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潤損失險是在物質財產遭受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毀后,保險人對被保險人由于營業中斷而導致的預期利潤損失及必要支出的損失提供補償的保險。它承保的是企業的間接損失,在國外的發展已日臻成熟,而在我國發展嚴重滯后, 不能滿足企業在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發生后盡快恢復生產的保障需求。本文分析了利潤損失保險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利潤損失保險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利潤損失險 存在問題 發展思路
一、利潤損失險的界定
利潤損失險,又稱營業中斷險,是指被保險人的物質財產由于保險事故遭受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毀后,被保險人在一段時間內因停產、停業或經營受影響而損失的預期利潤及必要支出由保險人提供補償的保險。利潤損失險是財產保險的一種,是對基本財產險如財產險基本險或綜合險不保的間接損失或利潤損失提供補償的保險。企業在投保了基本財產保險之后,再投保利潤損失險,則企業的財產和利潤均可得到保障。
利潤損失險自萌芽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產生是為了彌補由于保險事故的發生而導致的間接損失。最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利潤損失險在西方得到長足的發展,已經基本形成兩個重要模式, 即美國模式和英國模式。目前,在西方許多發達國家,利潤損失險已經成為企業避免營業中斷損失、維護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的一項重要風險保障計劃和制度,與一般財產保險發揮著同樣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利潤損失險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我國利潤損失險開辦的時間并不是很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進,一大批外資企業隨之涌現。為了滿足外資企業轉移其投資預期利潤遭遇損失的需要,保險公司在經濟特區嘗試開辦了利潤損失險。1994年,中國人民銀行也相應地發布了利潤損失險、機器損失險條款,并于1995年1月1日起實施。目前,在國內投保利潤損失險的主要是具有外資背景的企業,而一般國內企業投保利潤損失險的并不多。我國利潤損失險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利潤損失保險制度發展嚴重滯后,市場覆蓋率極低
我國利潤損失險起步較晚,發展至今也不過幾十年的時間,與國外已有200多年發展歷史的成熟理論體系相比較,我國保險業對利潤損失險保險產品的開發只不過是參考國外已形成的保險條款設計,并沒有根據我國的國情開發適合我國保險市場實際情況的保險產品,加之國內企業對于利潤損失險的認知率不高,投保積極性不高,利潤損失險業務發展速度十分緩慢。從中國保險學年鑒所公布的數據來看,2012年,我國利潤損失險、家庭財產保險、工程保險和巨災保險的保費收入加總之和所占財險總保費收入的比例才不過5%,利潤損失險保費收入規模小由此可見一斑。
(二)關于利潤損失險的理論研究相對欠缺
利潤損失險在我國保險理論界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目前,設有保險專業的財經類高校,對利潤損失險的專門研究相對欠缺,一般僅將利潤損失險作為“企業財產保險”中的一個分支險種——附加險作簡單介紹,授課內容一般僅涉及到利潤損失險概念、主要保險項目、簡單的理賠款計算等,其知識體系遠不如機動車輛保險、企業財產保險等普通財產保險成熟。理論上的欠缺導致保險公司實際業務人員不了解、不熟悉利潤損失險,展業時難免語言乏力。
(三)保險公司內部專業人才缺失
一方面,利潤損失險承保的是企業的間接損失,這種風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保險公司承保人員對如何控制承保風險缺乏經驗,懼怕風險,進而不愿承保利潤損失險。另一方面,由于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的差異性,利潤損失險在險種開發、產品定價、核保理賠等方面比普通財險的技術要求更高。相應的從業人員不僅需要懂保險知識,還需要有會計從業背景,而目前國內真正能夠從事利潤損失保險案件理算的專業人員為數不多。承保理賠專業人才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利潤損失險的發展。
(四)企業對利潤損失險的認識不到位
目前,對于由于直接損失而導致的間接損失,企業認為其是一種機會成本,不愿意通過保險的方式將風險進行轉移。以2007年6月發生的損失嚴重的廣東九江大橋坍塌事件為例,該橋業主佛開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之前曾投保了保額為2.8億元的財產一切險和300萬元的公眾責任險,但卻沒有為大橋投保利潤損失險。據悉,九江大橋的修復工作耗時年左右,其間因營業中斷而造成的損失可能上億元。這意味著業主將獨自承擔大橋修復期間無法運營帶來的經營損失。這起事故也暴露出企業對利潤損失險的認識不到位,投保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五)外部環境有待健全規范
利潤損失險只負責賠償企業合法的、合理的利潤和損失,被保險人不能獲得任何非法利益。這種“合法、合理”的利潤和損失的計算是以會計核算資料為基礎,要求被保險人的會計核算必須真實可信。所以,會計核算的真實性是利潤損失險賴以存在的基礎。目前,國內有些企業誠信缺失,會計人員不遵守會計準則,設置內外兩套賬簿,做假帳,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這也使得保險人在承保利潤損失險時心存顧慮,給利潤損失險的承保蒙上陰影。
三、我國利潤損失險的發展思路
(一)充分認識發展利潤損失險的重要性
全球各地近年來發生不少的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導致眾多企業物質財產受損。為了修復或重置這部分財產,企業正常的營業被迫中斷,由此導致的間接經濟損失無法估計。事實上,企業的這部分損失完全可以通過投保利潤損失保險來規避:企業通過保險將可能發生的利潤損失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當事故發生時便能夠獲得一定數額的保險金賠償,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因營業中斷而造成的損失,使企業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經營,保持企業穩定發展。由此可見,發展利潤損失險對于維持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而言具有重要影響。
(二)加強對利潤損失險的宣傳
與普通的財產保險相比較, 利潤損失險是一種比較復雜的險種。由于我國開辦利潤損失險的時間不長,企業對其保障功能了解甚少, 因此相關各方應加大對該險的支持和推廣力度。首先, 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要鼓勵保險企業積極開發和承保相應險種,必要時應給予該險種具體的稅賦減免支持或其他優惠政策等。其次,財險公司可以和財經類高校聯合開發利潤損失險課程,培養從事利潤損失險所需的專業人才;同時,對財險公司內部從事利潤損失險的銷售、承保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使他們掌握利潤損失險的知識理論體系,在開展財產險業務的同時做好利潤損失險的宣導,積極承保利潤損失險業務。最后,通過各種途徑,對企業管理人員舉辦利潤損失險知識講座,使他們認知和熟悉利潤損失險,增強風險意識,合理制定企業風險保障計劃,積極尋求現代風險管理手段的保護。
(三)建立嚴格的風險控制制度
在承保對象選擇上,可首先選擇已經實施新會計準則的上市公司及大型國企。這些企業的經營和財務信息透明度高、有專門機構進行監管和審計,其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更可靠,能夠方便利潤損失險的承保、理賠,也能有效防止承保環節的道德風險。在核保管理上,要完善保單設計,保險條款與相關定義要規范、明確,合理設置免賠額。在費率厘定上,科學合理的費率將增強利潤損失險經營的穩定性。費率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利潤損失險的發展。在理賠管理上,要重視專業化,注意聘請具有保險、會計從業經驗和背景的公估師來處理利潤損失險賠案。
(四)不斷完善國內企業會計制度
由于會計核算的真實性是利潤損失險賴以生存的基礎,所以構建并完善企業會計標準體系,提高全社會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對于發展利潤損失險而言尤為重要。就我國而言,財政部已于2006年2月發布了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10月,在此基礎上又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應用指南”的頒布標志著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構建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同時財政部提出,新準則體系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施行,其他企業鼓勵執行,2008年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實施,2009年將全面推行。新會計準則的實施不僅為增強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比性、關聯性奠定了基礎,也對企業內部管理和會計操作規范提出了更高要求。這無疑為利潤損失保險的承保理賠風險控制創造了條件,從而為利潤損失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徐長梅.論利潤損失保險的發展[J].上海保險,2008(09).
[2]陶存文,耿宇亭.國外營業中斷保險制度及其啟示[J].保險研究,2008(04).
[3]龍昊.坍橋事故提示企業重視“利潤損失險”[J].中國經濟時報,2007(07).
作者簡介:杜逸冬(1974-),女,漢族,陜西咸陽人,經濟學碩士,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金融與保險,副教授,中級經濟師。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