化。
第三,加強城區間的合作,發展區域生態城市。規劃城市規模與布局,要符合當地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地質構造等自然承載力,并與當地經濟發展、就業空間、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相適應。 生態城市的建設必須加強城市、區域之間的合作,區域互動才能加快城市間的能量、物質和信息交換,實現區域生態城市協調發展。
結語: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化,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速度加快。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的同時,城市化帶來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因此,努力創建低碳經濟為基礎的生態城市顯得十分重要。雖然生態城市建設現在還處在初期階段,但隨著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我們相信,生態城市建設在不久的將來必將實現重大突破,和諧社會的美好前景即將到來。
參考文獻:
[1]張智翔,游勇.經營城市[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趙永江,趙書茂.論城市郊區生態園區建設[A].河南省環境保護與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C].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吳國璽.論中國城市化與城市建設[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01)
作者信息:張燕,1973年12月,新疆財經經學院工程管理專業,現為克拉瑪依市建設局招投標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