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貴州苗族服裝對苗族文化的保護、傳承乃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應在資源優化整合的基礎上,通過運用產業經營的多元化手段,將其轉化為服裝文化資本、產品。本文以黔東南苗族服裝的產業化為個體,以其為貴州苗族服裝產業化發展提供實例參考,為貴州苗族服裝如何進行產業化發展提供可行性資料。
【關鍵詞】黔東南 苗族服裝 產業化 路徑
服裝作為人類文明特有的文化象征,伴隨著人類社會進步而延續和發展。每個時期服飾文化的發展變化,受其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同時,服飾文化又是一定社會形態中,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水平的反映。
一、貴州苗族服裝產業的發展現狀
貴州少數民族服裝的產業形成甚晚,由于各少數民族同胞大多居住在遠離城鎮的山寨,交通閉塞,文化落后,信息不靈,各族婦女干百年來縫制的服裝均為自己穿著,自己欣賞,商品觀念十分淡薄。隨著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重視,各民族地區旅游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已不滿足于單純的自然山水風光欣賞, 旅游者來到苗鄉,大都會有購買一些既有紀念意義又有民族特色的物件的欲望,苗族服裝卻是苗族所獨創,也滿足了旅游者的購物需求。因而,苗族的服裝產業也被逐漸帶動。但就目前來看,黔東南苗族服裝產業的發展還處于萌芽階段。首先,苗族服裝還沒構建成完善的產業;第二,苗族服裝產業發展的步伐較緩,主要還是以小打小鬧的經濟作坊方式進行;其次,苗族服裝產品的宣傳力度還不夠,知名度不高;再次,苗族服裝品牌的打造不深,還沒有樹立良好的品牌意識。
二、貴州苗族服裝產業的特征
(一)區域差異性
我國有56個民族,其中有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的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各少數民族有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的分布特點。這也就使得我國苗族服裝行業的發展呈現出顯著的區域差異性發展特征,苗族服裝業相對發展較好的地區,如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一帶、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這些地區的苗族服裝產業已步入發展的初步階段。然而,相當一部分苗族聚居地區的苗族服裝產業還沒有起步。
(二)產品多樣性
苗族是一個服飾大族,服飾種類大約有130余種,不同年齡的服飾、節日盛裝和農閑便裝,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走進苗族服飾世界,各種款式,不同刺繡制作技法的服飾令人眼花繚亂,絢麗多彩。根據服裝的質地、款式、風格,各地苗族的自稱,方言土語的分布以及經濟文化發展等狀況,參考了前人的研究資料,將全國苗族服飾劃分為湘西、黔東、川黔滇、黔中南、海南等五個類型,型下又分為二十余式。
(三)管理封閉性
供銷苗族服裝的公司大多是從個人、家庭或合伙人創業發展而來的,因此公司內部的管理或多或少有家族制特征,缺乏專業化、制度化的管理分工,組織結構封閉、排外。
(四)經營缺乏性
服裝行業的發展必須要有眾數的企業或者是公司去經營。然而,苗族服裝的經營大多數是以個體的形式存在,而且經營的門戶相當的缺乏。經營苗族服裝的企業或公司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三、推進貴州苗族服裝產業化發展的路徑
(一)采取多元化形式促進苗族服裝產業化
1.發展以文化為主導的苗族服裝產業
在苗族歷史上,遷徙是它的主旋律。苗族一代代的遷徙,形成了今天的分布狀況和與其他民族雜居的格局。在不斷的遷徙中,苗族不僅保持和豐富了自己的文化,還將自己的文化影響其他民族,同時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今天仍然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燦爛多姿的苗族文化。豐富的苗族文化資源在苗族服裝產業化發展中能起到主導的作用。
2.發展以旅游為資源的苗族服裝產業
民族服裝既可以作為一種民族品牌進一步向外界擴大其影響,又可以作為重要的旅游商品來開發,而旅游資源的多樣性發展又對民族服裝的產業化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黔東南地區的苗族服裝產業起步晚、規模小、資源和要素利用率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除了自身成長發展周期短和若干內在因素的桎梏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因為與旅游業的結合不是特別到位。扭轉黔東南苗族服裝產業滯后的狀況,必須要從推進苗族服裝革命性的宣傳和推廣,迅速實現“大眾化”的要求出發,從一開始就將苗族服裝產業的發展建立在與苗族旅游產業緊密相結合的高起點上。
(二)完善苗族服裝產業發展的環境
黔東南地區缺乏一個優良的區域環境來發展苗族服裝產業。目前,大多數是以手工作坊為主,采取小打小鬧的形式,邊做邊賣,無標準可言,無質量可求,既費工、費料,且產量不高,工藝不一,嚴重地制約著苗族服裝產業的發展。苗族服裝所蘊含的深淵文化意蘊是苗族服裝產業發展的特色所在。苗族服裝產業的發展是要求在產業化的同時,創造一種能夠激起人們的文化意識,開啟人們欣賞民族風情心智的體制保證。因此,在要求鼓勵打造具有苗族特色的服裝品牌的同時,還要求進一步優化苗族服裝產權保護體系,使各民族元素能在產權的保護制度下實現有效的配置。
總之,苗族服裝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苗族遷徙的“服飾史書”,它既能讓人們了解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社會發展等情況,還能為學術界提供不可多得的研究實物。苗族服裝在豐富和美化人們生活的同時,自覺與不自覺地實現了它的資源共享,承擔了播撒文明、傳授知識的任務。因此,開發與利用苗族服裝資源,形成苗族服裝產業勢在必行,期待隨著苗族服裝的推廣,帶來世界服裝產業的新革命。
參考文獻
[1]寧俊.服裝產業經濟學[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
[2]熊林.走向國際市場的苗族服裝[J].中國民族,1995(02).
[3]吳仕忠.中國苗族服飾[J].當代貴州,2003(07).
[4]趙洪珊.現代服裝產業運營[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5]傅宏.遷徙與苗族文化[J].貴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4).
作者簡介:石坤文(1988-),男,湖南人,貴州財經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民族經濟與文化動態協調發展。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