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落實地質找礦新機制——公益先行、商業跟進、基金銜接、整裝勘查、快速突破和國務院關于加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而在地質找礦中對構造控礦理論的應用更是有效的促進了我國地質礦產業的發展。但在實際工作當中,很多技術人員對該理論的掌握程度不深,所以在工作中就會遇到很多麻煩,降低工作效率。本文將通過一個具體的案例來分析地質找礦中對構造控礦理論的應用,希望能對有關人士有所幫助。
關鍵詞:地質找礦;整裝勘查;分析
堅持“技術引領,科技攻關,夯實基礎,做好服務”,促進找礦重大突破,然后利用對區域構造的各個分區中的構造形式及沉積模式建立及對比,找出分區的共性,通過已經發現的可以利用的礦產資源的構造分區作為標準,然后對比確定其余的目前還沒有發現的可利用礦產資源的構造分區當做找礦的目標靶區,之后利用多種方法對靶區進行找礦的方法,是現階段一種非常重要的找礦方法,因為這只是一種理論基礎,如何在實際中有效應用。
一、案例分析
近幾年東北發現了一個儲存量約10億噸的煤田,在發現此煤田的過程中就有效的應用了構造控礦理論。這個煤田在遼寧省的北部,在昌圖和鐵法盆地當中,以前地質人員在該區打了很多鉆研,但都沒有發現可以利用的煤炭資源。
二、控礦方法分析
2 . 1 盆地的地質情況
松嫩平原范圍大體重合,唯獨南部邊界與當今地貌大相徑庭。原因是侏羅紀和白堊紀時,古遼河與古松花江、古嫩江同入古松遼湖,來自東方的擠壓力使盆地漸漸整體上升和萎縮,遼河無力逾越重重丘陵,只得回首南流,最終使得松遼盆地超出松嫩平原。東北煤田地質局的幾位專家對該地區再次進行構造分析及對比后,確信該地區肯定有比較大的煤田。專家對該地區盆地的構造及演化模式分析如下:北部地區盆地的展布情況受到了各種構造體系的控制,由東西向斷隆及北東向裂陷的控制下,區域內的各個構造形跡表現出了一種規律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以下特征:
2.1.1盆地的展布方向及形態因為受到了各個構造體系的控制,從形態上看,區域中多數都是橢圓性的盆地,長軸的方向主要以北東向為主,少數的是北西向,通常都是中小型的盆地,各盆地的面積大小不一,沉積厚度也相差很大。因為受到其他構造地形的阻擾、分割、改造及承襲,所以區域內盆地的展布呈現出一種雁行狀的斜列,并具有明顯的等距性。
2、1.2盆地具有同生斷裂現象。通過對現有相關資料的分析,發現區域內部各個盆地的一側或者兩側都發育成了盆緣主干斷裂,性質都是同生。這些斷裂在相應盆地形成的時候就有了,對相應盆地的形 態、沉積環境、盆地發展及演化都起到了相應的控制作用,并在盆地形成后繼續活動。
2. 1 . 3盆地內部斷裂的展布特點。該區域受東西向水平擠壓應力及南北向的引張應力的作用,經常會出現北東向及北西向共軛斷裂現象,其性質都為壓扭性及張扭性正斷層。此外,通過南北向的引張應力作用,形成了近東西向展布張性正斷層。盆地的兩側北北西向或者北北東向斷裂通常為盆地的主干斷裂,對盆地的沉積作用、次級構造、發展及變遷都具有控制作用。
2. 2盆地的演化過程
盆地沉降和抬升過程中具有不同的形成機制和特點.前人在這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對盆地沉降抬升過程中與垂向載荷增加有關的裂縫、與垂向載荷減少有關的裂縫、與異常壓力有關的裂縫、與褶皺有關的裂縫和與斷裂有關的裂縫的形成特點進行了分析,產生原因為受到比較強烈的南北向的力偶作用,進而產生了東西向擠壓,產生相應的北北東向的走滑斷裂系,不僅有北北東向上的走滑斷層,還有北西向上的張扭性斷層,另外還引起了東西向上的斷層的復活,這樣就會在斷裂交接復合的地方或者北北東向上的走滑斷層拉張的部位形成斷陷盆地,最終形成陸源沉積和火山堆積場所。中心式噴發沿著北北東向進行斷裂排列,安山巖為主,夾雜玄武巖及流紋巖。在火山活動的間歇期產生了河湖相的沉積物。在大規模的火山噴發之后,氣候變得溫暖潮濕,地殼活動也比較穩定,植被比較繁茂,這樣就形成了具有工業價值的煤層。在早白堊的末期, 燕山第三幕使得盆地抬升并封閉,褶皺變形比較微弱。
2. 3 構造形式礦地質找礦
構造控礦理論就是首先通過對區域構造的認識,對區域構造格架各分區構造形式和各分區中沉積模式的建立和對比,找到各分區中的共性,由已發現可利用礦產資源的構造分區為標準,確定其他目前未發現可利用礦藏的構造分區為找礦的目標靶區,然后應用多種手段對靶區進行找礦的方法,是一種基本方法,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找方法。通過以往的的勘查發現,該盆地的很多向斜當中都有可以利用的煤炭資源,如鐵法向斜當中的鐵法煤田發現并開采了約16.5億噸的煤炭。所以相應專家相信,在古榆樹區中一定存在大量的煤炭資源。通過相應的地震剖面的顯示,該區域整體構造格架同毗鄰的棋盤格當中的地層層序具有很強的可比性,所以在08——09年對該地區開展了鉆探工作,大大加深了以往鉆探深度,最后在地下1300米發現了可利用的煤層,而且儲存量很大。2009年之后,對該地區鉆了40多口井,開采出大量的煤炭資源,而且最大的單層可以采煤的厚度達到了7米,初步確定可以采煤10億噸以上。這一發現不僅有效的解決了缺煤省份的能源資源問題,還解決了地方上的就業問題,促進了我國經濟及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最重要的是,通過該地區的煤炭找礦,為構造控礦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最新的樣板,推動了地質行業的發展。
結論:
通過文中的事例可以充分驗證,深化區域成礦規律認識,解決一批制約找礦重大突破的關鍵地質問題,為后續勘查提供找礦異常和靶區。搭建地質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為降低勘查風險。構造控礦理論可以對地質找礦提 供良好的理論基礎及實踐方法,然后運用相應的技術及設備進行勘探,從而找到可利用的煤炭資源,推動地質行業的發展同時,更會有力的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遼寧省地質礦產局遼寧省區域地質志[m]地質出版社,1989
[2]牛樹銀,王寶德,孫愛群,吳珊珊,趙莎.構造控礦與深部成礦研究[j].地質找礦論叢,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