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流轉政策實施以來,成就與問題并存。本文通過博弈理論研究深入剖析在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各相關方的財政利益博弈,在一定的假設下得出相應的農民接受流轉概率和村委會保護概率下土地流轉效益最佳,從理論角度為提高土地流轉實施效果獻言獻策。
【關鍵詞】土地流轉 概率 利益博弈分析
一、前提與假設
(一)一般關系分析
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差別以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不一致性,都會對土地流轉的實施產生極大的影響。一方面,廣大農民作為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所有者,當土地被流轉時的利益補償低時,自身利益收到損害時,必然與土地承包商以及引導該項目的村委會之間產生矛盾沖突。村委會作為農村土地的實際管理者,往往都傾向于獲得更多的利益。而土地承包商在豐厚的回報與低廉的成本的誘惑下也常常傾向于壓低土地流轉價格。而部分農民發覺從事其他行業收益更大,因此會將自身土地荒置,為避免浪費農民被迫接受低廉的補償價格。但是,從長期博弈看來,利益補償長期不提高,部分依賴土地的農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或者農民感受到成本與收益極不對稱時,農民滿意度不高就會收回土地。一旦收回土地,便會造成農村土地的大量荒置,既浪費了土地資源又對政績不利;而過分提高補償水平,便會使承包商成本過高得不到收益便拒絕承包土地,最終各方利益都將受損。
(二)前提與假設
本文從農民、承包商、村委會以及政府等多方利益關系入手,建立博弈模型分析各方的行為,為了便于分析將做前提如下:
1.各個利益相關方都是理性的經紀人,代表自身利益,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理性的經紀人的假設是要求參與者可以對外界刺激做出合理的行為反應。
2.村委會行為。村委會作為農村基層自治選出來的,應該代表農民利益,保護農民利益。但是村委會也可能受到承包商的賄賂,從而站在承包商那邊,忽略農民的利益。
3.風險不對稱。土地對于農民來說,是賴以生存的基礎,低廉的土地補償遠不能滿足農民的生活需要。而對于開發商來說,僅需付一筆數額較小的土地租金或補償金即可換來相當可觀的商業利潤,承包成本低,回報豐厚。而對于村委會來說,村委會通過收取送禮以及流轉合同差價獲得利益默認了承包商的低額補償,村委會的風險微乎其微。
4.收益不對稱。農民從土地流轉中幾乎難以獲益,反而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而承包商承包土地成本小,回報相當豐厚,村委會也能取得私人收入,或者在對差價中獲得收益。
5.完全信息對稱。假設局中人都完全了解各參與方在各種情況下的得益。
二、市場機制下的承包商與農民的博弈分析
(一)模型表述
假設承包商商有兩種行動可以選擇,承包和不承包;農民的選擇是不接受(提高補償水平)和接受(接受現有補償)。根據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各參與方以其利益最大化為標準采取行動。
(二)博弈分析
①當承包商選擇承包,農民選擇接受時,農民的收益為R1,成本為C1,承包商的收益為R1',成本為C1',承包商對農民補償費用為B;此時雙方收益(農民,承包商)為(R1+ B—C1,R1'—B—C1')(下同)
②當承包商選擇不承包,農民選擇接受,農民的收益為R2,成本為C2,承包商的收益為R2',成本為C2';雙方收益為(R2—C2,R2'—C2')
③當承包商選擇承包,農民選擇不接受時,農民的收益為R1,成本為C1,承包商的收益為R1',成本為C1';收益為(R1—C1 , R1'—C1')
④當承包商選擇不承包,農民選擇不接受時,農民的收益為R2,成本為C2,成本商的收益為R3,成本為C3;收益為(R2—C2,R3—C3 )
對比①②可知,農民在接受的情況下,承包商選擇承包的利潤應大于不承包的利潤,即R1'—C1'—B>R2'—C2';對比③④可知,農民在不接受的情況下,承包商選擇承包的利潤應等于不承包的利潤,即R1'—C1'=R3—C3
土地流轉補償能部分提高收入水平,促進土地再利用,所以對于農民而言R1—C1>R2—C2。
由R1'—C1'—B>R2'—C2'可知,無論承包商承包或不承包,作為都是其最優策略,而R1'—C1'—B>R2'—C2',即在農民的最優策略(不爭取)下,承包時承包商的最優策略。
三、村委會保護農民利益下的承包商與農民的博弈分析
(一)模型表述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引入農民接受、不接受概率以及村委會保護、不保護概率,構建博弈模型,來進一步分析在土地流轉這一行為中,農民與承包商不同的收益期望值,從而更好的對兩個主體在有村委會參與情況下的行為選擇的分析。在上述案例中,農民與承包商的利益分為四種情況:(受損,受損),(受損,收益),(收益,受損),(收益,收益),為了方便討論我們假設農民議價、村委會保護不受其他因素影響,其作為、不作為的概率為恒定。
(二)博弈分析
在上述模型的基礎上,我們假設農民與承包商最后達到博弈的納什均衡為(收益,收益),則我們先假定農民接受的概率為P,則不接受的概率即為(1—P),村委會不保護農民利益的概率為P',保護的概率為(1—P'),通過上述以建立的模型寫出農民、承包商的期望收益函數:
①當承包商選擇承包,農民無論選擇接受還是不接受,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保護與輿論力量,此時將農民接受與不接受的收益分別乘上不爭取的概率P、不保護的概率P',即代表了在各種不同程度爭取、保護下農民可能得到的收益值;而在農民接受與不接受的前提下,承包商的收益乘上不爭取的概率P、不保護的概率P',即代表了在各種不同程度接受、保護下承包商可能得到的收益值。
②當承包商選擇不承包土地,農民無論選擇爭取還是不爭取,農民都沒有接不接受利益補償之說(即沒有土地流轉的需求,也沒有相應對承包土地的補償),村委會沒有保護的必要(即沒有土地流轉的需求,也沒有相應的保護對其產生作用)。此時將農民接受與不接受的收益乘上爭取的概率(1—P)、保護的概率(1—P'),即代表了在承包商選擇不承包這一情況下農民可能得到的收益值;而在農民爭取與不爭取的前提下,承包商的收益乘上爭取的概率(1—P)、保護的概率(1—P'),即代表了在不選擇承包的前提下承包商可能得到的收益值。
農民:π1=P[P'(R1+ B—C1)+P'( R1—C1) ]+2(1—P)(1—P')(R2—C2)
承包商:π2=P[P'(R1'—B—C1')+P'( R1'—C1')]+(1—P) (1—P') [( R2'—C2')+( R3—C3)]
(三)收益函數分析
對農民進行分析:
π1=P[P'(R1+ B—C1)+P'( R1—C1) ]+2(1—P)(1—P')(R2—C2)
對P求導并令導數為0可得P'(R1+ B—C1)+P'( R1—C1)—2 (1—P')(R2—C2)=0
解得P'=2(R2—C2)/[2(R1—C1)+2(R2—C2)+B]
對承包商進行分析:
π2=P[P'(R1'—B—C1')+P'( R1'—C1')]+(1—P) (1—P') [( R2'—C2')+( R3—C3)]
對P'求導并令導數為0可得P(R1'—B—C1' +R1'—C1')—(1—P) [( R2'—C2')+( R3—C3)]=0
解得P= [R1'—C1' +R2'—C2' ] / [3(R1'—C1')+(R2'—C2')+B]
由此,我們所建立的監察博弈模型的混合納什均衡為
P*=[R1'—C1' +R2'—C2' ] / [3(R1'—C1')+(R2'—C2')+B]
P'*=2(R2—C2)/[2(R1—C1)+2(R2—C2)+B]
(四)結論分析
由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當P=P*,P'=P'*時,農民收益與承包商收益達到動態平衡,此時兩者在承包行為中雖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失,但是土地流轉各相關主體綜合收益為最佳。
假設P
P*時情況正好相反,不接受概率的減少使得承包商可以從承包收取更多利潤,而反之使得農民卻變得更加“無利可圖”。于是,越來越多的承包商渴望開發有限的土地以獲取利益,而農民卻越來越從其中得不到收益,收入差距進一步明顯化,最終導致的惡性結果就是,要么農民與開發商摩擦與糾紛不斷,要么就是農民全面收回土地導致土地全面荒置,從而使這一行為的經濟性完全不能被利用。同理,P'*也可以采取類似的分析,保護的作用概率只有維持在某一平衡值,才能既起到保護作用而不會產生類似上述的惡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崔效軍,曹春云.土地流轉制約因素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15).
[2] 吳爽.城鄉統籌發展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的制度創新[J].理論觀察,2011(01).
[3]郭振宗.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及對策[J].現代商業,2009(08).
作者簡介:曹興(1992-),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