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信社一直在服務“三農”中扮演著主力軍的角色,在國家逐漸加快城鎮化步伐同時,眾多商業銀行開始轉變經營戰略方向,將城鄉作為未來發展新市場,這使得農信社不得不“居安思危”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和抗險能力,以確保在日后競爭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信貸業務作為農信社重點運營業務,其伴隨的信貸風險一直成為農信社發展的瓶頸,怎樣防控信貸風險、提高農信社運行效率成為首當其充需要解決的課題,本文就如何完善信貸風險防控體系提出幾點建議,僅供參考選擇。
【關鍵詞】農信社 風險防控 完善
農信社一直以來堅持扎根于基層,服務于“三農”的服務宗旨,它的絕大部分網點面向農村,隨著現代金融的不斷創新和農信社的改革發展,農信社日趨走向成熟,但由于地理和服務對象的側重不同,存、貸款業務仍舊是目前農信社運營主體。
信貸業務一直以來都是農信社最重要的運營業務之一,所以信貸風險管理便自然成為了農信社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思想上除了提高認識外,具體行動上采取何種有效舉措防控信貸風險成為討論的熱點,但必須認清不論采用何種機制或措施,都不能消除風險,也只是在防、控、降險方面下功夫。筆者單就如何防控信貸風險,完善信貸防控體制,淺談幾點看法。
一、從思想上提升認識
信貸風險防控已逐漸成為了一種思想理念,要求不光管理層、風險控制崗位、客戶經理應培養這種意識,所有員工也應明確參與風險管理義務和責任,都應將“規避風險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作為日常工作的“座右銘”,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合規經營的環境氛圍。認識是行動的先導,認識到位的關鍵是感到有壓力,有責任,通過開展崗位技能競賽、職業道德教育等,提高員工規避操作風險技能,實行輪崗制度、巡查制度等,來提升員工責任意識、合規經營控險能力,使全員充分認識到自己在操作中的職責邊界和對風險點的把控,樹立“主人翁”責任意識,杜絕違規,防范風險。
二、建立兩套監督機制
(一)內部監督機制
1.信貸業務風險的主要成因
目前農信社形成的信貸風險主要是由于貸款的“三查”制度執行不到位造成的。雖然制定了嚴格的審查制度,但在信貸管理操作中普遍存在“三查”制度流于形式和“三查”工作不夠深入等問題。
(1)貸前調查是風險控制的首要環節,要求調查人員須深入客戶搜集有效數據,掌握其生產經營、管理及資信等主要情況,然后對數據資料進行綜合整理并進行分析研究,形成客觀、公正、有價值的結論,而有些信貸客戶經理由于個人素質局限和主觀態度疏忽,或因利益、人情等外部因素的影響,沒有按照程序進行深入調查,相關數據的搜集也只停留在調查方主動提供或表面反映的情況,造成貸前調查報告結論失真,為貸款的授信及投放埋下了風險隱患。
(2)貸時審查是風險控制的中間環節,審查人員對調查人員提供的資料進行核實、評定,復測貸款風險度,提出審核意見,按規定履行審批手續。往往在實際操作中,審查人員主觀相信調查人結果,對于調查人在調查過程資料失真和風險盲點缺乏識別和判斷能力,審查人員便起不到更好的揭示信貸風險,為貸款審查委員會及決策部門提供更充分的決策依據的作用。
(3)貸后檢查是風險控制的關鍵環節,要求信貸人員深入借款人身邊了解其經濟活動和資金流向、認真分析其貸款風險變化情況。實踐中往往信貸人員對貸款發放后續管理不夠重視,很少能真正地深入基層了解真實情況,對于要求的檢查也流于形式,只是填好表格,套用報表數據,不能真實反映借款人的實際經營情況和發現潛在的隱患,使貸后檢查失去了應有的作用,造成風險預警機制的失靈。
2.健全內部監督機制
(1)健全信貸風險管理組織機構體系。完善相對獨立的貸前調查、貸時審查和貸后檢查的信貸職能部門,崗位分工明確,各司其責,設立巡查機構,對于各職能部門執行情況進行定時和不定時的抽查,加強信貸行為的問責執行力和獎懲機制,健全信貸管理規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完善農戶、個體工商戶以及企業類等貸款管理辦法和流程操作,積極開展評級授信、實行貸款發放流程化、程序化、制度化,努力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和營銷氛圍。
(3)加強崗位培訓。突出業務知識和操作流程的培訓,確保信貸資料齊全、流程操作;強化政策法律法規學習,確保信貸行為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法律法規和監管制度要求;加強內控制度教育,確保信貸規章熟記于心,形成思維定勢,令行禁止。
(4)建立風險預警機制。貸款發放后,及時深入到企業和農戶的生產經營狀況中去,了解其收益水平,確保資金安全,并且要根據貸款的額度、項目生產周期、市場波動幅度大小等因素對借款人風險狀況進行合理判斷。必要時,要實行進駐續時觀察,對發現的隱患,會同客戶提出解決預案。如果在資金投向跟蹤檢查等方面發現風險的,要及時形成預警信號,為控制化解風險爭取足夠的時間與空間。
(二)外部監督機制
農信社長期以來一直堅持以服務“三農”為主,支持縣域經濟為輔發展的原則,但在老百姓心中農信社仍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比起各大國有商業銀行,農信社網點最多,深入基層,服務大眾,是農民長期信賴的“朋友”。陌生的是隨著社會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當農民朋友急需資金時,貸款難成了他們一直困擾的問題,作為服務于“三農”的農信社,怎么就不能成為“及時雨”。其實這種“貸款難”現象主要是由于農信社與借款戶(農戶)長期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短暫現象,農戶在貸款時發現需要提供的信息資料較多、較繁瑣,認為不便利或認為刁難,所以選擇了放棄,但也不外乎少數信貸人員沒有把客戶作為互惠互利、平等的合作伙伴來對待,而是把手中的信貸權利當成了撈取個人實惠的資本,造成了在貸款發放過程中吃、拿、卡、要、報等現象的存在,所以必須建立一套外部監督機制來緩解目前存在的信貸風險問題。
1.開展“陽光信貸”惠農工程
將“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作為“陽光信貸”開展的切入點,將農信社目前對外開展的所有信貸業務制成方便農戶理解的小冊子和宣傳畫,將信貸政策和信貸產品向所轄村、鎮進行公開宣傳,設置咨詢和監督舉報熱線,將信貸流程公布于各信貸網點營業場所顯著位置,使需要信貸需求的農戶做到心中有數,這樣一來既解決了長期以來農戶對農信社的偏見,又對自身信貸業務進行了宣傳和推廣,主動接受了社會各界的監督,規范行為操作,按章辦事。
2.建設信用工程
信用工程建設可結合全國征信宣傳活動的開展。雖然社會上一度出現短暫的信用危機,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守信觀念將逐漸深入人心,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也影響著廣大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農信社應利用自身獨有的優勢,大力推行信用村、信用戶測評工作建設,充分發揮農信社農戶小額貸款金額小、流動強、風險小的特色,使農民朋友真正感到實惠,從中受益,才能使他們充分體會到保護和珍惜個人征信記錄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講信用光榮、不講信用可恥的社會道德風尚和良好社會氛圍,將為農信社防控信貸風險奠定良好社會基礎,歷史實踐證明農戶小額貸款曾經是農信社質量最好的信貸資產。
3.建立客戶回訪制度
一是能及時掌握企業和農戶的生產經營狀況和收益水平等對借款人經營陷入危機、出現風險的,要果斷處置,資產保全,防范信貸資金損失。二是通過了解各行業發展動向和資金需求情況,結合國家相關政策,確定信貸投放方向,避免盲目投放造成的信貸風險。三是及時收集信貸客戶經理的服務操作及履職情況,便于及早發現問題。
總而言之,風險防控以防為先,把風險隱患消滅在“未成”之時,才是我們建立和完善風險防控體制的目的,防控信貸風險已成為農信社越來越重要的基本功課,對如何在新形勢下實現基層社穩定健康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一定要打造風險防控的特色品牌,要在全員共防、全程共控、全面共治上下功夫,不僅要防漏,而且要增色,不僅是企業效益的重要保障,而且要成為企業增效的重要來源。
參考文獻
[1]孫偉民.淺析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0(14).
[2]蘇海平.基層行內控檢查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金融,2010(04).
作者簡介:王志強(1981-),男,河北省懷安縣人,本科,現河北經貿大學在職研究生。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