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其產生的利潤規模也隨之增大,因此,如何進一步完善外方所得利潤的外匯管理問題,成為當前外匯管理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利潤 外匯管理 政策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一)政策法規不完善,弱化監管職能
現行外匯管理政策對外資企業所得利潤處置中的利潤匯出、轉增資及再投資等方面進行了規范,但對于企業利潤如何處置的其他行為未進一步進行細化。由于企業對利潤的處置具有自主性,如是否分配、何時分配、怎么分配以及以何形式分配等均由企業自行決定,外匯管理政策基本沒有限制,使得外匯部門不能及時掌握外資企業利潤處置的全面信息,對企業外方所得利潤的監管處于被動狀態。
(二)外方所得利潤滯留境內,加大外匯局監管難度
受人民幣預期升值的影響,資產本幣化趨勢明顯。從外商投資企業外匯年檢的情況來看,存在個別外方所得利潤以人民幣形式滯留境內,并被企業長期占用,作為企業日常流動資金,掛賬其他應付款境外股東名下。外方所得利潤滯留境內,規避了外匯局煩瑣嚴格的增資登記、外債登記等外匯管理環節,使得這部分資金未納入外匯管理部門統計口徑,游離于現行外債管理規定之外,影響我國外債統計的準確性,同時,該類資金無需結匯,資金去向較難準確監測,不排除會流入房地產、股市、民間借貸等限制領域。
(三)部門間缺乏協作,未能形成監管合力
目前,稅務管理部門側重對所得利潤匯出前的完稅情況進行監管,外匯局國際收支部門側重對利潤匯出的異常渠道及方式進行監管,外匯局資本項目管理部門側重于利潤匯出備案及利潤轉增資登記的監管,各部門的業務系統及業務監管相對獨立,信息難以及時進行共享,造成監管信息的缺失,難以充分發揮監管職能。
(四)外匯指定銀行“代位監管”職能有待提高
現行外匯管理政策規定,外資企業辦理利潤匯出時,由外匯指定銀行對企業提供的審計報告、完稅證明、董事會決議等相關材料進行審核。外匯指定銀行作為一個贏利機構,其經營的本質是追求利潤最大化,這也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因此,外匯指定銀行在為企業辦理有關外匯業務時,僅完成所謂的“表面真實性”審核程序,難以自覺履行“代位監管”職責。
二、政策建議
(一)完善政策法規,調動企業自主性
一是完善現有外資企業利潤處置的相關政策法規,進一步細化企業利潤處置方式,結合實際對企業利潤分配的時點、方式、金額等內容提出明確要求,提高政策的指導性及可操作性。二是隨著外匯局資本項目信息系統的逐步完善,外匯局應做好對企業的宣傳工作,在便利企業的前提下,逐步實現企業自行通過系統備注等形式報備企業變化信息,使得外匯局能時時了解企業變化信息及經營情況,提高外匯局非現場監測效果。
(二)不斷改進監管方式,促進業務規范化發展
一是重視外匯年檢工作,加大外匯年檢成效的利用。“五個轉變”理念的深入推進,非現場監管逐漸成為資本項目外匯管理的重點,外匯年檢作為非現場監管內容之一,是規范外資企業業務、了解企業經營情況等內容的重要方式。二是加大外匯政策宣傳,改進非現場監管方式,促進個人、企業和外匯指定銀行等涉及外匯業務單位逐漸向合規性、合法性的規范化管理方向發展。
(三)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形成監管合力
一是外匯局各部門應建立內部信息共享機制,整合數據,加強協作,形成內部監管合力。二是外匯局應加強與商務局、工商局、稅務局及外匯指定銀行的溝通協作,建立外部信息共享機制,全面掌握外資企業信息,形成外部監管合力,提升監管成效。
(四)引導外匯指定銀行轉變經營理念,提升“代位監管”職能
一是外匯局應加強窗口指導職能,從思想上引導外匯指定銀行轉變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經營理念,強調外匯指定銀行應注重全局觀、大局意識和國家責任意識,將追求利潤最大化和風險最低化同時作為經營管理的目標,主動營造一個健康有序的金融環境。二是外匯指定銀行管理層應意識到履行“代位監管”不僅僅止步于“表面真實性審核”,而是要學會從自我保護和防范風險的角度來看“代位監管”職能。外匯指定銀行主動的實行真實性和合規性監管等職能,也是現代商業外匯指定銀行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三是外匯局應研究外匯指定銀行監管模式改革問題,進一步深化對外匯指定銀行監管方式的改革,促使外匯指定銀行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許鈺川.銀行代位監管不到位原因分析及建議[J].知識經濟,2011(11).
作者簡介:許鈺川(1978-),男,漢族,研究生,管理類,現供職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
(編輯: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