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諾瑟姆城鎮化發展的階段性規律為基礎,對工業革命后世界范圍內的城鎮化歷程進行梳理,將城鎮化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并在回顧歷史的基礎上,對世界范圍內的城鎮化趨勢進行分析。
【關鍵詞】城鎮化 發展階段 發展趨勢
諾瑟姆(Northam)認為城鎮化呈“S”型曲線發展,其過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這為眾多研究證實和引用。根據城鎮化發展的“S”形曲線,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鎮化率低于30%的時候,處于城鎮化初始階段,城鎮化速度相對緩慢;當城鎮化率處于30%—70%的時候,城鎮化高速發展;當城鎮化率超過70%以后,城鎮化的速率有所回落進入平穩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是城鎮化的高級階段。依據以上標準,結合世界城鎮化發展的實際歷程,我們將1800年之后的世界城鎮化進程分為三大階段。
一、城鎮化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城鎮化初步發展階段(1760-1850)
在這個階段,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城市化進程走在世界前面。從1760年開始,經過90年的發展,到1851年,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城市人口比重超過50%的國家,基本實現城市化。而在1850年,世界城鎮人口比重僅為6.3%;其中發展中國家的城鎮人口比重為6.0%,發達國家的比重也僅僅達到11.4%。
(二)第二階段:城鎮化局部發展階段(1850-1950)
英國的工業革命和城市化道路對歐洲和北美等發達國家的城市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這100年時間里,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達到了51.8%。同期,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也有明顯進步,從1850年的6.0%增長到1950年的16.2%。在這個階段,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水平依然處于30%水平以下,處于城鎮化發展緩慢的初級階段,而發達國家在1900年的城市化水平超過30%,城鎮化水平加速發展,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進程明顯滯后于發達國家。
(三)第三階段:城鎮化的普及發展階段(1950-2010年)
20世界50年代以后,全世界作為一個城市化水平取得了較大的提高。這一階段的第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城鎮化速度加快,這恰與上文提到的城鎮化發展的階段性規律相吻合,即一旦城鎮化率達到一定高度(超過)30%以后,城鎮化的進程呈加速發展的趨,這種趨勢到城鎮化率達到70%—80%左右才能減緩下來。發達國家1800年至1950年城鎮化率年均只有0.3個百分點,而1950-2010年年均0.45個百分點,1950-1980年更是高達年均0.61個百分點,成加快增長趨勢。但是發達國家在1980年城鎮化率達到70%以后,開始緩慢增長,1980-2000只增加了0.21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1800-1950年,城鎮化率年均提高0.08個百分點,而1950-2010年則為年均0.5個百分點;世界城鎮化率1950-2010年年均提高約0.39個百分點,也遠高于1800到1950年年均0.16個百分點的增加率。第二個突出特點是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速度超過發達國家。尤其是在1980年,發達國家城鎮化率超過70%進入城鎮化高速回穩階段,而發展中國家城鎮化率接近30%(29.2%),進入高度發展階段。自1980-2010年,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率提高了17個百分點,發達國家僅提升了5.6個百分點,城鎮化速度前者約是后者2.6倍。
二、世界城鎮化發展的趨勢
1.2010年發展中國家城鎮化率為46.2%,而發達國家城鎮化率已達71.8%,根據城鎮化發展的階段化規律,發展中國家城鎮化仍將是世界城鎮化的主流,“南快北穩”的格局將會持續下去。
2.大都市連綿帶將扮演重要角色。信息化的不斷深入以及大量高速交通工具的出現,不同城市比較優勢的發揮及功能的分化和互補,都大大強化了不同城市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大都市連綿帶的形成。現階段,在經合組織國家總人口中有70%以上生活在大都市地區,在一些經合組織國家,大約有一半人口都居住在大都市連綿帶。2009年的世界發展報告《重塑世界經濟地理》的研究發現,發展中國家人口和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上的集聚,基本上與先行國家的歷史軌跡相類似。因此,可以預期,發展中國家也將會隨著經濟發展而出現一批新的大都市連綿帶。
3.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城鄉差別將不斷縮小并逐步走向一體化。從發達國家走過的歷程來看,城鄉關系都經歷了分離、對立、融合這幾個階段。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技術和全球化的發展,城鄉一體化的趨勢愈發明顯,許多國家出現“逆城市化”現象以及大都市連綿帶,事實上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結束了城鄉對立,進入城鄉一體化狀態。另外,隨著城鎮文明向農村的傳播和滲透,農村的現代化步伐也不斷加快,從而城鄉差別也必將不斷縮小,城鄉最終走向一體化。
4.城市功能由生產型向人本型轉變。隨著城市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城鎮物質財富的不斷積累,城市人的生活也從溫飽型的追求生存到追求享受和自身的全面發展,以及對所在城市家園歸屬感的追尋。因此城市功能的發揮不僅僅是生產功能的實現,而更主要的是從更高層次上努力改善城市環境,豐富并提升城市文化,提高城市生活質量,把“人的幸福感”作為出發點和歸宿,保障人的生活、經濟、社會、生態和環境的安全。人本型城市的興起,必將導致智慧城市、文化城市、生態城市等新型城市的出現和普及。
參考文獻
[1]高珮義.人口城市化[M].香港: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11.
[2]白志禮,段小梅,等.重慶市城鎮化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劉培林.世界城市化和城市發展的若干新趨勢新理念[J].理論學刊,2012(12).
作者簡介:于曉濱(1986-),男,山東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城鎮化與城市經濟;裴東慧(1987-),女,河南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理論與政策。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