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居住區停車問題日益突出,已建成居住區的停車位不能滿足現在居民的停車需求,車位嚴重不足、小區環境嚴重下降,停車指標的不合理性和停車需求分析不足導致對新建居住區的停車場建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面對機動化逐步啟動、加速的趨勢,停車供求矛盾將更為嚴峻突出,成為影響城市交通的重要因素。
1.1我國居住區停車現狀問題分析
在停車設施建設上,國外停車業發展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路邊停車階段、停車樓階段、地下停車階段。其中,地下停車是發達國家大力發展的模式。在停車管理上,各國普遍采取的是停車計時收費、增加違章停車處罰力度、限制路邊停車,使部分車主更愿意改乘公共交通工具,以減少機動車對停車場的需求。而管理形式則從雙車位式泊車收費發展到集中式泊車收費、整個城市聯網管理。
在財政政策上,針對停車場地的建設費用高、短期投資大、經濟效益不明顯、政府財政投資不足的情況,各國和地區都積極鼓勵民間投資興建停車場,并給予稅收優惠等積極政策,包括征用土地費用、停車場地建設及附屬建設費用、停車場管理人員勞務費用和停車場設備維護費用。
在停車法規建設上,西方國家由于經濟與汽車化水平較高,城市停車問題出現較早,城市停車管理也起步較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停車場法規體系和相對獨立的管理體系。基本上都由一個政府綜合部門宏觀協調城市停車場的規劃建設,并調動社會、個人建設城市停車場的積極性,嚴格規范城市停車場。其中汽車擁有者上牌照必須提供汽車保管場所的證明文件,自備車位必須在指定范圍等要求,都是各國普遍采取的措施。
在解決停車問題的硬件措施上,國際上的解決辦法主要包括興建路面停車場、多層停車樓、機械停車庫和地下停車場。此外規劃路邊停車位、完善標志和信息系統也是增加停車硬件設施的重要組成。在國外主要道路上,都建立了明確醒目的標志牌,指明停車場地的位置和方向。停車場安裝有自動計數系統,可以統計剩余停車位數并及時反映在路邊的電子信息牌上。此外,停車計時表和停車收費卡的廣泛應用也有效提高了停車場地的利用率。除了這些措施外,各國各地區據本地情況,停車管理辦法也各有特色。
2.1國外停車相關措施
歐洲許多國家重視停車需求管理,將停車管理作為交通需求管理的重要部分,主要政策包括:實行居民停車許可制度,鼓勵他們把車停在家里而使用其他交通方式,并減少路上停車空問需求:提出辦公地點停車稅計劃(即:辦公地點停車位的提供者應向地方當局申請許可,并對停放于辦公地點的上班、業務目的的車輛征稅)該計劃的實施要求有良好的公交服務,相應加強路內停車的管理,并考慮對城市經濟活動的影響。新加坡全面控制交通,將“車輛配額”與“停車限制”政策融為一體。通過推廣通行許可證計劃與停車定價系統相結合,有效控制了停車需求。新加坡將停車場的建設和需求管理、限制私人小汽車增長結合在一起。其指導思想是:不將過多的市中心昂貴土地用作低利潤(機會成本極高)的停車場;停車場的提供不能僅滿足停車需求本身,而應是整體交通管制計劃的一項措施,即在市中心不宜建容量過大的停車場地,因為這勢必導致更多的轎車進入原本擁擠的市中心。
3.1內地緩解停車問題的事例分析
上海市為緩解停車供需矛盾,在“十五”計劃中制定城市靜態交通建設規劃的同時,采取“邊遠結合、標本兼治”的管理措施,緩解停車矛盾,促進停車管理走良性循環的道路。上海的南北高架、延安路高架、內環線下一級吳淞路閘橋、越江大橋底下等都開辟了停車場(庫)為前來旅游觀光或公務外出的各種車輛提供了方便;而因市政建設拆除的建筑工地辟為臨時停車場的達85個,泊位2366個。三是運用行政和經濟手段引導車輛進入停車場(庫)。上海結合“暢通工程”的實施,在市區己撤除馬路停車點56個,縮減臨時停車泊位達2313個,縮減總量達41%,同時采取稽查監控等手段,迫使司機將車輛停放進停車場,還路于交通,與此同時,上海有關部門著手制定上海市新的收費標準,總的原則是降低停車場(庫)的停車費,提高利用率。
2004年,上海市“五管齊下”解決停車難的“瓶頸”: (1)加強市中心主要干道停車點的整治,拔除可能阻塞交通的路上停車位,同時根據車流在不同區域、時段的流量和疏密規律,科學合理地進行停車位布點,在確保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在支、小道路上增加了數千個停車位,方便車主就近停車; (2)在一些非主干道的道路上,根據不同時間段見縫插針,增設了停車點; (3)交通管理部門于2003年11月份制訂了《上海市區道路停車方案》,其總體規劃是在保持道路發揮通行功能的基礎上,對今后各區的道路停車管理和車位設置及比例提出具體要求,做到停車管理規范化、科學化; (4)從2004年上半年起,由公安、市政、物價等部門聯手,推出并試行《上海市機動車管理辦法》; (5)在住宅建設中規定住宅區的停車位不低于套均0.5的標準,即“兩套房子配一個車位”,并根據住宅建設標準的提高,進一步增大車位和住房的配比,小區內的停車位向社會開放。
4.1 城市居住區自行解決停車建議方法
城市居住區應當自行解決其自身帶來的停車問題,包括居住區內居民小汽車的停放問題和居住區內部公共建筑所吸引車輛的停放問題。具體方法有:
(1)保持指標的前瞻性
居住區配建停車設施標準的制定要滿足將來一段時間的停車需求,因此,制定的標準要有前瞻性。這是因為:首先,停車指標是在停車需求預測的基礎上確定的,但是,預測的停車需求量與實際停車需求量不可能完全一致,常常出現預測小于實際需求的矛盾;其次,隨著機動化的快速發展,居民小汽車的擁有量越來越多,居住區內的停車需求量也隨之不斷增長,而居住建筑的結構卻是相對不變的。如果配建停車指標僅適應現在的停車需求,那么經過一段時間,隨著居住區新增車輛的增多就會產生停車位不足的問題。調查發現,有些建成居住區在當初規劃設計時停車位配置還算是比較高的,但現在都出現了停車位嚴重不足的問題。因此,保持停車指標一定的前瞻性是居住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另外,建議每隔一段時間(一般3~5年)對配建停車設施指標進行一次調整,以適應停車需求的發展。
(2)保持指標的彈性
由于不同居住區所處的具體情況不同,因此,配建停車指標應具有一定的彈性,以適應不同的情況。國外的許多居住區在規劃中往往有“剩余地”的保留,以備將來的發展所用。目前我國各城市中建成的小區大都開發得比較充分,很少留有余地,當需要增加停車位的時候,卻沒有可以發展的用地。另一方面來看,停車是一種重要的土地利用形式,土地利用和交通發展的變化都對停車數量有相關的重要影響。保持停車指標的彈性還會涉及到一個停車位建設遠近期結合的問題:如果一次修建到位,使得停車位遠高于實際停車需求量,從各方面來講,都會造成資源和資金的浪費;而當停車位供不應求時,也會大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感。居住區停車自行解決對于城市停車問題以及城市交通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羅卿平;郭妮;《居住小區的機動車配建車位與土地利用》[J];華中建筑;2006年05期 2劉洪營;梁國華;《中等城市停車特性及發展戰略研究》[J];交通企業管理;2009年06期
3岳振中;徐汝華;文杰;《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居住區停車需求預測研究》[J];交通與運輸(學術版);2005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