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體育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4)
摘要:隨著教育理念以及人居生活環境理念的轉變和發展,校園的自然生態資源合理規劃成了校園規劃的熱點。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別簡要介紹了自然生態型校園的特點以及基于自然生態評下導向下的校園規劃設計原則,第三部分在兩者的基礎之上,對如何實現自然生態校園的規劃做了探討,以期能給相關人員提供有益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自然生態 資源 評價導向 校園規劃
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其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校園生態系統有其獨特的表征:一是由于校園作為整體人群素質相對較高的密集地,不僅重視自然環境,而且注重對新技術的應用,因此校園的生態規劃與其他地區的規劃相比,效果相對較高;二是在相同的地域范圍內,自然環境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因為其他人造環境的使用效率要低于校園的使用效率。在這種特征下,校園規劃要結合實際,制定合理、科學的方案。其中,基于自然生態資源評價導向下的校園規劃,在實際的應用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1自然生態型校園的特點
校園是進行文化學習、文化交流的空間,兼顧了教學與生活,因此,為了讓廣大師生能在一個良好的生態型環境進行工作、學習以及生活,在對校園進行規劃時,要以生態學原理作為指導,充分結合實際狀況,依托校園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在規劃中,以植物造景為主,同時通過合理布置建筑物、道路以及各種植物,實現校園生態化規劃的目標。自然生態型校園的主要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合理。一個自然生態型的校園,首先,其建筑布局、道路布局以及植物布局,都處在一個合理的位置上,例如功能分區明確;校園道路的系統便捷、合理、完整,道路使用效率最大化,步行以及非步行兩者之間的空間關系處理得當;栽種的植物起到錦上添花、畫龍點睛的作用。其次,各種生活娛樂設施配套合理,方便教師與學生的生活購物以及休閑放松。
第二,綠色。從建筑材料上看,在建筑的建設過程中,盡量采用各種無公害的建筑材料以及節能環保的材料;從校園污染上來看,例如噪音、污水排放以及垃圾等等,都要實現綠色處理,使校園形成一個優美、寧靜、干凈的生態系統,使師生在一個生態友好型的環境進行工作和學習。
第三,循環。一個生態校園的內部綠化,要實現自我調節、自我發展以及自我循環的功能,使之自成網絡系統,實現循環存在,始終發揮綠化校園、美化校園的作用。
2基于自然生態評下導向下的校園規劃設計原則
2.1以人為本的原則
校園是以人作為主體的,因此,在校園的自然生態資源評價的導向下,校園規劃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在設計中,要結合師生的文化素質、年齡特征以及心理需求、行為需求和生理需求,進行規劃設計,以滿足教師與學生工作、學習、交往、觀賞以及鍛煉的需要。例如,根據不同的年齡需求,組織不同的活動空間;根據審美習慣以及文化特征,合理設置各種園林山水景觀以及其他設施布置,要注重材料的質感應用。
2.2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則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生存的永恒主題,在校園內也不例外。以生態學原理作為指導,結合人們渴望親近自然的心理要求,在校園內進行合理的植物選擇與布局,同時可以加強對植物空間層次的劃分,以增加單位面積上的植物數量,使采用的植物發揮最大的效用,從而營造出一個健全、穩定、和諧的生態型校園。
2.3人文景觀與時代特征結合的原則
由于校園的文化特性,因此在進行校園的自然生態規劃中,對校園內的人文景觀以及時代特征,要提高重視度并加以表現。第一,要結合自身校園文化以及各學科特點,在校園景觀中加以展現,兩者融會貫通,使校園文化更加突出;第二,注重與時代的結合,校園內的植物選擇,要注意植物的階段性,以確保校園四季色彩豐富,同時建筑的風格與植物的配置等,要做到多種有一,一中有多,人文特性與時代特征和諧相融,協調一致。
2.4可持續性發展原則
要完成自然生態資源導向下的校園規劃工作,可持續性發展是必不可少的一點。通過實現功能區單元的彈性生長,以保證自然資源得到應用的保護,同時循環利用能源,減少各種能源的消耗,最終實現校園的可持續性發展。
3如何實現自然生態校園規劃
3.1構建整體生態網絡
校園規劃,既包含了校園空間結構,也包含了校園氛圍。因此,規劃生態校園,就是構建一個整體生態網絡,使校園空間結構富有特色,校園氛圍良好,有感染性。構建整體生態網絡一方面作為校園規劃的一個整體指導思路,對校園規劃的方向起著指引的作用;另一方面構建整體生態網絡又是一個需要實實在在去實踐才得以實現的規劃想法,所以應該在校園建設的過程中,以及校園投入應用以后制定的校規中,得到保證。例如,校規規定不可以在校園內行駛大型機動車輛,不僅減少了噪音影響,也減少了校園空氣污染,對校園的整體氛圍以及校園生態環境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3.2合理利用土地
如何合理的利用土地,使土地空間實現格局的最優化,其主要理論依據是“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其中,這個理論被認為是生態學上最優的景觀格局。因此,在校園的規劃中,應該加強對校園土地的集中與分散的規劃。例如,為了保證大型植被的完整,使其美化功能、生態功能得到最大的應用與發揮,在校園規劃的方式選擇中,就應該采取集中使用土地的方式;在某些人群活動較為頻繁和密集的區域,應該以小型斑塊的形式或者廊道的形式,在相應的區域植入斑塊,例如在濱水區或者宿舍區用做休息的斑塊植入。在規劃中,加強人工斑塊與自然斑塊的結合,可以提高斑塊抗干擾的能力。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大型植被保留與小型斑塊植入,既保持了生物的多樣性,也美化了校園,提高了校園的生態觀賞性。
3.3注重構建校園綠地系統
校園綠地作為一個統一的系統,包括了道路綠化、庭院綠化、塊狀地綠化、建筑周邊綠化、水面綠化以及屋頂綠化等等。這個具有整體性的綠化系統,所包含的植物物種也是多種多樣,因此,在規劃生態校園、進行校園綠地系統的構建時,要注重保護物種、景觀的多樣性以及異質性,以恢復、建立某些生物群落,維持校園生態的穩定性。同時校園以人的活動為主,因此在規劃中,還要注重其功能性。例如,注重構建一個適合休息、學習的空間;注重對校園生態質量的管理,保護各種植被;實現整體系統的參觀、游覽趣味性。
3.4建筑實現生態化
自然生態資源導向下的校園規劃,必須實現建筑的生態化。第一,提倡節能建筑。某些校園進行規劃時,由于迷信所謂的“風水”而隨意改變建筑的座向,極大的浪費了各種資源。在建筑的建設過程中,應該結合自身校園的地理位置,采取正確的座向,保證光照的充足,開窗面積要適當,以提高建筑的通風、采光作用,減少空調、光管的使用,減少能源的浪費。第二,提倡建筑功能的適當混合。結合校園的人文特征以及自然特征,一方面保證建筑適應自然、保護自然,一方面又實現兩者之間的和諧,最終通過自然的凈化能力,實現建筑的生態化;第三,提倡有機利用以及有機更新。校園內的有價值的老建筑物以及其他廢棄的建筑物,可以通過修復或者改造,重新實現功能利用;在修復和改造的過程中,采用先進的生態技術,使溫度適宜,同時提高校園的綠化率。
結束語
在自然生態資源評價的導向下,對校園進行規劃,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工程。我們應該結合校園特點,根據科學的、合理的設計原則,對校園進行規劃設計,從而實現生態型校園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李梅.生態優先導向下的山水城市新區規劃——以《靖西縣城南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例[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29)
[2]黃凈萍.生態自然觀在校園規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