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永無止境,這意味著我們所取得的每一個成功都只是為下一個成功作準備。在向未知的下一站進發的過程中,我們會隨時面臨新的挑戰,但只要我們抱著必勝的信念,一路堅持走下去,一切困難都將迎刃而解。
【成功·超越自我】
活著就要再次出發
□張 穎
任何一個看到李蘭的人都不會相信,這么一個弱質纖纖的女子,竟然是一個職業登山人。在她多年的登山生涯中,她征服過無數險峰;兩次目睹隊友遇難的她,也沒有就此頹廢。為了紀念隊友,她打造了一部獨一無二的登山電影——《巔峰記憶》,以此勉勵自己和其他登山人:活著就要再次出發,挑戰極限、超越自我。
兩次直面隊友遇難,夢魘揮之不去
1996年9月,李蘭考入北京大學廣告專業。開學后,各種各樣的社團均在招新。李蘭直奔全國聞名的登山社團——山鷹社。
1999年年初,山鷹社組建了第一支女子登山隊,征戰5588米高的四川名山雪寶頂峰。李蘭立即報名參加,并順利入選。
一路上的行動都算順利,眼見登頂在即,意外卻突然發生。隊友周慧霞體力嚴重透支,身體失去平衡,一下子跌進幾百米的懸崖。李蘭眼睜睜地看著隊友在身邊遇難,想伸手去救,卻無能為力。
李蘭完全蒙了,一閉上眼睛,周慧霞可愛的笑容立刻浮現在眼前,直到畢業,李蘭都不再提登山的事。
2002年5月,山鷹社向李蘭發出邀請:他們將組織登山隊,征戰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國境內的8000米的山峰——希夏邦馬峰的西峰。
李蘭委婉地拒絕了。隊員們誠懇地說:“這次登山任務艱巨,我們需要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隊員在路上時刻指點,減少風險。”好友深知李蘭的猶豫:“這兩年你的生活雖然平靜,但我們許久沒有見過你燦爛的笑容。你還年輕,如果登山可以激發你對生活的激情,我們支持你。”李蘭心動,答應同行。
2002年8月,由15人組成的登山隊抵達西藏。
8月7日,A組的5名隊員先行出發,向頂峰邁進。11時許,A組隊員在翻過一座6700米高的大雪坡后,突然中斷聯系。根據他們遺留的痕跡,李蘭等人尋找了一天一夜,并且向西藏登山協會求援,卻始終找不到5名隊員的身影。
第二天上午10時許,在A組隊員翻越的那座大雪坡下,發現雪崩的跡象。經過搜索,5名隊員的遺體先后被找到。
成為職業登山人,父母不解心難舍
回到北京后,李蘭常被噩夢驚醒,她變得浮躁易怒,工作也經常出錯。于是,李蘭辭去工作,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參加各地山友組織的登山活動。站在山頂,李蘭才覺得心臟有了活力,渾身的血液有了熱度。
李蘭一直持續著周而復始的生活,一方面,她強烈地渴望登山,另一方面,又走不出兩次隊友遇難的陰影。
2009年,30歲的李蘭依然孑然一身,這期間李蘭又去了很多地方。她腦子里閃現出一個想法:拍一部關于登山的電影。如果可以,她想重登希夏邦馬峰。這部電影不是為她而拍,是為那些在登山中犧牲的隊友而拍,為那些摯愛登山事業的人而拍。
活著就要再次出發,永不放棄超越自我
電影被命名為《巔峰記憶》,故事以李蘭為原型,隊友的兩次遇難為背景,真實還原她這些年的心路歷程,展現一名熱愛登山的女性矛盾而糾結的山鷹夢。李蘭和5名登山隊員孫斌、白福利、饒劍峰、侯賢懿、嚴冬冬一起,向海拔8000米的希夏邦馬峰發起挑戰,攝制組全程跟拍。
2009年9月20日,李蘭等人出發,身后是幾名精挑細選的攝制人員。剛開始,路還算好走,同行的每個人都勁頭十足。慢慢地,海拔逐漸增高,大家越走越吃力,在氧氣稀薄的山峰上,有些人的呼吸都變得費勁起來。
2009年9月29日,距頂峰僅有百余米。李蘭望著遠處的西峰,鼻子一酸,那里曾經是她和隊友們七年前渴望到達的地方。
2010年中旬,《巔峰記憶》制作完成。李蘭和孫斌等人靜靜地觀看,影片結束后,大家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他們并沒打算把它作為商業電影對外推出,只是在各大登山社里播放。
“只要活著,我就會再次出發。從無知的向往到知道代價的堅持之間,山高水長。”李蘭相信,對于她摯愛的登山事業,父母總有一天會明白。
(選自《意林》2013年第2期,有刪改)
新視點
“只要活著,我就會再次出發。”這是職業登山人李蘭十多年來對探險生涯的感悟。登山在她眼中已不僅僅是一項極限運動,更承載了她對事業的熱愛和對遇難隊友的懷念,這也成為了支持李蘭“再次出發”的巨大的精神動力。
【成功·繼續前進】
用40英里的時速
征服世界
□麥小兜
你是否曾對自己說過,“有了錢和時間,我就帶著心愛的人去環游世界”?
但事實是,你留在家里,朝九晚五地上班下班,可能一年去度一次假,時間不過三五天,目的地是海島小鎮或者某個異國都市。
所以,11年前,當赫爾曼·扎普和妻子坎德拉里亞·扎普決定開著他們那輛生產于1928年的老爺車,義無反顧地跨出周游世界的第一步時,周圍所有人都給了他們掌聲。
現在,這對夫妻已跨越了四大洲不說,還在旅途中生下了4個孩子。孩子們的國籍也各不相同:最大的潘帕是美國人,8歲;5歲的二兒子出生在阿根廷;3歲的帕洛瑪是加拿大人;瓦倫比則是個出生于澳大利亞的小寶寶,剛1歲。
兩人的足跡已經遍布整個美洲、澳洲。他們現在在亞洲,旅行仍在繼續。
屬于扎普夫妻的傳奇興許得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還是個小孩兒的赫爾曼從出生地舊金山移居阿根廷,在爺爺的農場里玩耍、打雜。10歲那年,他遇到了8歲的坎德拉里亞,從那時起,他們就再也沒有分開過。
1996年,他們結婚了,之后開始了短途旅行。第一次旅行,他們花光了所有的錢,不得不依靠陌生人施以援手才回到家中。2000年,在IT行業工作的赫爾曼決意辭職:“我們覺得,該上路了。”
赫爾曼的爺爺非常支持他們,他明白這對小夫妻真正想要的生活就是“一直在路上”。他將自己已經使用了70多年的老式派奇車送給了他們,還附上臨別贈言:“如果你想走得更遠,你就得走得更慢。還有什么能比一輛老爺車更好呢?”
自那之后,這輛高齡老爺車就成了扎普夫婦的家。夫妻倆達成協議,老爺車的時速不得超過40英里。2000年到2004年,他們慢悠悠地從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一路開到阿拉斯加。回國逗留幾星期后,夫妻倆再次上路。2005年到2007年,他們完成了環繞南美洲的旅行,隨后在中美洲、美國和加拿大逗留,直到2009年。美國是他們一次性逗留時間最長的國家,總共13個月。然后,和老爺車一起,他們到了澳洲,接下來是亞洲的日本、韓國、菲律賓……
在阿根廷,扎普一家是家喻戶曉的勵志英雄,許多人都用他們的故事來激勵自己。但在赫爾曼和坎德拉里亞看來,這并不只是他們一家的壯舉。
在熱情擁抱世界并被世界給以同樣的溫暖回報后,扎普一家對漫游世界的興致越來越濃,“我們已經走過了從地球到月亮這么長的距離,而我們的目標是:繼續前進。”
(選自《讀者》2011年第15期,有刪改)
新視點
扎普夫婦開老爺車環游世界的壯舉是很多人夢想了一輩子卻最終未能得償的夙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總是受制于種種因素,過著安穩而單調的日子;但只要有勇氣踏出第一步,我們的夢想就會有實現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