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還處于萌芽狀態,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繼而誘發不同程度的風險。本文則是從理論上分析了信貸資產證券化風險成因,繼而從商業銀行在實施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實際面臨的問題,針對遇到的各種風險給出了幾點意見。最終目的是商業銀行在積極發展以信貸資產證券化為代表的金融創新時,能有效地控制其引發的金融風險,使得金融市場健康發展。
【關鍵詞】信貸 資產 證券化 風險 成因 管理
一、引言
信貸資產證券化是將原本不流通、欠流通的金融資產但未來有現金流的信貸資產經過重新組合形成資產組,且在此前提下發行證券。這是在金融改革的形式下創造出來的一種新型資產負債管理的形式。我國的信貸資產證券化主要是商業銀行針對企業貸款證券化以及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而作為一個新型的產品種類總是一種“雙刃劍”,即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也在運行中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
二、風險表現在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中
商業銀行在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時,由于參與主體眾多,結構比較復雜等,在各主體發揮作用的時候誘發的不確定因素使交易主體獲得的損失與收益是不能預測的。所以要到達收益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要對其潛在的風險進行分析,了解不同的成因,進而才可以控制風險,達到最佳收益。
(一)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在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與參與主體聯系非常緊密。也稱為違約風險,特指信貸資產證券化參與主體到期不能履約,使交易過程中其他參與主體遭受損失的可能性,任何一方違反合約規定對資產證券化運行過程中所造成的風險。包括債務人信用風險、發起人信用風險與受托人信用風險等。在信貸資產業務中,發起銀行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資產的所有權或收益權轉移給不同參與者,從而形成了風險的分散與對沖機制。在現行國際上,信用風險的測量主要:KMV模型、信用度量模型、CreditRisk+模型和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
(二)提前支付風險
也稱為早償風險,這是一種很特殊的風險,主要是債務人在確定的還款周期內超出還款約定所規定的還款額度償還本息。按照抵押貸款余額在確定的還款時間內償還的多少,分部分早償和完全早償。造成提前支付的行為的因素很多,有利率、貸款年限、總體經濟環境等。而提前償還的行為必然會影響資產池的現金流:
1.提前還款發生會引起前期本金償付額的增加。
2.償還的本金額也由原來的逐漸增加變為逐漸減少。
3.早償使原本的利息總數達不到預期的,影響了信貸資產現金流流通,造成了信貸資產證券化后期現金流不足或沒有現金流的現象。這會導致特殊目的的投資人無法對投資人支付計劃的本息。
4.早償的發生也會使特殊目的的投資人提前收回本金,但不能再及時找到合適的投資渠道,進而造成一定的損失。
為了能減少提前支付風險造成的損失,就要能準確地測算早償風險。目前作為早償風險的基本測度指標有:條件早償率(CPR)、單月死亡率(SMM)。
(三)結構風險
信貸資產證券化交易結構影響證券化交易的信用質量的優劣。它是一種在基礎資產與信用增級過程中產生現金流分配給投資者的方式,交易結構的可靠性越強,向投資者分配現金流效率越高,反之亦然。所以,交易結構的可靠性對信貸資產證券化的作用很大。結構風險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資金混用和再投資、信用損失的分配方式、回購條款和利差等。
(四)法律風險
由于在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時,涉及的參與主體很多,且不同主體之間的權力義務交錯相織是一個復雜的運行過程。這不僅是一個經濟過程,也是需要法律來規范的過程。但因為法律在某些時候的不確定性、法律條款的更改、法律漏洞的出現導致了銀行在運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時得不到良好的保障。目前,信貸資產證券化中有關于稅收、利率、監管以及投資者保護等方面提供的法律制度,產生的風險概率很大。
(五)發起人、債務人與證券投資者以外的交易參與人風險
發起人、債務人與證券投資者以外的交易參與人風險也稱為第三方風險,一般含有服務商、信用增級機構、提供審計的注冊會計師、提供法律意見的律師事務所、負責保管資產池的管理機構等。由于信貸資產證券化是利用信用鏈的延長實現風險的分散與轉移,而每一參與方組織形式與運作規模的低效率,使得它提供的服務不能做到客觀、公正、獨立,進而眾多的參與者都可能影響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效果。結果就造成了信貸資產證券化風險的不斷放大化。
三、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風險管理體系
信貸資產證券化既是一種創新的金融工具,也帶動了金融市場創新和金融制度創新。雖然我國的投融資體制、信用機制、資源配置方式、風險管理和金融監管等金融結構因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我國金融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在當前,應借鑒美國次貸危機的經驗教訓,系統的進行分析研究,解決信貸資產證券化中所遇到的問題,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風險防范體系。
(一)信貸資產證券化環境的科學完善是資產證券化有效運行的良好保證
1.改進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和配套制度
信貸資產證券化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因涉及的參與主體多且作用不同,所以誘發了多項法律制度對其進行規范,使得金融系統可健康發展。因此,不僅要對信貸資產證券化制定專門的法律制度,還要將與之相關的配套法律制度(證券法、公司法等)協調發展。充分避免專門的法律制度與配套法律制度相沖突。
2.建立獨立的信用評級機構,規范信用評級制度
信用評級機構出具的信用報告對投資者選擇有很大的影響。權威的信用評級機構出具的客觀合理的報告結構投資者較容易信任。所以我們要整合現有信用機構,先發展一批具有權威性、信譽性等的信用評級機構,再帶動整個信用評級機構行業。要達到此效果,必須完善相關的制度,為信用評級機構開展業務活動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保證其職業行為的獨立性。由于我國的信用評級機構還處于發展階段,所以要借鑒國外先進的信用評級技術,吸收信用風險識別理論模型,逐步的完善適合我國的信用評級體系,不斷的提高信用評級水平。
3.在信貸資產的源頭上控制信用風險
依據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含義來說,要使其能順利發行、流通,就必須要選擇具有一定信用標準、可預測的穩定現金流作為基礎資產。這樣才能及時避免信用風險的傳播與蔓延。目前,在我國以住房抵押貸款為代表的抵押類貸款,已經達到了良好的規范,所以它的違約率就相對較低、契約也達到標準化等等,所以可優先選擇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業務,不斷積累成功經驗為其他資產業務的發展提供基礎。
4.完善信息披露機制
依據信息披露的重點建立整個信貸資產證券化全過程的信息庫,給投資者與監管者提供便利的查詢條件。并且要借鑒《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有關規定,制定信貸資產發行人、資產管理人與保管人等信息披露的范圍、時間制度,信息的完全流通使得投資者在做選擇和評判的時候有充分的考量價值。
(二)構建強有力的金融監管體制框架
2005年證監會批準首單產品到現在資產證券化業務已初步建立了業務管理制度,業務開展也從試點轉為常規。監管和自律法規體系是監管部門重點完善的領域。現在,已形成了從證券公司監管到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再到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的一套初步法規體系。
1.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審核標準、流程及政策在不斷完善。信貸資產在我國不斷的發展,逐漸達到成熟,所以監管部門放松管制、加強監管,降低了資產證券化業務準入門檻,縮短了審核周期,也在防控風險的前提下適度放寬對基礎資產、交易結構等方面的監管要求。
2.在監管部門督促下逐步建立健全的內部管理制度,包括投資者適當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券商資產證券化業務相對應的合規管理制度和風險管理體系。同時,要嚴格的規范內部管理人員與具體操作部門管理機制,明確其業務操作、交易管理與風險控制等崗位職責。
3.監管部門還加強了對獲批資產證券化項目的持續檢查。證監會制定嚴格有效的非現場及現場檢查制度是監管部門對資產證券化持續檢查的制度保障。對各參與主體的持續履約狀況,相關賬務往來和原始資料等等進行實地檢查。
4.加強行業自律組織的建設。銀行業協會、證券業協會執行對信貸資產證券化中介機構的自律監管,對其進行定期與不定期的檢查,并建立標準化、完整化的資產證券化信貸資產信息庫,便于投資者決策。
參考文獻
[1]李景欣.信貸資產證券化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2]涂永紅,劉伯榮.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3]蕫龍訓.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風險控制[J].中國金融,2012(19).
[4]許多奇.信息監管: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監管之最優選擇[J].法學家,2011(01).
[5]李陽東.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風險管理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