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新一輪通貨膨脹,貨幣供給量過度是主要原因。成本上升、自然災害、市場投機等因素進一步推動通貨膨脹的發展。國家運用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調控通貨膨脹,取得了一定成效。
【關鍵詞】貨幣政策 通貨膨脹 利率
2011年以來,我國出現新一輪的通貨膨脹,第一季度的CPI同比增長5.1%,比2010年同期高2.7個百分點,第二、三、四季度的CPI各是5.7%、6.3%和4.6%。直到下半年有所回落。這表明我國通貨膨脹形勢依然嚴峻,央行的貨幣政策仍然是控制通脹,加強通脹預期的引導和管理。以利率、存款準備金率以及貨幣供給量為工具進行宏觀調控。
一、2011年以來通貨膨脹的成因
2011年以來通貨膨脹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全球流動性過剩、美元貶值、成本推動,還包括短期的自然災害、市場投機等,這增加了央行調控通貨膨脹的難度,對于選擇數量型或是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還對兩種政策工具均衡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貨幣政策工具使用不當,貨幣政策就會很難達到調控通脹的預期效果。
(一)貨幣供應量過度
貨幣供應量M1、M2持續增長,2013年第一季度M2總量達到103.6萬億,貨幣供應量擴張增加了人們的購買力,推動了物價上漲。加上央行多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降低利率、信貸放款的貨幣政策,流動性過剩,推動了物價持續上漲。
(二)國內自然災害和市場投機的影響
2011年以來的通貨膨脹主要表現在食品價格的上漲,由于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農產品的產量下降,供需矛盾加劇,推動了物價水平的上漲,加上在流通環節的投機炒作和流通費用的增加,推動了通貨膨脹。
(三)成本推動通貨膨脹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開始出現老齡化現象,所以以前勞動力供過于求的趨勢有所回落。近幾年,全國各地勞動力價格普遍上漲。由于勞動力價格的較快上漲也推動了物價的上漲。
二、2011年以來我國貨幣政策的實踐性與效果
2011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中國人民銀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通過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等貨幣政策工具,結合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同時把貨幣信貸和流動性管理與宏觀政策結合起來,進一步把握好流動性總閘門。控制信貸總量,優化信貸結構,央行引導金融機構把資金更多地投向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型企業以及三農等領域,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繼續深化金融企業改革,推動金融產品的創新,推進人民幣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及匯率機制的改革。
2011年,各季度CPI同比上漲分別為5.1%、5.7%、6.3%和4.6%。下半年,國內經濟增長趨勢有所穩定和實施的貨幣政策效果逐漸顯現出來,CPI同比上漲5.4%,比上年高2.1個百分點,再加上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整體有所回落,國內物價上漲的壓力有所減小。進入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85.2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3.6%,增速有所回落,比上年低6.1個百分點。人民幣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7.47萬億元,同比增長15.8%,增速也是有所回落,比上年低4.1個百分點,總之,貨幣信貸增速平穩回調,這一年整個社會的融資規模為12.83萬億元,債券融資數量明顯增多。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總體提高,年末非金融企業和其他部門的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8.01%,比年初上升1.82個百分點。
2012年,中國人民銀行仍然施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繼2011年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綜合運用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等價格以及數量工具進行宏觀調控。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優化貨幣信貸結構,優化信貸資源的配置,加大貨幣存量資產結構的調整力度,促進社會融資規模的平穩增長。進一步提高金融體系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調控機制。
2012年,各季度的CPI同比漲幅分別為3.8%、2.9%、1.9%和2.1%。居民消費價格同比漲幅低于上年,漲幅比上年回落2.8個百分點,12月份有所回升。總體來說,國內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以及貨幣政策效果進一步顯現出來,最終物價漲幅得到有效的控制。2012年年末,M2余額為97.4萬億元,同比增長13.8%。12月份人民幣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8.2萬億元,同比增長15.0%。貨幣信貸增長速度符合預期目標。這一年社會融資規模為15.76萬億元,融資增長速度較快,社會融資的結構更趨于多元化。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整體呈下降趨勢,年末,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78%,比年初下降1.23個百分點,利率下降有利于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但是貸款結構仍需進一步完善。
2013年第一季度,中國人民銀行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對于外匯流入增多以及貨幣信貸增多的情況進行了預調微調。運用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來促進貸款平穩的增長。而且在全國范圍內拓寬支農再貸款的使用范圍,發揮農村金融機構擴大“三農”信貸投放的功能,促進金融機構支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繼續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
三、結論
近幾年,我國的貨幣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緩和了通貨膨脹的發展,控制了物價的不斷上漲。但是控制通脹仍然是央行的重要目標,央行仍然要控制貨幣供應量的供給。同時國家應該嚴格控制哄抬物價的不法行為,保障消費者的權益,穩定民心。
參考文獻
[1]潘永昕,陳昊,羅盼盼.我國通脹調控的貨幣政策工具選擇與效應[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
[2]金成曉,馬麗娟.最優貨幣政策規則、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06).
[3]陳亞雯.中國實踐中貨幣政策有效性研究綜述[J].經濟問題探索,2012(04).
[4]許云,陳炳才.應對通貨膨脹實行從緊貨幣政策[J].經濟學動態,2011(05).
[5]唐君.當前通貨膨脹的成因及貨幣政策分析[J].經濟視角,2011(04).
作者簡介:樸麗娜(1988-),女,漢族,黑龍江省木蘭縣人,碩士研究生,哈爾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
(編輯: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