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質流分析是循環經濟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方法。通過建立物質流分析模型,對經濟系統資源輸入和輸出各指標進行分析,揭示循環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本文試以河北省為例,選取2004-2011年經濟數據,研究河北循環經濟發展狀況。
【關鍵詞】物質流方法 循環經濟 指標
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為了更好地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對區域循環經濟發展進行必要的評價和分析,而物質流分析方法能夠社會-經濟-環境各環節物質流動進行定量分析,為最終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目標提供依據。
一、物質流方法分析理論概述
(一)物質流方法
物質流分析方法(MFA)是一種以重量單位取代貨幣單位,追蹤物質從自然界開采進入經濟系統,后流經其各個環節,最終回到自然界,對物質從采掘、生產、消費、循環直到最終處置進行核算的研究方法。其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平衡原則,從實物的質量出發,揭示物質在特定區域內的流動情況,找出環境壓力的來源,提出相應解決方案。
(二)物質流分析各項指標及核算公式
本文所采用的分析指標及其核算公式如下:
直接物質輸入DMI=本地開采+進口
總物質輸入TMI=DMI+區內隱藏流
總物質需求TMR=TMI+調入隱藏流
區內生產過程產出DPO=廢物排放+耗散性損失
國內總輸出TDO=DPO+區內隱藏流
直接物質輸出DMO=DPO+調出
總物質輸出TMO=TDO+調出
國內物質消費DMC=DMI-調入
凈增加資本存量NAS=DMI-DPO-調出
(三)輸入輸出指標釋義
在輸入端,包括區內物質輸入、區外物質調入、水和氣體等。其中區內物質輸入即為本地開采,主要為化石能源、金屬礦物、非金屬礦物和生物質。化石能源指煤、石油、天然氣等;金屬礦物指黑金屬(如鐵、錳等)和常用有色金屬(如銅、鋅等);生物質指農產品、林木產品等。調入物質指從區外調入區內的物質量。水為農業、工業、城市生活用水。氣體為O2和CO2。
在輸出端,主要包括廢棄物排放及耗散性物質。廢棄物指廢水(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廢氣(如SO2、氮氧化合物、煙粉塵等)、固體廢棄物(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棄物等);耗散性物質主要是農藥和化肥耗散等。水指的是植物呼吸排出的水。空氣指人和動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排出的O2和CO2。
二、河北省循環經濟發展的物質流分析
(一)物質輸入與輸出分析
總體上,河北省經濟發展變化可以分為3個階段。2004-2006年為平穩增長階段,GDP、DMI和DMO都呈現穩定的增長。2006-2009年是較為良性快速發展階段,DMI由2101836萬噸下降到2013018萬噸,平均下降率為1.43%;DMO由230735萬噸增長到264904萬噸,平均增長率為4.71%;GDP實現11467億元到17235億元的增長,平均增長率為14.55%,遠高于DMI和DMO的增長率。2009-2011年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GDP、DMI、DMO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2.46%、0.95%、4.43%。從單個指標看,GDP由2004年的8478億元上漲到2011年24516億元,總體有波動地穩步上升;DMI為波動性上升,2004-2006年穩定增長,2006-2009不斷下降,而2009年-2011年又不斷回升;DMO以平均4.57%的速度穩定增長。
河北省DMI和DMO仍然較大且逐年上升,應該繼續加強減量化、再利用技術的利用,減少投入和排放。
(二)廢棄物質排放結構分析
總體上,各指標中廢水占比最大,平均占93%以上;固體廢棄物排放比例較小。在排放量中,廢氣和廢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廢氣排放由206736萬噸增加到278551,平均增長4.35%;廢水排放量由11385增加到20252,平均增長8.58%。而固體廢棄物和耗散性物質則逐年下降,平均下降比率分別為4.03%、3.40%。而在排放結構中,廢水、固體廢棄物和耗散性物質占比均有所下降,只廢氣占比逐年上升。
由以上分析,廢水和廢氣所占比重較大,增幅也較明顯。應著重加強對相關產業的調控,控制廢棄物排放量。
(三)資源利用、廢棄物排放強度和效率分析
河北省資源投入強度整體上不斷上升(只2008-2009年間為下降,由11.38噸/人降至10.78噸/人),從 6.45噸/人增加到15.36噸/人,平均增長13.19%;資源使用效率總體有波動的增長,由1930元/噸到2204元/噸,平均增長1.92%。河北省廢棄物排放強度總體不斷上升,由1.92噸/人增加到的2.98噸/人;排放效率總體呈現不斷上升態勢,由6469元/噸增加到11363元/噸。
河北省資源投入強度較高,效率較低;廢棄物排放強度較大,經濟發展在較大程度上依賴于資源的投入,所以應該進一步加強科技投入,提高資源生產率。
三、結論
分析結果顯示,河北省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應繼續加強對產業政策和發展戰略的研究,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減量化技術、加強管理等措施,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資源生產率,促進資源利用真正循環模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陳效述,等.中國經濟環境系統的物質流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0,15(01): 17-23.
[2] 黃和平,等.區域生態經濟系統物質輸入與輸出分析[J].生態學報,2006,28(06):2578-2586.
[3] 耿殿明,等.基于物質流分析的區域循環經濟發展動態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26(06):51-54.
[4] 沈萬斌,等.物質流分析模型的應用研究[J].華東師大學報,2009,41(01):127-131.
作者簡介:高挺(1987-),男,河北邢臺人,河北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