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正處于發展臨空經濟的起步階段,不少地區發展臨空經濟盲目仿效國外的成功案例,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各種要素沒有得到合理的分配,使得臨空經濟區無法發揮最大的效用。一味的從經濟的角度可能看不出問題的所在,本文從文化的視角解釋了不同臨空經濟區的差異性和規律性,提出了臨空文化的概念,并闡述了臨空文化對于解決現存問題的意義。
【關鍵詞】臨空經濟 臨空文化 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的發展,依靠的是區域內的各種要素流動并實現合理的配置,而各種要素在區域空間內實現流動是通過交通運輸系統來完成的,現在,速度經濟的重要性已經逐漸凸顯出來,空間效率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需求,臨空經濟順應時代的要求,已經逐漸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節點。臨空經濟作為一種基于客流和貨流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經濟形態,目前已經逐漸成為全球經濟的主流形態之一,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臨空經濟區。縱觀國內外正在發展臨空經濟的地區,可以發現雖然都在發展臨空經濟,但是沒有哪兩個地區發展臨空經濟的模式是相同的,每個地區的臨空經濟都呈現明顯的差異性,不論是規模、主導產業的選擇、園區的空間布局,各個地區的臨空經濟都不盡相同。這是因為一個地區從臨空經濟的形成開始就有許多差別,如經濟腹地的發展狀況、原始的資源稟賦、基礎設施完善程度、產業類型、交通狀況、人口數量、就業程度、以及政策的支持等許多方面。這些都是臨空經濟形成的基礎因素,正是這些因素引導了一個地區臨空經濟的發展方向以及擴張模式。這些因素是經過很長時間形成的,屬于某一個地區的原始稟賦,所以每個地區都有屬于自己特殊的稟賦,這也可以從狹義上理解為一個地區發展臨空經濟所依托的文化——“臨空文化”。
事實上,經濟和文化是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的,在一個經濟-——文化體發展的過程中,文化往往是先于經濟而存在的,是一個地區固有的成本,正如我國正在推行經濟改革,不同地區所具有的文化成本不同,改革的步伐也需要調整,這兩者道理是一樣的。同樣,在經濟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中,經濟又會促進文化的革新,會改變這個地區的資源稟賦,兩者相輔相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臨空文化是先于臨空經濟存在的,是影響臨空經濟形成的基礎因素。從狹義上,我們可以把臨空文化理解為以下五個方面:①、思想觀念文化,指的是地區區域內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文化傳統等;②、地理區位文化,指的是地區區域內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交通通達性等;③、經濟文化,指的是地區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類型、人口密集程度、就業狀況、基礎設施建設狀況等;④、制度文化,指的是地區區域內的區域性制度體系、以及國家的法律法規、指向性政策等;⑤、科學技術文化,指的是地區區域內的科學技術水平、科技創新能力、以及人口受教育程度等。
從狹義的臨空文化中可以看到,狹義的臨空文化指向的是區域內部,比較強調一個特定范圍、特定區域,是一個局部的概念,這正是不同地區臨空經濟呈現差異的根本原因。如果用哲學的辯證法中個性與共性思想來看,臨空文化作為特定地區的一種資源,具有個性是必然的,再次縱觀國內外的眾多臨空經濟區,我們不難總結出一些屬于臨空經濟發展的共性的東西,如臨空經濟的演進機理、臨空產業結構的調整模式、臨空經濟的布局模式等方面,不同地區的臨空經濟存在許多相似之處,可以理解為臨空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我把它們合并歸結為廣義的臨空文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臨空經濟區從建設伊始,到成熟完善,都會經歷一個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調整的過程。新機場剛剛建成,各項基礎設施不夠齊全,能夠支持飛機和機場持續發展的航空公司、航空制造業、航空服務保障產業、以及航材航油等產業應該作為主導產業;在臨空經濟步入成長階段后,一些具有臨空偏好的企業會向臨空經濟區聚集,這類企業大部分屬于高新技術產業、航空物流產業、總部經濟、會展經濟等,這個階段一般會出現一個或多個龍頭企業,引領臨空經濟區的發展;在臨空經濟的成熟階段,依舊是發展高附加值的臨空關聯產業、現代服務業等,臨空經濟集群形成,臨空經濟區向臨空都市區發展。大部分臨空經濟區都會經歷這樣的產業調整模式。
那么了解臨空文化的意義何在,還是讓我們回歸開始提出的問題。就拿我國來說,自從21世紀以來,我國民航業進入旺盛增長的時期,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機場總數將達到244個,將形成北方、中南、西北、西南、華東五大機場群,對于臨空經濟來講可謂是巨大的機遇。但是對于臨空經濟的發展程度來說,我國從整體來說是落后于世界水平的,北京順義機場、上海虹橋機場兩大臨空經濟區由于發展較早,已經步入成熟期,其他很多地區都處于臨空經濟的形成和成長階段,在規劃和建設階段或多或少的出現了重復建設、盲目效仿、規劃不切實際等問題,導致臨空經濟區同質化嚴重,浪費機場資源,制約了臨空經濟的發展。所以地方政府在建設臨空經濟區的時候一定要對本地區的臨空文化有整體上的了解,根據當地的實際經濟發展水平來規劃建設,并且對于其他地區臨空經濟的發展也要有清晰的認識,知道什么該學什么不該學,借鑒適合自己的經驗,揚長避短,依托地區的優勢資源,圍繞有利于自身的因素進行規劃。
臨空文化是臨空經濟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我們見證了臨空經濟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要關注臨空文化的發展,推進臨空文化升級,將對我國臨空經濟的未來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曹允春.臨空經濟: 速度經濟時代的增長空間[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 張蕾,陳雯.國內外空港經濟研究進展及其啟示[J].人文地理, 2012, 27(06): 13-18.
[3] 孫淑美,黃達海.臨空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互動關系[J].科技和產業,2010, 1:16-18.
[4] 曹江濤.臨空經濟區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研究[D].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
[5] 李燕燕.文化與經濟轉型:基于中原發展經驗的分析[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劉旭龍(1988-),男,河北省廊坊人,河北大學研究生院,碩士,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