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建立村鎮銀行是解決我國現有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金融服務缺位等“金融抑制”問題的創新之舉,對于促進農村地區投資多元、種類多樣、覆蓋全面、治理靈活、服務高效的新型農村金融體系的形成,進而更好地改進和加強農村金融服務,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和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村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瓶頸,尤其是欠發達的落后地區,面臨著規模小、業務拓展難、盈利難、資金利用效率不高等一系列困擾其發展的問題。為此,亟須要建立以地域范圍內村鎮銀行的聯合機制,實現相互溝通、資源共享、業務合作等,以保證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村鎮銀行 聯合發展 機制探討
一、村鎮銀行發展現狀
以信陽市為例,2008年8月2日,信陽市第一家村鎮銀行成立。截至目前,全市已經相繼設立了5家村鎮銀行。截止2013年6月末,轄內村鎮銀行各項資產總額達到40.15億元,占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2.05%。各項存款余額達到33.07億元,各項貸款余額達到20.54億元,其中涉農貸款占貸款總額的86.51%。在信陽境內的村鎮銀行有兩類管理體制:單獨的法人和總分制法人。單獨的法人的有固始天驕、信陽恒豐、潢川珠江、淮濱珠江,總分制法人即信陽珠江村鎮銀行,下轄商城、息縣、新縣、固始、光山、羅山6個支行。
如商城縣,信陽珠江村鎮銀行商城縣支行成立1周年了,屬聯合機制下的村鎮銀行,是信陽珠江村鎮銀行的下屬機構。截止2013年6月,信陽珠江村鎮銀行商城縣支行合計從業人員16人,各項存款余額2.05億元,占商城轄區存款的1.51%,各項貸款余額1.2億元,占商城轄區貸款的2.12%,實現利潤314萬元,占商城轄區金融機構總利潤的5.87%。村鎮銀行活躍了信陽市農村金融市場,極大地緩解了廣大農戶和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受到各級政府的稱贊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二、村鎮銀行發展的特點
村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呈現以下特點:
(一)布局都在縣級以上地域
目前信陽轄內的村鎮銀行,暫沒有機構設置在鄉鎮。
(二)規模小,注入的民營資本少,抗風險能力差
就潢川、淮濱兩家珠江村鎮銀行看,截止2013年6月底,貸款分別為2.14億元、2.52億元,貸款損失準備分別為210萬元、400萬元。
(三)服務對象的非農性逐步加大
農民作為弱勢群體,農業、農村經濟作為高風險、低效益的弱勢經濟,受自然條件和市場條件的影響巨大。在農業政策性保險嚴重缺乏的情況下,受利益驅使,村鎮銀行在價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偏離宗旨,追逐高利潤、高回報的其他行業。
(四)大部分是地方商業銀行跨區域設立的村鎮銀行
因此,缺乏政策性保險機構來加強風險防范。信陽轄內5家村鎮銀行,除平橋恒豐村鎮銀行是本地商業銀行發起外,其余4家均為地方商業銀行跨區域設立。
三、村鎮銀行在發展呈現出的問題
(一)同業競爭激烈,生存空間狹窄,拓展客戶難度大
一方面,資金來源渠道狹窄,吸存難度大。在當前經濟背景下,國家宏觀調控力度不斷加大,各家商業銀行都在積極募集資金,除吸收存款外,不斷推出理財產品,拓寬了融資渠道,吸引了大量客戶。相對于存款,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更高、操作也更為靈活,居民對理財產品的投資意愿更加強烈。而目前村鎮銀行沒有權限發行理財產品,其資金主要來源于單位一般存款和個人儲蓄存款,因此使本來就比較困難的吸存工作難上加難。
另一方面,優質客戶被搶占,貸款營銷難。在城區,國有大銀行以及股份制商業銀行軟硬條件優越,貸款利率或比村鎮銀行低,控制著優質貸款客戶,政府的公共資源(融資平臺)也早已被其占據,要從“人家的碗里”搶“肉”非常困難;在鄉下,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以及其他商業銀行分支機構遍布各鄉鎮,而村鎮銀行目前還沒有能力在鄉鎮區域設立營業網點,只有在城鄉結合區域,一些信譽較低、資質一般的客戶在其他商業銀行貸款無望的情況下,以“高利率”為代價在村鎮銀行尋求資金支持。
因此,在成立時間短、品牌效應差、社會認知度低的情況下,村鎮銀行的負債業務工作難度非常高,存款上升速度緩慢;資金運用業務大部分只能拾揀其他商業銀行的“殘羹冷炙”,提升經營規模步履艱難。
(二)結算渠道不暢,輔助系統成本高,經營業務局限多
調查顯示,目前轄內村鎮銀行沒有加入央行大小額支付系統和支票影像交換系統,也沒有加入銀聯,無法印制票據,不能實現銀行間的直接匯兌,致使其不具備現代銀行結算功能,給客戶帶來諸多不便,因此使拓展客戶工作難度增大;在開展業務以及接受監管部門的監管過程中,需要借助輔助系統,如,人民銀行的 “征信管理信息系統”、“反洗錢管理系統”等,由于村鎮銀行資本金少、經營規模小,投入成本高,尚沒有接入這些系統,降低了業務辦理效率,例如,在開展貸款業務時,只能先行到其他金融機構查閱客戶的征信情況,再視具體情況辦理,直接影響業務辦理速度。
另外,銀行卡作為電子貨幣,其強大的結算屬性已經成為其他中外資商業銀行重要業務產品,而村鎮銀行由于網點少、網絡結算系統不暢沒有發展該項業務,也是影響業務發展的一個因素。
(三)不能享受業內優惠待遇,稅賦負擔重
目前,村鎮銀行與一般的商業銀行相同,按照5%的稅率繳納營業稅,按25%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稅賦總額約占營業收入的16%。而轄區內農村信用社卻按照3%的稅率繳納營業稅,按照12.5%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同樣是涉農機構,村鎮銀行并沒有因為涉農工作而獲得相應的稅收減免,稅賦壓力相對較重。
(四)先天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難以做到自主經營
村鎮銀行在規模上雖然是小機構,但屬于一級獨立法人,管理上具有扁平化特點,先天具有決策鏈條短、信貸審批和放款快、經營機制靈活的獨有優勢。但在實踐中,村鎮銀行的這種先天優勢很難得到充分發揮。主要原因在于村鎮銀行雖然名為獨立法人,但受發起行的約束較大,在人員管理、業務經營等方面都受到發起行的制約,尤其是村鎮銀行缺乏基本的結算功能,跨行支付和異地結算基本上是通過發起行代理,導致村鎮銀行實際上“淪為發起行的一個分支機構”,難以真正做到自主經營。
四、聯合發展機制下的優勢分析
針對以上發展上的問題,在區域內走聯合發展的路子,會呈現以下發展優勢:
(一)優化了“村鎮銀行”的品牌,引起地方的重視
地方政府部門加大溝通力度,積極配合人行、銀監等部門開展的支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工作,同時,積極爭取國家有關貨幣政策和財稅政策支持。無論是相關制度的推出還是各部門之間的有效溝通和配合,都需要地方政府部門進行協調,并幫助解決村鎮銀行運行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發揮作為村鎮銀行建立運營過程的聯絡人的作用,如對初創階段的村鎮銀行爭取減免營業稅和所得稅政策,支持其發展壯大等。同時,在村鎮銀行的運營過程中,在地方政府的協調下,充分發揮人民銀行、國家政策性銀行和大型商業銀行的引導作用:人民銀行給予村鎮銀行一定的支農再貸款支持,擴大村鎮銀行的資金實力,減少村鎮銀行資金運營風險。國家政策性銀行和大型商業銀行作為村鎮銀行的發起人,在村鎮銀行的建立初期階段進行提供啟動資金,網絡技術支持,人員培訓以及相關方面的輔導,引導村鎮銀行逐步建立健全基礎設施和管理體系,給予村鎮銀行一定的風險保障,在村鎮銀行開始運行并逐漸步入正軌后再從管理上讓其獨立,而在整個運行過程中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一定優先的服務,如可以選擇加入人行支付系統或通過當地商業銀行代理支付清算,由業務發展部門和營運中心聯合提供村鎮銀行IT系統的一攬子解決方案等。
(二)更能引導民營資本的主動注入
近些年來,民營資本不斷發展壯大,投資成為了這些企業管理的新課題。同時,國家進一步放寬了對民營企業投資的限制,民營企業需要有優質的項目進行資本運作。通過聯合發展,村鎮銀行在社會上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加大了民營資本參股村鎮銀行的興趣,使民營企業可放心地獲得資本回報,同時,民營企業通過優質項目的運作獲得和政府及銀行的合作機會,得到先進的管理經驗并服務于社會,使政府和民營資本達到雙贏的局面,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得到一定的保證。
(三)推動地方政府在村鎮銀行的運行周期內引入保險公司
提供必要的風險補償機制,建立村鎮銀行服務“三農”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正向激勵機制等,為村鎮銀行的資金安全提供切實保障。
(四)在地域上資源共享,取長補短
可復制自己成熟的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保障在地方上有所作為。如在本轄區內,完善小額農戶貸款和聯保貸款管理機制,建立涉農中小企業項目庫,將龍頭企業與農戶、中介機構和擔保機構等具有法人地位的利益主體納入聯保貸款范疇。探索抵質押品方式,如探索農舍抵押、農機具抵押、門店抵押和商家協會聯保等貸款方式,積極推行一次抵押、集中授信、余額控制、循環使用的管理方法;探索養殖水面使用權、經營權、經濟林權、訂單、動產抵押、權利等作為抵押質押;探索倉單質押貸款、開發支農金融創新產品“信用一證通”。開展個人創業投資貸款、個人工資保證貸款、車主融資貸款等創新業務等。
作者簡介:陳曉玲(1964-),女,安徽霍邱人,本科,經濟師。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