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現代社會人們追求高質量生活方式的想法滲入住宅建筑,尤其是小區建筑設計中,購房者已不僅僅是買一個居住的空間,同時還期望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認同。而以科技為先導,提高功能質量和居住環境水平,具備超前性,先導性和示范性的小康文明居住小區是時勢所趨。本文以某住宅小區的工程實例,根據規劃要求,做出獨特的設計方案,到良好的效果,成功塑造了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建筑風格。
關鍵詞:關于小區規劃;建筑設計;環境;以人為本
由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住宅建設成績巨大,舉世矚目。更是在住宅文化上有了質的變化,從簡單的一兩棟住宅到幾百畝配套完善的成熟社區,期間經歷了許多磨練。到現在, 更多的發展商注重創品牌,出精品,創出了大批品位較高、功能較好、環境優雅的居住小區。雖然這類小區不能說是普遍,但它的發展,帶領我市住宅建設躍上新的發展階段,在新世紀將會創出更輝煌的業績。
不過,雖然我國住宅建設出現了大批品位高、質量優、環境美的居住小區,但也應該看到,規劃建筑設計不好、工程質量與功能質量不高-------甚至較差、 配套設施不全的小區依然存在,以致造成大量住宅空置、積壓,雖經降價,仍是銷售不暢。以前在居住概念中,人們往往以能在公園附近居住而感到滿足,而現在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人們已不僅僅滿足于利用公共公園的設施和環境,“在花園中居住”已成為人們很實際的目標和需求。創造良好、舒適、宜人的居住小區環境和居住建筑,體現對人的價值,人的自由和人的不斷發展的全面關注,達成現代人對“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的雙重追求,這些已成為 21 世紀現代居住小區建設的新理念。“人本居住”是過去居住產業始終如一的追求和理想。“以人為本”、“以自然為本”的思想,創造“人本生活樂土”更逐漸成為現代居住小區開發的共同理念。
如何在居住區規劃與居住建筑設計中體現與城市環境、自然環境的共生,筆者結合2006年參與編制一小區的修建詳細規劃方案與開展建筑單體設計時的體會,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研究。
1 規劃設計要求
1.1 工程設計概
該居住小區總用地面積為100hm2,其中可建設用地11.43hm2。地塊屬城市建設密度Ⅲ區,規劃作為居住用地。小區地塊東鄰規劃40m寬的江邊環島路,西臨規劃30m寬的環城規劃干道,交通條件優越。
1.2 規劃原則
注重城市設計的原則。由于該地區位于某岸線,在本區域中的地位較為重要,周圍未完全開發,因此小區設計應服從城市整體空間的規劃,通過水平的濱水岸線與立體的天際線的設計,創造出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間。
體現以人為本原則,在用地布局、路網規劃、空間組織、建筑布置、建筑造型、住宅選型和環境設計的全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住戶要求。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利用該地區的區位特點及稀缺的環境景觀資源,創造環境優美的濱水社區。
同時,畢竟是商品房必須要適應市場的原則。開發建設應同時保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小區的規劃設計在功能布局、戶型、配套設施等方面都應充分考慮市場需求。
該小區打破傳統的周邊式、行列式的總體布局形式,由曲線道路將用地劃分為3個居住組團及一個公建區。中心區為3~4層住宅為之的別墅區,按規劃要求南為中層建的和一個多功能公司廣場,東為商業步行街。通過對核心組團建筑形象、環境、氛圍的控制突現整個小區的人文意識環境。核心組團西、南側的兩個組團是區內主要的居住組團,規劃以多棟九層圍繞中心區呈扇形布置,住宅層數為6~7層,成為中心組團的背景,同時也勾勒出了城市天際線,豐富了層次。
小區內部道路系統按居住組團級道路一宅旁入戶路-步行道三級布置。 為了形成環境宜人的居住小區環境,小區對步行道系統加以規劃布置,步行道主要是由道路人行道、架空步行道及園林綠地步徑組成。步行道寬度在2.5m左右,以小區會所為核心形成連系各住戶的步行系統。區內采用人車分流方式。小區機動車不進入小區,直接進入地下車庫,區內道路車行按雙向行駛組織。規劃通過步行道系統建立了區內的步行交通體系,步行交通系統將居住小區綠地、各宅旁綠地及公共活動場所聯系起來,為小區住戶提供交往的便利。
小區內公共綠地是區內居民休閑活動與交往的重要場所,區內的小區級公共綠地分三處設置,分別位于各組團內。公建區內公共綠地是小區公共活動的核心綠地,它正對小區主入口且與會所與體育活動場地相連,是居民社交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小區景觀與環境設計的要點,規劃建設成具有現代化歐式風格的綠化廣場,配合周邊住宅形成小區標志性景觀。居住組團內公共綠地是小區居住休閑活動的重要場所。規劃主要以開闊的綠化作為景觀,布置小品及休閑設施,形成現代風格的傳統園林綠地。
2 建筑設計方案
2.1 建筑單體選型
在規劃較高容積率的前提下,相對微觀的體現未來業主利益的直接承載體就是住宅單體。在對市場以及許多可能實現的單體方案的理性分析后,從規劃初期的簡單的六種戶型平面到最終實施的16 種單體住宅平面,多達19 種可選戶型平面,建筑師完成了基于銷售分級的建筑各項因素的分級均好性。
建筑師住宅單體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在場所環境優越性中體現人居環境,結合市場的特點及需求,以一梯兩戶大戶型住宅為主,確保居住環境衛生質量最優。小區高層住宅均采取首層架空的設計形式,并有部分退臺,住宅頂層設計大面積的露天平臺。
2.2 室內外空間環境的營造
在空間環境營造方面, 建筑與環境設計進行了有機地配合。在會所-------廣場------公共綠地,以及入戶大堂、客廳、餐廳、臥室等不同的空間序列上共同把握文化、地域特征的設計主題:
2.2.1 主入口-----江岸
在南北向前寬后窄的入口廣場末端,是四層高配以鋼結構穹隆頂的會所,透過會所大廳內部的恒溫泳池聯系,構成獨特的視覺文化景觀,為該住區內公眾聚集交往提供了難得的城市化流動空間。
2.2.2 架空的首層
架空的首層空間使得區內的環境綠化景致與這個灰色空間融合,這個時候建筑與環境達到共生,建筑是環境的載體,環境將建筑的場所精神升華。
因為首層架空,觸目可及的鄰里生活區域使得住區內部公眾更多的交往成為可能。建筑師讓庭院空間與入戶空間相互交織,既是交通樞紐,也是鄰里文化縮影,激發公眾濃郁的文化與場所認同感。
2.3 立面風格與細部處理
基于投資方對市場銷售以及消費者的喜好,建筑采用了西式新古典的建筑語言,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在細部處理上更進完善。在此基礎上確保了尺度與體量的完整性,整體的均衡性,施工和用料的合理性。外觀做到現代與古典共生,兼顧了美觀和節約,使各方面都能達到高度的平衡。
3 結束語
總之,小區建設的若干年,是設計不斷研究探索、不斷修改力求完善的若干年,設計初期就要有前瞻性,其目的就是讓居住區建設能與時俱進、以人為本、以環境為依托、以城市建設品質為目標,讓居住區規劃、建筑、環境、城市共生并進,并以史為鏡,可知興替。安居才能樂業,現代安居的概念已不僅僅是有屋而居,而是良好的居住環境和居住質量的結合。為了滿足現代人對居住小區的不斷變化的需求,開創性地延續以文化追求、物質品質、 生活環境品位為內容的人類居住理想,使現代居住小區達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居住小區規劃建筑設計應力求發展和突破。當然,在建筑設計道路探索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要規避各種風險,實質性地解決當前建筑行業出現的困境,尋求一種契機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