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一眨眼的工夫,十二期做滿,一年過去。這一年,是平媒遭受沖擊最大的一年,不斷傳出同業倒閉的悲慘消息,所幸本刊依舊堅挺。
我不斷思索的一個問題是,在網絡化的今天,紙媒存在的意義何在?難道其生命力,僅僅在于人類的閱讀慣性,而完全找不到新的驅動器?我無力給出高屋建瓴的答案,只是樸素地認為,紙媒,尤其是雜志,必須做出跟網絡和電視不同的東西。拼視角、拼設計、拼手感、拼積淀,我們很盡力地在做。
11月初,我去湖南講課,對象是出版系統具有高級職稱的采編人員,我明確地說,電子版、網絡化,承載不起紙媒的未來,我們必須盡快找到一條新路應對局勢。本刊有辦法,但在這里不詳述。
這一年,我們奉行冷化熱點、貼近個人生活的宗旨,這頗受質疑,甚至大紅大紫的恒大,也沒有太多報道,但我以為,體育這東西,早已超越純粹的國家主義,正從觀賞型向參與型過渡,你洞悉巴薩、皇馬、曼聯身上的每一根汗毛之變,設若不能踢上兩腳,出一身臭汗,則算不得真球迷。空喊喜歡,更接近于無心的諷刺,無論對體育本身,還是對自己。
生活化等同于潮流化。作為“中國體育潮流志”,就是要引導大眾,逐漸把體育當做一種新潮的生活方式。在中國的街頭,尤其是重大體育節日,像全民健身日、國際行走日等等,總是能看到敲鑼打鼓、披紅帶綠整齊扭動的人群,但這種以表演為目的的運動,恐怕算不得真正的體育生活。唯有那些出自內心,以強健身心為根本目的運動者,或在隆冬的早晨起來跑步,或在雪山之巔腳踩滑板飄曳而下,這才是。
當然,作為一本競技類綜合體育雜志,我們不可能放棄體育賽事和體育明星。明年對于我們,是大年,先是索契冬奧會,然后是巴西世界杯。冬奧會,我們無論資源還是報道手法,國內罕有匹敵,明年一月刊將做超大規模的報道。至于世界杯,瑣碎的賽事報道不是重點,把這些留給網絡和報紙吧,世界杯之潮流化,球星包裝等等,才是我們追求的。
全體育,就是要給你呈現完全不一樣的體育。咱們明年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