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葦河林業局 黑龍江尚志 150623)
摘要:規律只能是不斷地被人類所發掘、認識、了解,從而慢慢掌握,并運用于生產實踐。一切林學工作者,無論他從事哪項林業技術工作,它都與認識、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緊密相關。只有正確認識、了解和運用自然規律,才能不斷提高專業水平。
關鍵詞:自然規律 林業技術 水土保持 營林技術 集水整地
前言: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全省土地總面積共10.18萬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70%。林業用地面積667.97萬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3.64%。浙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優越的自然環境,適宜的自然氣候,和勤勞的浙江人民,共同孕育了浙江林業的輝煌。 近些年來,浙江實行林業戰略性調整,圍繞“建萬里綠色通道,創千億林業產值,造浙江秀美山川”的目標,全面推進生態公益林、萬里綠色通道、平原城鎮綠化、林業產業化經營等工程建設,為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的戰略目標,為使浙江林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一、對幾個自然規律認識和運用的分析
人們在經營各項林業的活動中,一方面在不斷地認識自然規律,另一方面又在不斷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在這方面我們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自從建國以來,我省運用森林分布等自然規律,并結合林學原理,而營造了大面積的人工林。 浙江的地理位置處于我國東南沿海,氣候溫暖濕潤,集山水海洋之利,形成了眾多的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及海巖濕地生態系統,為我省創造了豐富的植物多樣化資源。全省共有河流湖泊6515平方公里,海巖濕地5473.5平方公里,潮間帶海涂2443.8平方公里,河口灘涂447平方公里。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素有“東南動植物寶庫”之稱。
在林種的布局上,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我們逐漸提高了對于發展林業的認識,深刻地認識到發展林業的重要性,如從社會上林副產品的供需矛盾,從工農業生產上由于生態失調,而遭到自然規律的懲罰等,提高了人們對森林公益作用、生態效益作用的認識和了解。對此我省也在不斷調整林種比例:“四、五”森林清查時用材林占58.8%,防護林僅占6.4%,在80年全省林業區劃,將防護林上調到33.7%,用材林下調到36.5%,對于其它林種也作了合理的調整和規劃。
在認識、掌握和運用森林生態和演替規律方面上,我們也取得很大的成效,特別是對于廣大林業工作者,較早地認識到了發展混交林的好處和優勢,經過科研部門對于混交林的研究與高度地重視,東部開展了人工誘導針闊混交林的科學試驗,進行了營造混交林的調查研究,這些實驗在一定程度上均取得了科研成果,并及時的指導了林業生產實踐。各營林部門又在生產實踐中,精心培育出一定數量符合生態演替規律的不同組成、不同形式的混交林。
在病蟲害防治方面,運用生態平衡的規律,從食物鏈上進行研究,例如我們采用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蟲的生物防治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另外在引種、育種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種源保護和建立自然保護區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總之,我們在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方面,成效是多方面的,效果是顯著的。但是,隨著對自然規律認識的深化,我們覺得在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上還有片面性,還有許多經驗和教訓需要認真的加以總結,對此我們覺得主要尚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共分為兩個方面。
二、提高營林技術水平的途徑
首先,對于技術而言,伴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規律認識的深化,并不斷地總結實踐經驗,為了提高各項營林技術水平,并使發展林業的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我們認為目前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加強對林業職工隊伍開展深層教育。
林業職工隊伍是科學營林的核心。據了解,我省林業職工中,文言占2.5%小學占18.4%、初中占47.6%、高中(包括中專)占25.9%、大學僅占5.6%。就是達到了大、中專實際水平,還有個知識老化、跟不上時代的問題。根據相關報道知識是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在老化,由此可見開展深層教育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我們要提高林業技術水平,就必須在職工的教育上下一番功夫。然而開展深層教育不能一概而論,針對不同程度,我們應該提出不同的奮斗目標,因人而異訂好措施,做出規劃。從而提高職工隊伍整體的思想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增強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加強林業調查設計工作。
調查設計是科學營林的基礎。但從“文大”以前,對土壤、植物、氣象等基礎學科的本底調查,并不是十分重視,近期才有所改變。我們認為這是不可忽視的,甚至是十分有必要重視的。今后的調查設計,不僅要恢復和加強本底調查,進行調查設計研究和多學科的綜合分析,而且還要積極地運用科研最新成果。一要進行立地環境的分析和質量評價。最后做出符合自然規律的規劃設計。只有基礎打的好,打的牢固才好開展上層建筑。
三、 集水整地措施與技術
其次,對于環境而言,地理環境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的,對此我們要多了解、多勘察,才能跟得上環境的變化,才能為合理的林業經營提供保障。對此我們有如下了解。
1栽植區面積。
在定西黃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氣候條件下,一般要求深整地,以便降低土壤緊實度,促進土壤熟化,增強土壤蓄水能力。對于防護林和用材林一般最好整地深40~60cm,經濟林80~100cm。為了增加土壤有效蓄水量,應當采取較大規格的整地,但是也相應產生了一些問題,地規格加大,破土面增加,地表蒸發也隨之增加,而且徑流進入后滲蓄的深度相應減少,也增加了地表蒸發量。因此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對于栽植區面積的大小,應考慮生物經濟兼顧的原則,既考慮到樹木的根系生長發育及對養分和水分的需求,又要考慮到地形、土壤等自然與經濟條件。
2集水面積。
在確定栽植區面積的大小,即徑流滲蓄與水分消耗區面積大小之后,即可確定集水面的大小。集水面積的大小主要根據栽植區面積大小、降雨量、地表的產流率、栽植區水分消耗需求、樹木需水量、土壤水分短缺量等因素來確定,其目標是所產的徑流水能彌補土壤水分的短缺量。一般栽植區與集水區的面積比例由栽植區的水分虧缺量與進入栽植區的徑流量來確定,總的原則是所虧缺的水分基本上等于徑流補充的水分。在定西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量一般在300~400mm,蒸散需求量一般在700~1 000mm,據此栽植區與集水區的面積比例,對于經濟林一般為4:1~8:1,對于防護林一般在2:1~6:1,具體的比例要考慮當地的立地與樹種來確定。當然,如果條件許可的話可以通過水量平衡計算出較準確的比例。
四、結語:
在自然降雨不能滿足林木正常生長發育的需求,在不同的時間里土壤水分有一定的虧缺量,通過集水面積、徑流系數來調節產流量,彌補土壤水分的不足,保持水分供需的基本平衡。增高對降水的高效利用是其核心,通過人工措施改變地表性狀使比較小的降雨也能產生地表徑流,從而提高降水的地表產流率,增加林木根系分布區域的供水量,同時通過一系列的蓄水保墑措施盡可能減少地表的無效蒸發損失,延長土壤水分的使用時間,使有限的水分得到林木根系的充分吸收,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通過這種措施的應用,基本上要解決這樣兩個問題,一是通過有效的水分調節措施在一般年份使土壤水分基本維持在林木生長發育所需的適宜范圍之內,二是在短期天氣干旱的情況下,土壤含水量不低于苗木的凋萎濕度以維持林分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