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通過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日本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使其一躍進入發達國家行列。我國在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這無疑給了“小康”一個量化的指標,被稱作是中國版的“收入倍增計劃”。
【關鍵詞】國民收入倍增 產業升級 收入分配
一、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在一個相對確定、較短的時期內,通過提高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效率、顯著提升居民實際收入水平、通過建立健全政府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機制等方式,實現居民收入翻番目標。歷史上,日本和俄羅斯等國都曾實施過該項計劃,并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日本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1.背景
上世紀五十年代,日本經濟經歷了短暫的恢復之后,許多有志之士意識到建立福利國家必須通過經濟增長實現民眾收入水平的提高。池田勇人首相作為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執政期間推動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出臺。
2.內容及其歷程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是對整個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所做的長遠的戰略安排,最終目標是提高國民生活水準和實現充分就業。主要內容包括:促進中小企業現代化;提高國家創新能力、培養技術人才;加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入;降低各種收入差距等等。
日本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起源于1957年發源于英美兩國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的爆發對日本的出口產業產生了重大的不利影響,國內消費的低迷態勢又加劇了經濟困境,社會各界急切需要通過一場大規模的變革來改變這種緊張的勞資關系。經過思想界“增長到頂論”和“高速增長論”的探討之后,池田勇人首相等人著力推動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出臺,該計劃為期10年,主要目標為:國民生產總值以及國民收入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7.8%以上,人均國民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6.9%以上。計劃實施后,日本經濟保持了飛速的發展,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了之前制定的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1968年就超越許多西方國家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因此可以說,該計劃可以被稱為日本經濟騰飛的重要基礎和關鍵轉折點。
3.效果及評價
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為核心,日本政府制定專門政策鼓勵企業進行生產和技術創新、通過減稅和加速折舊等政策保障企業對設備及時進行更新換代、積極培育和發展債券市場以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到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均保持在111%以上。從產業結構計劃指標來看,除農林水產等第一產業的個別生產指數略低于目標值以外,其他各項指標全部超額完成。計劃期間,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人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消費革命和產業革命隨之出現,為日本產品占領國際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該項計劃的實施也集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雖然工業的生產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工業和農業的生產率差異未能有效降低;以重化工業的發展為主導的經濟發展使得大氣污染的情況加重,化肥以及各種有機農藥的使用破壞了農業的發展環境,大城市工業污染以及汽車的普及使得環境問題雪上加霜。
(二)中國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1.背景
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了5000美元,正式步入“中等收入陷阱”。隨著國民經濟這個蛋糕的“做大”,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使這一效果普惠于民,真正實現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實現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政府有責任、有能力讓老百姓收入增長得更快一些。于是明確提出了“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偉目標,該目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或者指令。它的實施涉及全國各行業經濟的轉型、政府職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轉變、現有的分配體系的重大變革等一系列問題。
2.內容
從短期來看,政府已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調整全國各地最低工資標準。二是推進工人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從長期來看,各級政府必須摒棄現有“唯GDP至上”的發展理念,將經濟發展的目標從單純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向國民收入增長的目標轉變;必須加強基礎設計建設,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時控制物價的變化,保障居民的實際消費能力;必須提高生產效率,加大國有企業改革的力度,積極進行產業升級,打破一些行業的惡意壟斷。必須通過城鎮化建設等措施打破城鄉二元化差距,從制度上遏制兩極分化惡化的趨勢。
二、中日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比較
(一)相似之處
1.經濟背景相似。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之前的1960年,日本的人均GDP為462美元,大體上相當于美國當年GDP的17%;而中國在2011年人均GDP為5414美元,占美國同期的11%左右。
2.政策出臺的原因類似。二者目的都是為了讓經濟發展的效果普惠于民,真正的實現國富民強。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更好的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二)不同之處
1.起步背景不同。1960年日本的人口紅利尚未來臨,反觀中國,人口的紅利卻即將過去,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
2.國際環境不同。1960年,全球資本主義開始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這使得日本能夠充分利用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發展自己的工業體系。當今,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經濟都面臨增長乏力,次貸危機以及歐債危機的相繼爆發之后,歐盟以及美國紛紛對我國出口商品進行“雙反”調查,貿易保護主義紛紛抬頭,因此當前想要通過外需來拉動中國經濟的增長可謂難上加難。
3.國內環境不同。早在1960年,日本的城鎮化率已經高達65%,城鄉差距并不明顯,而直到2012年,中國的城鎮化水平為51%,與日本想去甚遠。
三、 日本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給中國帶來的啟示
日本和中國經濟結構差異巨大,自然資源條件各異,但單純從目前經濟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上來看,中日兩國的情況可謂似是而非。日本的實踐經驗表明,對國民經濟的各個相關產業進行相應的升級,甚至可以通過再工業化等途徑解決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是切實有效的,隨著經濟基礎的廣泛提升,國民消費與生產率同步增長才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正所謂“藏富于民”才是真正實現“國富民強”,才是社會發展的維穩之道。因此當前進行中國版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是真正實現“中國夢”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徐飛.溫日本國民收入倍增計劃[J].國西部科技,2008(36).
[2]內野達郎,著,趙毅,等,譯.戰后日本經濟史[M].新華出版社,1982.
[3]范從來,張中錦.分項收入不平等效應與收入結構的優化[J].金融研究,2011(01).
作者簡介:劉苗苗(1989-),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世界經濟學2012級研究生。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