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十八大”明確制定的發展戰略,是未來我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必須強化金融的支持和創新力度。深入分析對金融支持新要求,提出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金融支持 金融創新
一、引言
2012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全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強調“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建設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歷史任務,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建設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應充分發揮金融支持建設的作用,使其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新要求,助推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
二、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新要求
(一)金融支持是解決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資金制約的重要途徑
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強勁且持續性的資金支持,這給新型城鎮化的資金供給帶來挑戰。據研究顯示,每增加一名城鎮人口,就需要10萬元以上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房等。與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的巨大的資金量相比,地方財力不足。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帶來新型城鎮化推進速度和質量差異。
從新型城鎮化中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角度分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具有社會性、公益性、超前性等屬性,周期長、投入量大、成本高,這種特征決定了商業性金融通常不愿涉足。除了商業性金融,普遍有兩種融資模式:一是美國模式,即由地方政府發行市政債券,由信用擔保公司擔保,吸引個人投資者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另一種是日本模式,即中央財政為每個區域設定發展規劃,以直接介入及補貼地方財政的方式參與。但對于我國來說,用這兩種模式來緩解城鎮化中的資金困難都受到前提條件的約束。因此,必須積極探索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創新途徑和模式。
(二)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可行性分析
關注產業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必然要求。我國當前在基礎設施、支柱產業領域、基礎產業的建設仍有諸多不足,“三農”、 文教衛生、中小企業等民生問題較多桎梏。對于這些領域,財政融資作用有限;同時,市場和信用建設不完善,商業金融也不愿投入其中,導致資金支持的匱乏。
新型城鎮化包括兩重涵義:一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社會結構模式由農業為主向以工商業為主的有效轉化,其核心是非農就業人口比重的大幅提高。這些都需要發揮金融業的融資支持作用。產業發展和民生問題的解決是城鎮化的必然要求,涉及中小企業、醫療、住房、就業、文化、教育、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通過政府增信,金融業發揮建設市場、建立機制的作用,成為國家、社會、公眾和市場之間的橋梁,使各方受益,將之變成商業可持續的業務領域,使之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轉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和增長極,這是金融市場建設的核心價值所在。
(三)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的新要求
(1)重視城市集群發展,城鎮基礎設施貸款需求增加。注重生態發展,建設節能環保。這樣將帶來城鎮建設、生態城市、城市及城鎮間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建設的資金需求大幅增加。
(2)新工業化成為發展的動力。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金融需求因產業集聚發展而發生新變化。一是新工業化中,成長型企業眾多、產業轉移集聚也將加速,要求金融發揮更為重要的支持作用,創造更多與之相適應的新產品和新服務。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國內產業梯度轉移實現、工業園區建設和技術升級創新等領域之于金融的需求將愈加明顯。
(3)更加注重以人為本。要切實解決農民“進城”問題,金融業既要加大農業產業化支持,也要支持農民進入城市就業、創業。同時,還要解決農民“融入”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保障性住房建設、提供公共金融服務、強化生態保護、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大力推進娛樂文化建設等諸多方面提高標準,這些都為金融的支持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政策建議及措施
(一)完善金融體系,擴展金融服務領域
第一,大力推動政策金融、商業金融、民營金融等多元金融業格局的形成,進一步擴大金融支持與服務的輻射面和受眾面。第二,重視對地域內城市商業銀行及農村商業銀行的扶持和發展,在適度范圍內加大對中小村鎮銀行的支持力度。第三,包括證券、保險、信托、租賃在內的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應將服務范圍延伸至中小城鎮,為城鎮客戶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
(二)著力金融創新和融資渠道創新,用創新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
積極推進金融服務創新和新型融資品開發,諸如基建貸款、地方政府城投債、股權投資等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設立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項基金,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將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相結合,鼓勵發行企業債券、集合票據和區域集優計劃等多種融資模式。發揮平臺公司在發行城鎮建設債券、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等方面的作用。金融機構可考慮在融資投向和服務品種等角度加大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通過提供信貸授信、融資咨詢、擔保增信等多種金融服務,切實起到對這類企業的扶持和推動,同時要針對創新型企業的實際情況研究風險控制和管理新模式。
(三)發揮城鎮建設的金融支持作用
一是加大對城鎮道路改造、物流網絡、供水供氣等設施的金融支持力度,增加環境保護、居民服務、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教育等領域的資金投入。二是加大城市集群發展的支持力度,完善城市群的金融體系和結構,實現金融資源在城鎮共享。積極支持城鎮群之間的運輸管道建設和道路干線,強化城市群的集聚作用和輻射能力。因地制宜地給予差異化金融支持。三是重視綠色金融和綠色信貸,支持生態化城鎮發展。
(四)積極推進產城互動,以金融引導服務功能促進產業升級,增強新型城鎮化的內生動力
新型城鎮化要以產業升級為基石,以產業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來合理統籌城鎮化的速度和節奏,以實現“產城互動、產城融合,以產帶城,以城促產”。一是加大對各類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尤其是那些符合產業政策、就業吸納能力強的中小微企業。可以通過開展企業股權質押貸款、倉單質押、應收賬款質押等創新業務,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和經營難題。二是大力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轉移和工業園區建設。從融資、結算、資產管理等角度提供全方位服務,提升服務品質,滿足客戶的多元金融需求。三是重視對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嘗試運用林權抵押、訂單農業等新模式解決農業客戶的融資需求,對于區域內從事農業的龍頭企業和核心企業,要充分發揮金融服務對其擴大經營、提升競爭力和品牌效應的重要推動作用。
(五)堅持以人為本,加大對人口遷移的金融支持,推動城鎮化進程
一是滿足新移民自我提升和實現的金融需求。重視城鎮新移民在教育、技能培訓、職業規劃等問題,切實加大對此方面的金融支持。通過提供小額擔保貸、扶貧貼息貸、農民工創業貸、聯保貸等方便靈活的融資新模式,支持城鎮新移民就業和創業以及城鎮失業和就業困難居民實現再就業和創業。二是努力滿足城鎮新移民的基本居住需求。加大對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資金支持,在審批和利率設定環節,應給予保障房建設項目適當的傾斜和優惠。在充分考慮風險因素的前提下,適當調低居民個人住房貸款的門檻,力爭滿足城鎮新移民首套自居住房的剛性需求。三是不斷健全城鎮金融服務系統。強化金融支付渠道的建設和維護,增加區域內ATM、自助銀行等設備的數量,積極推廣銀行卡的普及。重視對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推廣。鼓勵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在中小城鎮的網點數量。
(六)完善配套機制和政策,營造良好金融環境
一是提高產業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解決城鎮產業集群度較低的問題,對于先進制造業和第三產業應合理布局,優先發展,實現規模經濟和規模效益,由此不斷吸引穩定充裕的金融資源向新型城鎮化建設集聚。二是設計科學的財政投入規劃和方案,進一步完善財稅分配體制。對于建設周期較長、投資回報較慢的項目建設,各級財政適度增加其投入占比,充分發揮政府預算的資金引導作用。三是提高政府服務能力和效率,在土地審批等行政許可方面應不斷簡化程序,減輕投資主體的成本費用負擔,為其提供便利。四是推出財政和稅收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通過貼息、稅收減免、返還等方式,對由信貸風險導致的投資損失給予補償,鼓勵和引導外資、民資等各類型資金投入新型城鎮化建設。五是進一步規范和發展投融資平臺的重要作用,鼓勵平臺公司發行新型城鎮建設債、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等標準化債券融資產品,關注投融資平臺的運行情況和償債能力,規避投資風險。
參考文獻
[1]朱遠思.新型城鎮化發展及其金融支持優化策略探析[J].企業導報,2012(23).
[2]賀衛華.開發性金融與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的路徑分析[N].河南科技報,2012-8-7.
[3]張瑞懷.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思考[N].金融時報,2012-11-5.
[4]劉玉紅.新型城鎮化需要制度創新金融創新[N].上海證券報,2012-9-20.
[5]莊健.新型城鎮化建設鼓勵發展“影子銀行”[N].證券日報,2013-1-31.
作者簡介:班允浩(1978-),男,遼寧沈陽人,經濟學博士,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博士后,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金融理論及實踐等。楊智璇(1980-),女,遼寧大連人,管理學博士,講師。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