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自然傳統經濟為數千年來農業生產的基本方式,家庭經營是農村自然傳統經濟的模式。這種模式對于解決人們的飯碗和菜盤子的問題,一直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現階段農戶有計劃、有目的地利用庭院房舍的四周,種植自家喜吃常吃的蔬菜;飼養數量很少的家畜和家禽;利用野外不便機耕的閑散零星土地種植雜豆、小菜、牧草等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并對該地域的自然生態,水土保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對勞動者的身心健康都大有好處,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農村 家庭經營 自然傳統經濟 社會價值
一、現階段特征和家庭經營
我國有13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從消費農產品總量上看,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國家,這就給國內的資源和環境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從具體的農情看,再靠增加自然資源的投入來發展農業已沒有多少余地;再靠增施化肥農藥來增加農產品產量,不僅提高成本,更會破壞環境。
農業生產主要包括種植業和養殖業,農業是一個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相交織的特殊產業,需要人們在自然環境中,通過利用和控制動植物的生命過程來從事生產活力,在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復雜條件下,要保證農產品的順利成長,就必須依靠農業生產者對它們及時和精心的照料,而要做到這一點,最簡單可行的辦法就是使農業生產者成為他所生產的產品的主人,不需要別人監督,不需要計算勞動付出,主人會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而竭盡全力。正是由于農業生產的這些特點,人們才普遍選擇了家庭經營的模式,即使在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中,農業仍普遍實行家庭經營。
二、可利用資源用于種植和養殖
(一)勞動力資源
從現階段的農村家庭及人口狀況看,已進城的農村人口也不十分穩定,有部分家庭遷徙是不定整的,而農業生產要素的流動實際上還受多重因素的制約。據第二次農業普查的資料顯示,2009年,我國尚有農村住戶2.22億戶,其中農業生產經營戶1.98億戶。據農業部農經中心報告,3400個樣本戶中,農業勞動力30歲以下的占4.24%,31—40歲占13.5%,41—50歲占33.53%,51—60歲占30.06%,61—70歲占14.38%,71歲以上的占4.26%。由此看出,中年勞動力仍是農村勞動力的主體,這些人經歷過計劃經濟,對其又深有感受;對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及政府的多項惠農政策,既是忠心地感激,又是特別地珍惜。他(她)們生長在農村,是自然傳統農業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家禽的老把式,好把式。近些年又學到了農業新技術和新經驗,又具有能吃苦耐勞等優秀品質,且肯于勞動付出,有時間就主動找農活做,同時又樂在其中。
(二)勞動時間資源
近些年來,政府不斷地推進農業機械化,農田作業大部分由農業機械所承擔,農民在田間的勞作總量和勞動強度減少了很多,主要是輕體力的田間管理,包括防治病蟲害等。本地域農民勞作時間集中在春種、水稻插秧和秋收,加起來在兩個月左右,總共在大田地勞作時間就三個月左右,去掉外出和機動時間,剩余時間可有7個多月200余天,這樣就有時間、有精力來飼養少量的家禽從而獲得收益。
(三)水土資源
1.本地域年平均降水量360~1100mm,自然降水量占中等
地表水和地下水用于作用種植和飼養家畜,家禽是比較充足的。農戶還有節約衛生的好習慣,將不宜吃的剩菜,剩飯喂豬和禽類,用淘米水和洗菜水澆菜園子,用刷鍋水和洗碗水喂豬,把洗衣水倒入沉淀池等。多年來保持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質都較好,新式廁所又節省了大量的生活用水,在用水方面,有利于農村可持續發展。
2.庭院及外周
從調查情況看,農戶庭院的面積多在200平方米以上,常年有閑置面積可利用。近年來大部分農戶利用框架式玉米簍子的地面,種春菜生長很好。房舍外周及墻體外面,都有較小的地塊,已充分利用起來了,因離家近便于管理,部分地塊春菜秋菜得了兩茬。
3.平原區域
可利用自然歷史形成的溝坡荒地、干溝子、干泡子以及季節性河流的無水期,小河流的兩邦,小水泡和小沼澤的周邊等閑散零星土地,種植小品種作物。
4.半山區、山區,有較多的山間、山腳、山邊等閑置土地
坡度并不大,又不破壞水土保持,這類土地土壤腐殖質較豐厚,土質含氧份齊全,相對肥沃些。部分承包戶已經把它利用起來了,種植了雜豆,栽上了地瓜,種植了中藥材等。
(四)種養生產農產品財富
充分利用本地域的閑散零星土地和天賜的自然氣候資源,因地制宜,力所能及地做足種植和養殖。本地域年積溫較高,降水量適中,無霜期4個多月,利用好這一段黃金天時和地利,農戶通過少量的種植和養殖獲得了農產品財富。
1.種植方面
(1)在庭院,院內可利用面積較小的,可在墻邊,出入的人行道兩邊栽植葡萄樹,種植吊瓜、冬瓜、苦瓜和絲瓜等。利用面積較大的院子,可種植自家常吃的春菜、波菜、生菜、小白菜等。在庭院外種植幾種小菜,如黃瓜、豆角、西紅柿、辣椒等。宜種幾種秋菜,如:茄子、大蔥、白菜、大蘿卜、土豆、胡蘿卜、小頭洋蔥以及大蒜。在不肥沃的黃土地可種紅小豆、黑香豆、毛毛豆、蕓豆等。
(2)平原區域,利用相對貧瘠的溝坡荒地,少給點化肥,多用些自家積攢的畜禽糞便,種植生長期較短的紅小豆、毛毛豆、黑香豆、蕓豆、洋菇娘兒等。利用干溝子、干泡子等,栽種紫花、苜蓿草、聚合草、黃花菜、紅菇娘等。在小水泡、小沼澤的周邊種植蘇子、大力籽、蓖麻籽,動物基本不吃它們,很好管理。
(3)半山區、山區利用山谷、山腳、山邊小坡零星地種南瓜、栽地瓜、爬蔓子有余地,生長空間也大,產量也高,也可栽種五味子。如測土后知道是弱酸性土壤,可栽種藍莓、黃芪等,部分地方是從大興安嶺某地引進,生長較好。
2.養殖方面
從調查走訪的情況看,農戶家中的飼草飼料都特別充足,利用庭院的磚瓦小建筑物,飼養1—3頭母牛,春季可買兩頭小豬育肥,有的飼養1—2頭母豬,幾只山羊,羊奶營養很好,收益都較好。如有1農戶,男52歲,家中兩口人,養了兩頭母牛,1頭生育母牛3年可產2頭犢牛。2013年6月,賣了一頭17個月的小母牛,它長相很好,賣15000元,效益真可觀。
部分農戶還用籠子飼養少量家兔,成兔價格也較好,自家食肉也方便。多數農戶飼養了雞、鴨、鵝,自家吃蛋、吃肉又方便,又即時。管理也很簡單,并不感到勞累。1頭牛由家人牽著也能翻菜地,兩頭牛就更好用了,在秋收時套上二大車拉莊稼經濟又實惠。牛和豬的排泄物相對較多。幾個月就可積攢一定量的發酵,熟化農家有機肥,用于還田肥地,并節省了化肥,降低了成本,實現了增產增收。
三、維系了環境生態資源財富平衡
(一)有利于水土資源良性利用
農戶自然傳統生產農產品的模式,已被時間歷史證明,并沒有對水體和土壤產生不良影響。農戶利用閑散土地種植蔬菜、雜豆等作物,很少發生病蟲害,因為有作物(植物)自然隔離作用。有時發生了,也不使用農藥,個人勤快點,人工防治效果也很好。施用少量化肥,主要是施用農家肥,有利于對水土資源的再利用,并生產出農產品財富。
飼養幾頭牛、豬、羊所產生的糞便,積攢堆放(有的有糞池子)進行發酵腐熟處理,可殺滅多數病蟲害的病原體及多數雜草種子,同時又生產了無公害有機肥。適量使用化肥,再增施有機肥,二者有很好的互補作用,增加了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提高了土壤含水含氧量,增強有益微生物的活性,又可提高化肥利用率培肥地力,實現土壤高效可持續利用。
飼養很少量的家畜、家禽、產生的糞便不太多,并能及時處理。
方法:
(1)實行干清糞法,干清糞不僅能節約大量的養殖用水,而且利于糞行的凈化處理,便于堆肥發酵。
(2)糞便發酵還田,將畜禽排泄的糞便(也含尿液),集中堆積到貯糞地點或貯糞池,發酵腐熟可殺滅病原微生物,用熟化的糞便還田,促進作物增產,實行農牧結合,畜禽糞便沒有超出農田承載消納能力,未造成水體、土壤污染,且實現了種養區域環境生態,資源財富平衡一體化—良性循環。
(二)獲得了物質財富
農戶通過勞動,利用農業資源,經過動植物的轉化,生產出了優質農產品,收獲了自家的勞動果實。如糧食類、蔬菜水果類、牧草類,中藥材等實實在在的物質財富。
(三)有利于身心健康
多數農戶自產的蔬菜可以吃7個月左右,有的農戶有小菜窯,地下室,貯菜時間更長些,很少吃加工食品、化學食品,既經濟實惠,又可減少食入不正常的添加物,注重了飲食安全保健。親手生產出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吃起來又新鮮,又有營養,口感也很好,享用者滿意度很高,社會效益好。
農戶已經養成了愛勞動的好習慣,勞動已是他(她)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又從中得到樂趣。部分人雖已七十出頭,仍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勞動工具,收獲到勞動果實,都特別有成就感。經常做農活的人體能都較好,干活有力氣,動腦有門道,減慢體器官的退化,延緩了衰老,生活質量較好,多健康長壽。
農村良好的自然風水,優良的空氣,水體和土壤,噪聲和光污染也極少。環境好,人們自然產生好的心情,又保持良好的心態,自享自樂,過著自主、自在的田園生活,有的村莊不亞于加利福尼亞的安納伯格莊園,在這樣農村廣闊的天地里,更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