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全國城鄉居民收入比1978-2011年的數據,建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ARIMA模型預測,對于政府制定各種政策和規劃起到積極引導性作用,為我國政府進行城鄉均衡發展規劃和決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和數據基礎。
【關鍵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ARIMA模型 預測
一、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比振蕩上升、增長速度變化呈現明顯階段性,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成為社會關注的重大熱點之一。我國無論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11年的21810元,農村居民純收入也從133.6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但是在全國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純收入二者的差距也在不斷拉大。城鄉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倍上升到2011年的3.13倍,2008年二者的人均收入差距突破10000元,截止到2011年,二者差距達到14833元。在其他年份里,城鄉居民收入比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有所不同,但在大多數年份收入比都超過2.0,近十年來一直保持在3.0以上,居高不下。
城鄉居民收入比是衡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一個重要指標,其數值的變化能直觀表明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歷史變動軌跡。由于受到政策、經濟因素以及勞動力本身素質及能力差異的共同作用的影響,不同階段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動表現出不同特征,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目前,城鄉居民收入在不斷增長,但是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呈現出逐漸擴大的趨勢,在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時代背景下,研究并控制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研究了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時間序列(1978~2011年) ,建立了全國城鄉居民收入比時間序列的ARIMA模型。
二、ARIMA模型的一般形式
ARIMA模型是一種常用的隨機時序模型,又稱B—J建模方法,是一種精度較高的時間序列短期預測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通過時間序列的歷史數據來揭示現象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并將這種規律延伸到未來,從而對該現象的未來做出科學的預測。ARIMA(p,d,q)模型中,p與q分別表示AR和MA部分的階數,而d表示序列的單整階數。ARIMA模型有3種基本類型:自回歸模型(AR模型)、移動平均模型(MA模型)和自回歸移動平均模型(ARMA模型)。如果原序列是單整的非平穩數據,則對差分后的數據建立以上三種模型。
三、實證分析
本文使用的我國1978-2011年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數據均來源于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利用這兩組數據可計算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城鄉居民收入比。
(一)平穩性檢驗
(二)ARMA(p,q)模型擬合
(三)模型預測
四、啟示
從本文的預測結果來看,未來幾年內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長期下去勢必會對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各級政府都應把縮小城鄉差距作為工作重點之一。
參考文獻
[1] 徐國祥.統計預測與決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2] 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的運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 王越,李玉江.基于ARMA模型的山東省城鄉收入差距研究[J].經濟研究,2010,(04).
作者簡介:王楠楠(1989-),女,河南信陽人,西安財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統計。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