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與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緊密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的金融形態,是網絡技術革命推動下所發生的最重要的經濟變革之一。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安全問題
時下,“互聯網金融”成為金融領域中最火熱的名詞之一。在媒體的“熱炒”之下,“互聯網金融”可謂是賺足了人們的眼球,博得了各界人士的關注。然而它的火熱并非偶然,也非媒體人士單純的熱捧所致,而是因為它實實在在地反映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科技,特別是移動支付、社交網絡、搜索引擎和云計算等,將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巨大的影響。然而,目前業內及媒體存在的各種有關互聯網金融的探討,其實也一直處于概念模糊之中,各種模式,千差萬別,很難用一個統一的定義來進行界定。不過,從其字義及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顧名思義,其實它就是在“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互聯網精神之上,構建的一種嶄新的金融模式、金融思維與金融邏輯,即互聯網金融。
一、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一)成本低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供求雙方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無傳統中介、無交易成本、無壟斷利潤。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避免開設營業網點的資金投入和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在開放透明的平臺上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削弱了信息不對稱程度,更省時省力。
(二)效率高
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由計算機處理,操作流程完全標準化,客戶不需要排隊等候,業務處理速度更快,用戶體驗更好。如阿里小貸依托電商積累的信用數據庫,經過數據挖掘和分析,引入風險分析和資信調查模型,商戶從申請貸款到發放只需要幾秒鐘,日均可以完成貸款1萬筆,成為真正的“信貸工廠”。
(三)覆蓋廣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客戶能夠突破時間和地域的約束,在互聯網上尋找需要的金融資源,金融服務更直接,客戶基礎更廣泛。此外,互聯網金融的客戶以小微企業為主,覆蓋了部分傳統金融業的金融服務盲區,有利于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四)發展快
近年來,依托于大數據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長。以余額寶為例,余額寶上線18天,累計用戶數達到250多萬,累計轉入資金達到66億元。
(五)管理弱
一是風控弱。互聯網金融目前還沒有接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不具備類似銀行的風控、合規和清收機制,容易發生各類風險問題,目前已有眾貸網、網贏天下等P2P網貸平臺宣布破產或停止服務。二是監管弱。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監管和法律約束,缺乏準入門檻和行業規范,整個行業面臨諸多政策和法律風險。
(六)風險大
一是信用風險大。目前我國信用體系尚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法律還有待配套,互聯網金融違約成本較低,容易誘發惡意騙貸、卷款跑路等風險問題。二是網絡安全風險大。目前,我國互聯網安全問題突出,網絡金融犯罪問題不容忽視。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
(一)建成了初具規模的金融數據通信網
網絡金融的最大特點就是電子數據交換技術(EDI) 的廣泛應用, 而金融數據通信網猶如網絡金融的骨架。從1989年中國人民銀行籌建金融衛星通信網到191年投入運行至今, 已覆蓋全國所有地市和大部分經濟發達縣, 成為我國最大的衛星數據通信網。
(二)傳統業務處理的電子化改造
我國的金融機構開發了一系列的應用軟件和應用系統, 已初步實現了金融傳統業務處理電子化。
(三)新型金融服務項目的開展
1993年底, 我國正式啟動了“三金工程”,即“金橋”工程、“金卡”工程和“金關”工程, 隨后又推出了“金稅”工程等一系列其他的“金”字工程。
三、互聯網金融的安全問題
有關調查表明,目前國內80%的網站都存在安全隱患,其中有20%網站的安全問題還十分嚴重。安全問題已日益成為困擾網上金融交易的最大問題,影響我國網上金融業務的健康發展。網絡金融活動中的安全隱患,主要表現在:
(一)金融裝備落后
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性大,由于平臺軟件源代碼末公開,導致我國金融安全的基礎相當薄弱。
(二)網絡系統漏洞
互聯網本身固有的技術體制存在缺陷。基礎的金融網絡系統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防毒軟件功能都不是很強,造成網絡運行不穩定, 病毒入侵、 攻擊,造成數據毀壞丟失燒毀硬件。
(三)交易系統缺陷
目前大多數金融機構的安全狀況都還沒有達到三級安全標準,自行開發、應用的網上交易大多還沒有經過權威部門的檢測以及認證,所以存在安全控制技術落后、防范措施不到位、抗攻擊能力不強等情況。
參考文獻
[1]黃孝武.網絡銀行[M].武漢出版社,2001(09).
[2]戴建兵.網絡金融[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07).
[3]王月霞.網絡化金融[M].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01).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