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稅收管理如何適應區域發展,促進區域內部的協調共進,進而實現整體產業布局的升級換代,是擺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下的緊迫問題。
【關鍵詞】稅收 經濟 發展
一、揚長避短力促稅收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在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內,中央為調整產業結構,已經表現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其所帶來的經濟鎮痛必然會持續一段時間。那么如何發揮好稅收競爭的積極效應,是地區經濟平穩度過“十字路口”即化解諸多矛盾碰頭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呢?當然這是一個系統性問題,但站在稅收競爭角度,明確統籌協調經濟區城鄉發展的基本思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加快建立農村土地流轉稅制無疑可以看作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鑰匙。以下就是筆者對于這三點的具體闡釋:
(一)明確統籌協調經濟區城鄉發展的基本思路
解決區域協調發展首先要“打掃干凈院子”,把區域內的問題理順,這其中就涉及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原理“木桶效應”,即要想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得到整體提升,關鍵是城鄉的協調發展,城鄉的協調發展關鍵是農村地區的發展。站在稅收角度,就是落實對“三農”、“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對于農業以及鄉鎮企業給予稅收上的優惠,最大發揮稅收的杠桿作用,減少農村地區發展上的障礙。
(二)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發展
農村資源流向城市,本身是一個經濟上正常的“馬太效應”,但是由于歷史原因,我們過去經濟發展的重點不在農村,這使得大量稅收資源分配給了城市,人為加劇了資源配置的不合理性。但如今城市已然發展壯大,到了城市反哺農村的時候了。將城市征來的稅收以適當方式轉移給農村地區,以發展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地區吸引外來投資的能力。再有對于城市的大企業到農村地區設廠投資給予稅收上的優惠和照顧也是必要的。
(三)加快建立農村土地流轉稅制,讓土地真正給農民帶來可靠收入
在當前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趨緊的情況下,農村集體土地“城鎮化”無疑是一個有益的補充。再有,農村土地的城鎮化無疑會提高土地本身的商業價值,吸引各路資金再投資,長遠來看也是有益于稅收的增加的。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有效地破解小農生產與集約化、產業化的矛盾。這里問題是都市圈內的城市之間、在農村與縣城之間,農村與農村之間存在大量重疊復雜的“區域性結構空間”,這就加劇了稅收監管的難度以及稅收再分配的矛盾。這里筆者建議,要進一步推進城鄉一體化,將各個小區域逐步統一成大區域,稅收責任部門職能也要進一步統一和明確,對于涉及社會財政投資、城市規劃等一系列與稅收相關的問題時更要著眼大局,不要被某一局部利益所綁架。
二、抑制稅收競爭消極效應的進一步建議
(一)規范地方分權秩序
中國的分稅制應考慮分利分稅、分租的“三權分立”。將國有經濟成分產生的收入納入財權管理,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上削弱因“收入主要歸中央”即大量區域內稅收轉移支付給中央所造成的地方財政困難。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力圖對沖掉稅收競爭的負面影響,進而最大程度上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打破地方保護主義
當前的現狀是區域之間、區域內部的奪利、分利沖突日益凸顯,一些地方主政官員為表業,打著稅收的旗號變相收費,加劇企業負擔,同時對于一些外來投資也是盡其所能發掘“財政來源”,比如對于外來投資的子公司向外地母公司上繳利潤時進行“稅收阻撓”等,這些無疑阻礙了區域的“流動性”發展。消除稅收壁壘和地方保護主義,合理籌劃各種稅費征收與管理,引導人口和產業合理集聚與流動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中之重。為此應以省級政府牽頭,深化地方政府合作基礎,促進區域內部經濟合作以及良性競爭,深化區域合作管理職能。同時,我們還要建立規范統一的市場秩序,開展有序的稅收行為,特別需要提防披著“稅收外衣”實際卻是地方保護主義的新型惡性競爭手段的蔓延。這就要求我們地方主政干部從全局著眼,改變傳統的政績觀,深入了解稅收本質,積極促成區域共同進步發展。
(三)轉變政府職能
要準確定位政府在市場中的角色,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應強化服務職能,回歸到最基本的角色上來,讓“無形的手”發揮主導作用。對于稅收,規范政府收入行為,將一些經常性非稅收入轉為稅收,進一步清理亂收費現象。我們知道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成本主要來自稅收,因此作為納稅人,我們有權利要求政府實施嚴格的收費預算管理。通過精簡政府職能,弱化政府對于稅收的不當影響,緩解政府間、區域間的惡性稅收競爭。努力提倡政府行為的規范化、法治化,提高財政政策的透明度,嚴格打壓地方政府利用非稅收入變相收費,增加企業負擔,進而惡化區域投資營商環境。
(四)力促區域內稅收的可持續發展
要想達到這一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優化稅收結構,對于邊遠落后地區要在稅收政策上予以優惠和減免,對于高精尖技術產業要給予更大的稅收政策支持,使其健康平穩地度過成長初期階段,相反,對于一些落后產能要適當加大稅收力度,倒逼企業改進技術,整合資源,進而達到產業升級的目標。與此同時,稅收的可持續發展還要求我們在稅收各個環節,稅收的各個對象,稅收的各個主體的協調發展,以達到整體組合的最優。比如稅收協調機制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不僅可以抑制稅收惡性競爭,還可以打破區域限制,協調相關主體進行及時有效溝通。總之,為適應區域經濟整體架構的趨利避害,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關稅收政策和具體實施辦法,本著鼓勵新型產業發展,促進夕陽產業升級換代的原則,進一步明確稅法的價值取向,在現行稅制的框架下,努力實現稅收公平。對于區域內部來說,優化組合營業稅、增值稅等稅種,形成對高精尖產業的投研等經濟行為的稅收支持,充分發揮稅收的杠桿調節作用,最終建立起協調規范的稅收運行機制。
三、結語
決定某一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無論是區域內的產業布局、升級換代,亦或投資營商環境的改善,城鄉的協調發展,還是區域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在這方方面面的背后都有稅收的背影,可以說稅收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線索。因此理順稅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讓稅收真正能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調節貧富差距,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參考文獻
[1]劉笑萍.國內稅收競爭的經濟效應分析[J].稅務研究,2005(02).
[2]李敏.新一輪稅制改革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的分析[J].吉林財稅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01).
(編輯:蔣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