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BCC模型以及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對我國生物制藥行業25家主營生物藥品的上市公司2008—2012年的經營績效進行評估。基于證監會行業標準劃分,這25家上市公司有12家屬于生物制品業,12家屬于生物藥品制造業,1家屬于其他生物制品業。
【關鍵詞】生物制藥 經營績效 BCC模型 Malmquist
一、引言
在我國,生物制藥行業處于優良的發展環境。第一,政策對生物制藥行業發展形成有利支撐。該行業是一個容易受到政策影響的行業,積極有力的政策環境能夠加快行業的前行。第二,醫療衛生水平提高有助于生物制藥行業穩定的發展。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消費起價格相對較高的生物藥品。然而,我國生物制藥行業存在較多問題,如研發資金投入比重不足、科研創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和產能過剩競爭過度等問題。在此背景下,評價我國生物制藥行業的經營績效,有利于促進該行業穩定健康以及提升其競爭力。
目前,國內缺乏專門對生物制藥行業經營績效進行實證研究的文獻,多數研究主要集中在醫藥行業的其他子類,而非生物制藥行業,大多數使用了非參數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對經營績效進行評價。尹學慧(2009)研究發現:因為沒有達到相對較高的生產規模,以及公司的現金流量相對較低,小規模的醫藥公司生產技術水平較低,資源配置效率較差。許晶,等人(2011)通過DEA方法對中國醫藥制造業7個子行業的生產效率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表明: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同時存在于制藥專用設備、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行業和中成藥行業中;生物生化制品行業的技術效率相對較低但規模收益遞增;衛生材料、化學藥品及中藥飲片、醫藥用品規模效率都相對較低并且規模收益遞減。
二、研究方法
效率度量模型
(一)BCC 模型
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在1978年提出了DEA方法最早的形式CCR模型,但該模型存在著僅能處理具有規模收益不變特征的決策單元的效率評估缺點。在此之后,Banker等人在1984年提出了BCC模型,在評價可變規模收益的生產技術能夠使用DEA方法,并在前人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規模效率和純技術效率。
對于任一決策單元,其對偶形式的BCC模型可表示為:
由于本文的決策單元(生物制藥上市公司)產出中存在負值,所以利用Charnes等人(1985)提出較為客觀的處理方法即所謂additive BCC模型,“轉換不變性”是該模型突出的特點,即對每個投入產出數據加上一個充分大的正數。
(二)Malmquist生產率指數
為了能夠客觀衡量技術變動、技術效率變動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關系,本文利用Fare等人(1992)定義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表示如下:
三、實證分析
(一)指標設定和數據來源
投入指標:總資產、主營業務成本和各項費用作為;產出指標:凈利潤和主營業務收入(投入產出指標選用的樣本數據均來源于東方財富網統計數據及各家上市公司公布年報)。
(二)我國生物制藥行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價
1.靜態效率評價
選擇投入導向BCC模型,利用Deap2.1軟件對2008—2012年年度的我國生物制藥行業25家上市公司經營績效進行評價,結果見表1。
25家上市企業的靜態效率和分解項的平均值情況以及相應的規模報酬狀況我們可以從表1得到。從表1中我們可以發現分別有10家和12家樣本位于綜合技術效率水平前沿和純技術效率水平前沿,占樣本的40%和48%,這么高的百分比使得很難為企業提供明確的政策建議。從規模報酬情況來看,大多數上市生物公司處于規模報酬的遞增階段。顯然,以上分析結果和我國生物制藥行業整體科研創新能力薄弱、規模偏小有關。
可以看到,靜態效率評估反應出的信息有限,很難給出有效、明確的政策建議。但是,通過得到的規模效率水平相對較低的結論,可以幫助我們給出25家公司基本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的判斷。
2.動態效率評價
運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通過Deap2.1軟件計算,得出25家生物制藥行業企業2008—2012年間的Malmquist全要素生產率及各部分構成變化情況。
動態效率評價結果顯示(限于篇幅,備索),從總體上看,2008—2012年間我國生物制藥行業上市公司的全要素效率整體呈現下降趨勢,降速年均為2.7%。其中,年均降速2.3%的技術進步是引致全要素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技術效率呈現年均0.4%的下降態勢也是推動全要素效率下降的原因。
從單個樣本來看,2008—2012年我國25家生物制藥上市企業有9家保持全要素生產率進步,它們分別是長春高新、達安基因、中牧股份、交大昂立、四環生物、四環藥業、科華生物、上海萊士以及沃森生物。其余企業主要受到技術進步的下降,均發生了退步。
四、結論
本文運用BCC模型對我國25家生物制藥行業主要上市公司2008—2012年間的經營績效進行評價,并結合了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對樣本期間內生物制藥行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變換進行了動態評價。研究結果顯示:首先,利用靜態評價得出由于規模效率明顯偏低,樣本期間內我國生物制藥行業主要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相對不高,需要改善;其次,利用動態評價得出技術水平下降呈現變化是全要素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尹學慧.基于DEA模型的我國醫藥上市企業經營績效評價[J].商場現代化,2009(574).
[2]許晶,李野,于艷艷.中國醫藥制造業7個子行業生產效率實證分析[J].中國新藥雜志,2011(18).
[3]A.Charnes,W.W.Cooper and E.Rhodes.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e[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02).
[4]Banker R.D.,A.Charnes and W.W.Cooper.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84(30).
[5]A.Charnes,W.W.Cooper,Golany B.,Seiford L.M.,Stutz J.,Foundations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for Pareto-Koopmans Efficient Empirical Production Function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5(30) .
[6]Fare,S.Grosskopf,B.Lindgren,Productivity Changes in Swedish Pharmacies 1980-1989: A Non-Parametric Malmquist Approach[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2(03).
作者簡介:金瑩歡(1987-),男,浙江臺州人,江西師范大學財政金融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組織與政府規制。
(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