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農區的金融服務極大地支持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提高了新農區的生活水平,但不足的是新農區金融服務問題依然突出。在本文中,筆者試就目前的形勢和金融服務新的農業領域,提出了如何加強金融服務欠發達地區金融服務的相關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新農區 資金需求 貸款業務 金融創新
一、引言
烏海市是一個有著近50萬人口的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城市,農業可耕地面積6537公頃,主要種植物以葡萄、玉米、葵花、蔬菜大棚為主。自2004年實行城鄉一體化后,原來的農民身份變成了城鎮戶口,稱為農區居民。截至2008年底,該市農區有居民總人口45968人,14693戶,61個自然村。近年來,隨著普惠制金融體系的引入,烏海市新農區金融服務得到了迅速發展,業務規模不斷擴大,貧困人口和微型企業不斷得到包括小額信貸、小額保險、儲蓄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但目前就新農區來看,銀行金融機構服務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二、欠發達地區新農區金融服務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區金融機構少且不辦理貸款業務
農區居民主要分布在5鎮61個自然村,其中4000多人的烏蘭淖爾鎮沒有任何金融網點,巴音陶亥鎮、千里山鎮各有一個網點,老石旦鎮、公烏素鎮分別有3至4個金融網點。這些金融機構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設在鎮上,只辦理存款、取款、匯兌等業務,不向農民發放貸款。而農區居民往往居住在鄉村里,最近的村到鎮上也有七八公里。
(二)農區居民基本上得不到信貸資金支持
烏海市個別鄉鎮曾在2005年前有農行和城市信用社給農民發放過貸款,而千里山鎮居民近10年來沒有得到金融機構的貸款。農區居民生產生活所需資金完全依賴高利貸,月利率基本上在2%至2.5%之間。
(三)農區居民資金需求旺盛與資金供給有限之間的矛盾
烏海市的農業屬于城郊型農業,蔬菜種植在農業生產中一直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近年來由于蔬菜價格持續走高,農民種植蔬菜、瓜果的積極性很高,擴大再生產所需資金量也較大;此外,烏海市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農區居民創業增收的積極性,農區居民搞運輸、開廠、辦店的創業愿望十分強烈,對資金的需求動輒在10萬元以上。由于無法從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貸到款,農區居民小額資金需求一般通過高利貸解決,大額資金通過典當行解決。據中河源村的農區居民反映,近10年來,烏海市的金融機構幾乎未給他們貸過款。無論是高利貸還是典當行,利率均遠遠高于商業銀行。高額利息使農區居民不敢大規模借貸,致使他們投入農業擴大再生產和創業的資金不足,制約了烏海市農業的發展。這種資金需求旺盛和供給有限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
三、欠發達地區新農區金融服務問題存在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
第一,銀行繁瑣的程序將農區居民拒之門外。金融機構對個人貸款的抵押品要求必須是商業門面房,平房和住宅樓不能作抵押。農區居民住房都是平房,大多數面臨著拆遷的風險,可資抵押的只有土地使用權。從銀行的角度來說,當貸款出現風險時根本不可能收回農區居民的土地,這等于剝奪了他們的生存權力,所以銀行寧可不給貸款,也不愿意以土地使用權作抵押。從農區居民的角度來說,銀行復雜繁瑣的手續也讓他們望貸興嘆,不如高利貸,簽字、找保人、用土地使用權作抵押,簡單利落。所以,對于小額急需貸款,農區居民只能選擇高利貸,而對于大額貸款,只好靠典當行,除非情況特殊,農區居民基本不大量貸款。
第二,農區業務量少使現有金融機構難以維持。烏海市實行鼓勵農區人口向城市轉移、嚴格控制農區新增戶籍人口的政策,農業人口逐年減少,自然村逐年合并,青壯年全部外出打工,村里90%的人口是60歲以上的老人,農區居民收入基本上不以農業收入為主要來源。有的村莊只有一千多人,別說一個村,就是一個鎮的全部金融業務量加起來,其收益都不夠維持一個金融網點正常的開支。以巴音陶亥鎮農行網點為例,因上述原因,農行已連續四年向當地銀監局提出撤銷該網點的申請。現有的金融機構要求撤離,而新的金融機構又難以引進,使市農區居民難以享受普惠金融服務。
(二)主觀原因
第一,農區居民“等、靠、要”思想嚴重。政府的幫扶活動使農區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時,也助長了他們的依賴思想,時時處處等待政府的幫助,就是貸款也不例外,總認為政府應該幫助解決貸款問題。據相關調查發現,當問到村委會為什么不出面組織貸款時,無論是村鎮干部還是居民,都認為太麻煩了,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些事。村鎮干部寧可花半年的時間,打無數的電話,向幫扶單位要求幾千元的贊助費,也不愿意把村民組織起來,與銀行協商貸款事宜。這種依賴思想也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農區居民創業增收的積極性。
第二,個別農區居民欠貸不還,使農業貸款離農區漸行漸遠。農業的弱質性和商業銀行的逐利性,使得農貸較其他商業性貸款缺少競爭力。為幫助農戶發展生產,政府曾多次協調農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為農區居民發放貸款。但有些農區居民認為銀行的貸款是國家給的,貸款到期后拒不履行償還責任,致使金融機構逐漸遠離鄉村,農區居民成了金融服務的盲區
四、完善欠發達地區新農區金融服務的建議
(一)政府應提供各種優惠政策,設立為農區居民服務的金融機構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已發布《關于農村金融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規定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對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的利息收入,免征營業稅;對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的利息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90%計入收入總額。為鼓勵金融機構向農區居民提供金融服務,市政府可在上述政策的基礎上,返還金融機構對農區居民貸款部分利息收入的所得稅;把給農區居民的補貼作為部分貸款的利息補貼等;積極引進民間金融機構,鼓勵民間資金在村鎮設立金融機構,在土地使用、準入門檻、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的政策鼓勵。各方多管齊下,共同解決農區居民金融服務面臨的尷尬,使農區居民能夠享受到普惠金融發展的成果。
(二)加快金融創新,滿足農村多元化金融產品需求
一是加快體制和機制創新,深入推進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陽光信貸、富民惠農等專題活動,建立適合“三農”和縣域特點的金融發展模式。二是探索完善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等有形抵押貸款和有效訂單、倉單等無形權利質押貸款,讓廣大農民有物擔保,共享金融服務。三是簡化手續、優化流程、提高透明度、做到銀行的手續、程序讓廣大農民看得懂,辦得到,進一步提高農民獲得貸款的便捷性和普及性。四是積極探索發展“公司+農戶”等農業產業化經營貸款,努力推廣授信貸款、聯保貸款,根據農業生產特點,適當延長貸款期限。
(三)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
誠信缺失是導致金融機構不愿意給農區居民貸款的主要原因和理由。因此,政府應加強對農區居民的誠信教育,表彰和獎勵農區居民的誠實守信行為,同時加大對失信居民的懲戒教育,對有能力歸還銀行貸款而賴賬不還的,政府應拒絕對其提供就業、致富信息、培訓、免費技術、產品銷售等方面的服務,使其認識到失信的成本大于守信的成本,從而增強他們的信用意識,促使他們履行對銀行的還貸責任,為銀行增加對農區居民的貸款投入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礎。
(四)增強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意識,加強農區金融服務
金融機構要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增加對農區居民的金融服務。在普惠制金融體系下,農區居民有權力享受良好的金融服務,而政府和金融機構也有責任、有義務為他們提供服務。金融機構不能因為經濟利益而忽略了對農區居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對那些守信用、還款有保證的農區居民應給予積極的信貸資金支持,使他們不再游離于現代金融服務體系之外。
(五)提倡農區居民自主創業,破除“等、靠、要”思想
組織、發動農區居民,提高農區居民自主創業的積極性,樹立自己的事情自己辦的理念,遠比幫扶更為重要。要把農區居民推向市場,推向社會,使他們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念,摒棄依賴思想,政府再適時幫助推動。只有二者共同努力,才能有望解決農區居民金融服務尷尬問題。
作者簡介:霍東平(1962-),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人,內蒙古財經學院本科,研究方向:金融經濟。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