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務院提出了到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航運中心的戰略規劃,對身處上海的各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當然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商業銀行的業務,都是與資金相關的,能否為客戶提供安全、可信的資金產品,能否為客戶提供高效、便捷的資金清算,能否在平衡客戶與銀行自身利益的基礎上實現資金效用的最大化,成為擺在所有商業銀行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其中資金清算就是這些因素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對于身處上海的金融機構而言,如何在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過程中,探索和建立一套具有競爭優勢的外匯清算體系,成為了當務之急。
【關鍵詞】外匯清算 國際金融中心 機遇
一、我國外匯清算的主要模式及優劣對比
(一)通過境外代理行進行外匯清算
即商業銀行在境外代理行開立外匯賬戶,通過收發SWIFT電文,在外匯賬戶中完成外匯資金收付的清算。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外匯清算模式,眾多國內商業銀行均會選取一家或幾家境外貨幣發行國的大中型銀行,開立外匯結算賬戶。常見的境外代理行有美國大通、美國花旗、英國巴克萊、德商、日本三菱東京、澳國民、加帝商等,這些銀行通常都作為我國商業銀行在外開立外匯賬戶的首選銀行,因為這些境外代理行擁有成熟先進的外匯清算系統和經驗,其管理能力、業務技能、員工水平等相對較高。通過境外代理行進行外匯清算,能有效利用境外銀行的技術和能力,實現高效、準確的外匯清算。但代理行清算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匡算每日外匯賬戶的出入資金量,及時調撥頭寸,避免透支,其次境外賬戶行收取不菲的服務費用,給商業銀行或客戶增加了清算成本,還有就是許多地區存在時差,當發生未達賬或查詢查復事項時,聯系溝通效率大大降低。
(二)境內外幣支付系統
境內外幣支付系統是為我國境內銀行業機構和外幣清算機構提供外幣支付服務的實時全額支付系統,它是我國第一個支持多幣種運營的外幣系統。根據央行的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境內外幣支付系統的清算筆數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2.53萬筆,清算金額增加了841.24億美元。境內外幣支付系統的建成運行,是中國人民銀行完善我國支付體系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它消除了以往外幣支付清算安排的諸多弊端,為商業銀行提供了安全、高效、公平的外幣支付結算服務,成為了我國境內外匯清算的重要渠道。通過境內支付系統實現外匯資金的劃轉,完全在中國境內完成,不受時差和貨幣清算截止時點的影響,清算速度和準確性都能得到有效保障。但對于需和境外機構進行外匯資金清算的情況,則必須通過其他方式進行,顯現出境內外幣支付系統的不足之處。此外,國內商業銀行將存放在境外代理行的外匯資金調撥到境內支付系統,需要一定時間,到賬時間往往較難控制。
(三)通過中國銀行辦理外匯資金的清算
中國銀行是中國國際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銀行,在中國內地、港澳臺及36個國家為客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相對而言,中國銀行的外匯清算,在國內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正因為中國銀行的分支機構遍布世界各地,當雙方均在中國銀行開立外匯賬戶時,就可以通過其分支機構進行外匯清算。在國內亦如此,雙方無論同城還是異地,在中國銀行開立外匯賬戶后,即可辦理外匯資金的收付。當然,與外資銀行相比,中國銀行在許多情況下還是需要人工干預,對資金周轉速度、清算效率上造成一定的影響。
(四)各商業銀行系統內的外匯資金清算
在這種方式下,商業銀行各分支機構在總行或上級行開立內部外匯清算賬戶,由總行或上級行統一管理、統一清算。如果雙方均在銀行開戶,無論同城還是異地,兩個外幣賬戶之間的資金劃轉經常可以做到實時到賬,因此商業銀行內部清算效率很高,且針對大額頭寸的申報要求也較低,受到系統、人員、時差等因素的影響很小。但是,該模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這種模式僅限于雙方在同一銀行開戶,跨行清算就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
二、外匯清算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外匯清算體系建設已經取得了相當可喜的成果,尤其是境內外幣支付系統的建成,使我國外匯清算進入了電子化、國際化的階段。但是,也有一些問題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
(一)多種清算模式共存,缺乏統一的清算渠道
從我國存在的外匯清算模式上來看,目前仍然處于群雄割據的時代。多種清算模式的并存局面,顯現出在我國,還是缺乏一個能夠覆蓋全國范圍、吸納大中小型商業銀行參與、業務品種豐富全面、清算快捷安全方便的外匯清算平臺。正是由于這個平臺的缺失,導致了銀行在辦理外匯清算過程中,選擇不同的清算方式,而不同清算模式下需要提供的清算要素又大不相同,容易出現辦理時限延長、信息不完整等問題。再者,各清算模式都會占用外匯資金,導致外匯資金分散管理,除了需要匡算頭寸、調撥資金外,更加大了銀行自身外匯資金管理的難度,一旦發生資金未達賬的情況,后果很嚴重。
(二)外匯清算體系與不斷創新金融市場產品之間的脫節
近幾年以來,我國外匯市場不斷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品種不斷豐富,一些創新型的外匯金融產品、衍生產品應運而生。在這些產品中,交易方式有詢價和競價的,交易形態有即期、遠期、掉期等,清算方式又分為全額和凈額。面對雨后春筍般冒出的外匯金融產品,與之配套的外匯清算環節仍然通過四種主要清算模式來實現,各商業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主要通過境外代理行或境內外幣支付系統,來完成清算交割。在我國金融市場化、國際化日益發展的今天,外匯清算體系與金融產品發展的不平衡,必然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形成制約。
(三)外匯清算體系與其他清算結算系統存在分割的現象
我們的金融系統是一個復雜、龐大的系統,涉及銀行、保險、證券及基金等多個主體,但是我們的外匯清算體系卻與證券系統、保險信息系統等分割開來。例如,我國國內銀行的外匯清算與國內證券B股市場的關聯度不高,外匯資金的劃撥與B股股票之間的對應,并不能通過一個高效的系統實現信息交互和清算、結算,資源也無法共享。此外,正是由于外匯清算較多的通過境外代理行辦理,無法實現工作時間內外幣實時結算,從而清算風險隱患也較難控制。
(四)外匯資金在境外的沉淀考驗金融信息安全
前面已經提到,我國外幣清算的現狀是國內清算機構,通過境外代理銀行來辦理各清算國幣種的清算,正是由于將外匯資金放在了境外結算銀行,導致大量的外匯資金沉淀在境外,這樣對維護我國金融信息安全是很不利的。此外,除中國銀行外,多數商業銀行未加入持續連接結算銀行(CLS),無法實現外幣資金跨時區不間斷、實時清算,因此資金交易過程中的時差風險和清算風險,對金融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三、中國外匯市場發展帶來的機遇和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外匯清算體系的思考
外匯市場是金融市場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也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中國,外匯市場的發展非常迅速,漸漸成為國際外匯市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種良好的經濟、金融環境下,特別是上海作為國際性開放的大城市,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過程中,如何抓住機遇,建立一套完善、高效、特點鮮明的外匯清算體系,是下一步發展過程中需要深入研究探討以及付諸實施的重要課題。
(一)中國外匯市場發展帶來的機遇
21世紀以來,我國的外匯市場發展速度迅猛、規模不斷擴大、交易日趨活躍。截至目前,我國外匯市場已形成由柜臺零售市場和銀行間批發市場組成,多種交易方式并存,覆蓋即期、遠期、掉期及期權等各類外匯產品的體系。隨著外匯市場體系建設日臻完善,交易規模都經歷了爆發式的增長。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2006年,銀行間外匯市場累計成交756.9億美元,而到2012年人民幣外匯即期成交3.36萬億美元,7年增長了40多倍。2006年,銀行間遠期市場共成交649.2億美元,而2012年達到2.52萬億美元。與此同時,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參與主體也隨之不斷擴容。截至2012年年末,外匯市場即期市場會員已達到353家,遠期、掉期市場會員有79家,期權會員也有31家。
總體來看,我國外匯市場的發展主要體現了幾個特點。(1)建立了多層次的外匯市場,我國的外匯市場既有零售也有批發,既有基礎產品也有衍生產品,既有詢價交易也有競價交易。(2)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深入,外匯市場的參與者愈來愈多,來自各國的外資銀行積極參與到我國的外匯市場中來。(3)我國外匯市場制度日趨完善,做市商制度、凈額清算制度、競價制度及集中清算制度等一系列體制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4)外匯市場的產品創新步伐加快,在外匯交易中,從最初基本的遠期、掉期交易,發展到互換、期權交易,近幾年來,外匯衍生品及其組合產品不斷涌現,出現與理財產品、貸款產品等其他金融工具組合形成的外匯創新交易。所以,中國外匯市場的發展前景是美好的,這充分說明中國金融在更快更深入地融入到世界金融大體系中,并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中國外匯市場發展的節奏也有力地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帶來了層出不窮的機遇。
(二)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外匯清算體系的思考
面對突飛猛進發展的中國外匯市場,如何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建立具有中國特色,集電子化、自動化、國際化的外匯清算體系,成為重中之重。
1.建立一個完整的外匯清算系統,整合現有外幣清算模式
這里所思考的外匯清算系統,并不特指一個專門用于外匯清算的系統,它可以是一個兼具各功能的集中系統,也可以將現有各外匯清算方式通過技術手段,達到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目的,形成一個完整的清算體系。從國外成熟金融中心的經驗來看,外匯清算體系也不是單一的清算系統,而是相關子系統的整合與優化。通過建立統一的清算平臺,既能大大加快清算速度,降低清算成本,也能使各金融機構集中管理各自的外匯資金,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當然,建立完整的外匯清算系統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們可以依托現行的境內外幣清算系統,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擴展。同時,結合國內其他監管機構系統,如中央結算公司的托管系統、中央證券公司的證券系統、上海黃交所的黃金系統以及上海期交所的期貨系統等,學習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先進經驗,將我國的外匯清算系統做到與這些系統的信息交互,形成強大的外匯清算體系。
2.外匯清算體系與人民幣清算體系的融合
我國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外匯清算體系,當然離不開與人民幣這個本位貨幣清算的結合。進入21世紀以來,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將來人民幣或許會成為國際上通行的主要結算貨幣之一。我國的人民幣清算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大、小額支付系統的穩定高效運行,中債、中證人民幣清算與證券結算的完美結合,在這個基礎上,將外匯清算融入其中,形成一套兼具本外幣清算功能的模式,既能形成鮮明的人民幣外匯清算特色,又能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國際上進行本外幣清算的影響力和實力。
3.進一步完善我國外匯清算的制度和規則
在我國,有很多外匯業務產品,既有簡單形態的,也有復雜形態的,既有單一的,也有組合的。在這眾多產品中,每個產品的監管制度、管理方式、清算規則都不完全相同。隨著我國外匯市場的蓬勃發展,外匯產品以及和外匯相關的衍生產品推陳出新,我國也迫切需要對外匯市場的產品進行一次較大的整合,在不斷豐富業務產品和創新產品的基礎上,從市場整體角度逐步建立統一的監管制度和清算規則,這樣既有利于外匯清算系統的建設,也能為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
4.構建連接國內國際金融市場的資金清算高速通道
首先要結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戰略發展目標,抓住人民幣逐漸成為強勢貨幣的機遇,將我國的外匯清算體系站在與國際標準接軌的高度,從整體和長遠規劃外匯清算系統以及本外幣清算系統之間的同步交收PVP渠道,讓上海成為緊密聯系境內、外各金融市場的紐帶。其次是發揮央行核心作用,制定總體建設規劃,對外匯清算體系加以監管和提供保障。再次是要充分發揮上海清算所的優勢,集中配置各項優勢資源,逐步將一套完整清算體系的觸角,逐步深入到我國金融市場的各個領域、各個金融產品中去,并借此進軍國際外匯清算市場。
作者簡介:陸偉鋒(1978-),男,上海,大學本科,職員。
(編輯:孟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