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進入蕭條期,各國為刺激經濟都曾采取降低利率、為本國實體經濟增加資本等手段以期達到使經濟復蘇的目的。由于流動性的持續增加,各國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流動性過剩問題,中國經濟也是如此。本文通過對流動性過剩的形成及判定標準進行分析,結合我國經濟形勢和流動性過剩具體狀況,主要討論2008年經濟危機后,我國貨幣政策在處理流動性過剩問題上的有效性,進一步提出政策建議以促進我國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關鍵詞】流動性過剩 貨幣政策 有效性
一、流動性過剩的定義及成因
(一)流動性過剩的定義
流動性這一概念是由凱恩斯首次提出的,他在論述流動性偏好時認為流動性偏好就是人們在不同狀況下愿意以貨幣形式持有的資產的價值。從內涵上講,流動性即可以指貨幣,也可以表示資產的變現能力。在談論流動性過剩時,此時流動性更傾向于指的是貨幣。因此可以說流動性過剩問題討論的就是貨幣過剩的問題。在當代,流動性過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的流動性過剩通常指在銀行體系內中央銀行的實際存款量遠遠大于法定存款準備金的數量。而從廣義上講,指的是貨幣的供應量大于實體經濟所需要的量。
(二)流動性過剩的成因
流動性的形成原因可從國內和國外兩方面進行分析。從國內宏觀經濟來講,利率處于過低水平或是央行存款準備金率過低都會引發經濟體系中的貨幣過剩。另外貨幣流通具有高效率或是具有較高的貨幣乘數也可能造成經濟中的貨幣量過多。從金融產業層面來講,我國融資體系發展不完善,投資的方式不具有多樣性,使得增加的存款過多地滯留于銀行體系。因此即使企業層面對直接融資具有迫切需求也不能在短期內直接獲得資金,這也造成了流動性過多而需求不足的假象。
從國際經濟上看,國與國之間的對外貿易形成了資本的國際間流動。如果一國對外貿易長期處于高額順差狀態,就會導致外匯大量流入,從而為本國注入大量流動性。同時對外貿易的高額順差也會造成本幣有較高升值壓力,若本幣升值,又會吸引大量國際投機資本涌入國內,在此種狀況下,本國的流動性就大大增加了。此外資本賬戶長期的高額順差會產生高額的外匯占款,也會增加本國經濟實體中的貨幣量,從而導致過剩。
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現狀,我國流動性過剩的原因也可歸結為國內和國外兩方面。從國內來看,根據我國居民的消費偏好,我國的儲蓄率一直居高不下,而消費卻處于偏低水平,同時我國金融體制也存在投資渠道不具有多樣化的弊端,從而導致流動性過多留滯在銀行體系。從國際經濟角度來看,我國的流動性過剩問題是全球經濟普遍存在流動性過剩問題的組成部分之一。另一方面,我國對外貿易長期處于高額順差狀態,隨著對外貿易的不斷增長和擴大,國際資本也會源源不斷地進入我國,導致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都有所增加,這也對我國經濟體系的流動性具有很大的注入效應,進而引發過剩。
二、我國流動性過剩的判定依據及表現
(一)流動性過剩的判定依據
對于流動性是否過剩的判定,國際上和國內都存在許多指標和方法。可以通過經濟體中貨幣總量與名義GDP之比來衡量流動性是否符合經濟增長的需求;由于金融體系中資金的主要進項是存款,資金的主要出項是貸款,因此也可以通過金融體系的存貸差額來衡量貨幣的流動性;另外流動性過剩的存在必定會加劇通貨膨脹,因此通貨膨脹率的高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貨幣量的過剩情況。
(二)我國的流動性過剩情況
根據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相關數據,截止2012年12月31日,我國M2廣義貨幣供應量為974148.8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率為13.8%,以名義GDP衡量的經濟增長速度為23.1%,總額為515640億元,M2總額與名義GDP總額之比為1.89,而其他發展中國家測算的平均水平為1.3,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測算值為1.5,可見我國存在較其他國家更為嚴重的流動性過剩情況。
從金融體系的存貸差額來看,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2008年我國金融機構總存款額為5240399億元,貸款總額為3442292億元,存貸差為1798107億元,存貸比為1.52;2009年金融機構總的存款額為6553502億元,貸款總額為4440469億元,存貸差為2213033億元,存貸比為1.50;2010年我國金融機構總存款額為8051185億元,貸款總額為5373030億元,存貸差為2678155億元,存貸比為1.50;2011年金融機構的存款總額為9258715億元,貸款總額為6187023億元,存貸差為3071692億元,存貸比為1.50;2012年12月,我國金融機構的各類存款總額為917554.78億元,各項貸款總額為629909.65億元,存貸差為287645.13億元,存貸比為1.46??梢娮?008至2012的五年時間內,我國存貸差的額度呈逐漸增多趨勢,存貸比一直維持在1.50的高位,只有2012年略有下降到1.46,而五年間存貸差更是增長了84%,不僅反映了貨幣在金融體系積壓的情況,也說明我國流動性過剩的現狀十分明顯。
我國近五年經濟中存在的通貨膨脹也可作為判定經濟中貨幣量過剩的依據,從2008年開始至今,CPI指數除2009年同比增長率為負外,其他年限增長率均為正值,CPI指數一再攀升也說明經濟體內存在流動性過剩現象。
三、我國貨幣政策應對流動性過剩問題的有效性分析
(一)調整存款準備金率
央行歷次對存款準備金率進行調整,通過調節金融體系的存款準備金數量來調節流動性,其效果為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會抑制商業機構的放貸能力,從而減少貨幣的供應量,雖然這一貨幣政策能夠減少貨幣供應量,但由于M2基數較大,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仍然繼續存在。并且這一政策工具的結果不僅能夠影響經濟中的基礎貨幣,也能夠同時影響貨幣乘數,正是由于它的強大威力,也可能因此產生過度調節的弊端。
(二)公開市場操作
作為貨幣政策的有力工具之一,公開市場操作是由人民銀行通過債券回購與出售,外匯交易等手段實現的。人民銀行債券的出售會影響基礎貨幣量,使其減少進而實現減少流動性的目標。從2008年初至2010年1月,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較多,而2010年至今處于逐漸減少的趨勢。
(三)利率調整
在經濟處于繁榮期并且存在流動性過剩時,央行可以通過利率的調整來實現對投資、信貸進行干預的作用。如果利率上調會減緩投資需求的快速增長,減少信貸的投放量從而抑制流動性過剩情況。另外利率上調也對通貨膨脹起到抑制作用。
四、政策建議
在針對我國流動性過剩的政策方面,應從流動性過剩的根源進行調整。具體分為三方面:增加內需,調整政府投資結構,促進金融市場的完善。增加內需既包括消費需求,也包括投資需求。我國經濟一直存在投資較高但消費較低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增加投資,必然導致過剩,具體來講,就是要增加消費需求;調整政府投資結構要求政府要擴大對公共物品的投資,保障基礎設施的建設,保證重點戰略項目能夠及時獲得資金;促進金融市場發展要求金融機構不斷創新,改變金融產品單一的現狀,增加可投資渠道,滿足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緩解寄存在流動性過剩同時投資需求又不能得到滿足的現狀。
五、結論
在應對流動性過剩的問題上,我國主要采取了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利率調整等貨幣政策,這些政策雖然有一定成效,但是對于流動性過剩問題是弱有效的。因為流動性過剩問題的持續存在,需要結合財政政策等多種手段進行調控,如擴大內需,從根源上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優化政府投資結構,加快證券市場發展,緩解流動性在金融系統的積壓現象,從而更好地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促進市場經濟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康以同.流動性過剩的度量與成因[J].中國金融,2011(10).
[2]錢小安.流動性過剩與貨幣調控[J].金融研究,2010(08).
[3]張雪村.流動性過剩:現狀分析與政策建議[J].經濟研究,2011(08).
作者簡介:孟天嬌(1988-),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就讀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國民經濟學。
基金項目:北京市屬高校人才強化深化計劃——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2013),項目代碼00491362340122。
(編輯: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