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年前,我來過老虎洞山。這座位于杭州市蕭山區聞堰鎮東2.5公里、臨湘湖而臥的小山不高,但山勢起伏、林木蒼翠,有別致的游步道貫穿其中。從山上眺望湘湖,美不勝收。
老虎洞山得名于越王勾踐在此遭遇老虎的傳說。在老虎洞前方一個古樸的亭子里,明代學者劉宗周留下一副對聯:此地曾傳嘗膽事;我來猶憶臥薪人。
這次我又登臨此山,爬上相隔咫尺的另一座山峰——華眉山。這華眉山如今有了另一個名字,叫老虎洞遺址發掘現場。與兩年前登山懷古不同的是,之前找尋內心遐思,這次直接面對歷史。
機緣巧合:保護的序曲
“對老虎洞華眉山的發掘要從今年3月說起。”見證這次完整考古的蕭山區博物館館長施加農向我講起了事情的經過。
原來,當時華眉山下這塊土地是一片茶園,按照規劃擬進行房地產開發建設,但在清理地面植被時,大約在地下30厘米的深度,有文物陸續被發現。“這里埋藏的文物非常淺,如果機械化施工隊伍一進來,馬上就會被全部破壞。”施加農不敢多想后果。
“湘湖周邊是眾所周知的跨湖橋文化和古越國文化集中地,所以調查勘探勢在必行。非常幸運,這也是蕭山第一次在文物密集區施工建設前、由文物部門進行保護性的前置審批。”施加農說。
隨后的3月21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蕭山區博物館的考古隊員正式進駐這片坡地進行系統發掘。認真工作4個多月后,重大的考古收獲終于在7月底公布于世。而原本古雅神秘的湘湖文化,又因為此次發掘更添色彩。
意外之喜:發掘的別調
在遺址發掘區里,我看到的是一片黃土中有34個被搶救性開挖出來的大大小小的墓葬,其中有土坑墓9座、磚室墓25座。它們有的就造在居住遺址土壤層上,有的散落在遺址周邊。之前發現的各個時期文物,都已經發掘清理出來,并送到考古研究所進行詳細的分類、修復、研究。
杭州市考古研究所考古二室主任、也是這次發掘工作的主持者楊金冬告訴我,這里地勢北高南低。土壤層由北向南逐步變厚,其中西面25座磚室墓大多遭到了嚴重破壞,隨葬品被盜墓者洗劫一空。所幸東面的土坑墓保存比較完整,沒有盜掘跡象,所以文物也是在東面發現得比較多,給后人保留了豐富的信息。
楊金冬說:“根據墓葬形狀和隨葬品,初步判斷土坑墓的年代為戰國、西漢和東漢初,磚室墓的年代為東漢、六朝、唐五代、宋代和明清。”讓人興奮的是,這次發現的墓葬中,有些形制非常特別,屬于首次發現,顛覆了人們對于那個時代墓葬的傳統的認識。比如有一座墓室頂上做成了八邊形。“當時發掘的時候,看到這個形狀的石塊堆砌后,我們激動極了。”楊金東說,還以為挖到了一個塔基或者某個地宮的入口。結果挖開來,下面是兩個石棺。雖然少了一開始的激動,不過,還是很振奮人心的。“在杭州是第一次發現。”還有一座三國至西晉時期的磚室墓,修筑了排水溝,但是排水溝的末端卻是往上抬起,根本起不了排水的作用。“難道古人把這個通道當作是靈魂升天的一個出口?”楊金東猜測。“此外,從這里出土的各個時代墓葬規格來看,普通平民是沒財力葬在這里的,至少是那個時代比較富裕的人,才能擁有這樣檔次的墓葬,所以可以推斷老虎洞這塊區域是當時的‘風水寶地’。”
價值非凡:歲月的內涵
比起形制新穎的墓葬和各種出土隨葬品來,這次老虎洞遺址發現的商周、春秋,直到戰國初期人類活動的遺跡,才是真正的重頭戲,是讓考古專家們興奮的焦點。
其中,最直接的證明就是考古工作者們在灰黃色的土層中,發現了夾砂紅陶、泥質灰陶器、骨器和銅器等生活用具。這些器物的使用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時期,最晚也在戰國。比如鴨形壺,是夏商時期特有的器形;比如原始豆(一種容器),它最底下的圈足做了幾個開口,這是商代的特色;再比如蟻鼻錢,這是春秋時期楚國的貨幣。
此外,我還在考古隊員清理的一處遺址上,看到了密密麻麻、大小不一、有如馬蜂窩一般的小洞。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郎旭峰告訴我,這叫柱洞,這次探明的1萬平方米遺址里,已經發現了66個。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直立柱洞,洞口基本都是圓形,洞底呈圓錐狀。大多數柱洞洞口的直徑為20至30厘米,最大的一個柱洞洞口的直徑為南北向68厘米、東西向56厘米。大多數柱洞深度在15至25厘米之間,最深的一個達53厘米。
根據研究,這些柱洞是古人用來固定木頭的,是古人建造房子的基礎,有點像我們現在的房梁。這些柱洞都是成組分布,考古人員一共發現了8組柱洞群,這意味著這里原先應該有8間屋子。有些屋子還能判斷出是“復式結構”的,有點像吊腳樓,下面一層是懸空的,用來防潮防水,上面才住人,有些屋子可能還是連在一起的。有的柱洞被新的柱洞給打破,可以推測出這里可能是經過了多次建造或者修整。
這就說明,在戰國以前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老虎洞周圍是一個村落。村民們聚集在一起生活,共同抵御自然災害和野獸的侵襲。
面對豐富的成果,郎旭峰激動地說:“老虎洞遺址的發掘打開了一扇商周時期考古的大門,為深入開展歷史時期考古工作提供了眾多極為重要的線索。”他說,我國歷史上有關商周的記載,大多集中在中原地區,考古挖掘也多在北方。所以老虎洞遺址是杭州乃至浙江第一次大規模發現商周時期建筑。這不僅填補了杭州地區商周聚落考古的空白,也為研究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提供了直接證據。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