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詩情”“儒宗文翰”“藝苑耕耘”, 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對祖國山河的鐘情與摯愛,對人民大眾的真情與友善……寫不完,畫不盡。
朱紅背景上是很“中國”、很“藝術”的老宋體:“崇文尚德一甲子”。
一張琴,一管簫,一面琵琶。清音自遠而近,流淌于人們的心靈。
大屏幕上徐徐展現著《千古詩情》的國畫和書法,回響著悠悠神韻。
2013年8月20日上午,慶祝浙江省文史研究館成立六十周年主題書畫展,以“千古詩情”“儒宗文翰”“藝苑耕耘”三大部分,在浙江美術館展出。
“千古詩情”入長卷
《終南山》畫面上,黑白灰主宰了天地,云霧彌漫,山色空蒙,遠到無邊,深到極限。畫家童中燾以寬闊的留白,道盡了歲月滄桑,天地悠悠復悠悠。
畫家梁平波筆下的《清明》,翻新了經典的詩境:行人全無“欲斷魂”的悲切,而有了全新的境界,人與人之間,盡管素不相識,卻可以主動表達善良和互助,從而人間有了暖意。
南宋詩人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是被廣為傳誦的西湖詩篇:“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書法家駱恒光書寫了這首名作。
“長相思,在長安。”“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千古詩情——從長安到臨安》唐宋詩詞書畫卷是以唐宋經典詩詞為主題內容,集體創作的80米長卷。諸館員帶著對唐宋詩詞的領悟,融國畫、書法、篆刻等藝術表現形式為一體,幾易其稿,幾番研討,幾經完善。
書法家沈定庵說:“唐宋詩詞,風華絕代,千古流傳。浙江文史館館員仰唐詩之恢宏氣勢,慕宋詞之雋永神韻,承中華文化之博大精神,求傳統藝術之至美境界,舉一腔豪情,邁李杜之步,創《千古詩情——從長安到臨安》書畫卷。筆酣墨暢,主情尚意,翰逸神飛,各臻高格,成浙江省文史研究館六十周年之藝文盛事。于此袒露心跡,皆為慶典華章。”
詩詞家王翼奇說:“長卷之創制,于壬辰仲秋作始,至癸巳孟夏告成。書畫作者凡三十一人,作品共四十幅。既有篇詠之珠聯,復臻藻繪之璧合。屆百齡之渭叟,揮毫氣韻獨沉雄,近米壽之定翁,走筆人書俱老健。華堂展卷,峻麗紛披,神采飛揚,人文彬蔚。絢丹青之逸韻,挹文史之清芬。”
“儒宗文翰”長相憶
“隨時變易以從道,終日酬酢而無為。”“堂下蘼蕪汀洲杜茖,秋風禾黍夜雨梧桐。”
馬一浮先生的遺墨,章法清新,運筆渾樸,或樸茂高雅,或寧靜恬淡。
馬一浮先生是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首任館長,亦是聞名中外的國學大師。他的這些遺墨,除部分作品外,大多為暮年所作。其中既有序跋、信札,亦有詩賦、匾額;既有碑文、對聯,亦有手稿、玉笈;既有篆書、行書,亦有隸書、楷書。或莊嚴恭敬,或隨性而成。可謂豐繁浩疊,篇篇精絕。
在展廳,一位滿頭銀發、面容清秀的老人,緩步走過,不時駐足凝視。她就是馬一浮先生彌甥女丁敬涵女士。
丁敬涵女士說:“先舅祖馬一浮先生,一身通‘六藝’,世稱‘一代儒宗’。我因從小由他撫育,隨他生活,故得以收藏了一些他的遺墨。……舅祖既被世稱頌,其遺墨就不應只是私人寶藏,而應是社會‘公器’,所以去年我將全部藏品分贈浙江省文史研究館等三個單位。”
浙江省文史研究館對此舉評價道:“丁敬涵女士一直在做一件事:收集整理、研究介紹馬一浮先生的作品,弘揚馬一浮先生的學術思想和道德,終于成為對馬一浮先生頗有研究的學者。……作為馬一浮先生博大文化遺產的繼承者之一,她對于馬先生手跡的處理原則:一是不賣,二是不給私人,無償地捐獻給國家。……她留給后人的,是多少金錢也買不到的高尚德風和人文精神,她微言中有大義,那是對國學精神的可貴追求。丁敬涵女士首先看重馬先生詩文手跡的研究價值,把這筆寶貴的財富鄭重地捐贈給文史研究館,一方面是深深了解馬先生弘揚‘六藝’之學的夙愿,另一方面感懷馬先生和文史研究館的特殊淵源,這讓我們無比敬重。”
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長梁平波,向丁敬涵女士頒發捐贈證書。隨后,浙江省省長李強向丁敬涵女士頒發省文史館館員聘書。
會場上的掌聲,表達了人們由衷的敬意。
“藝苑耕耘”六十年
在“儒宗文翰——丁敬涵捐贈馬一浮先生遺墨展”之后,是“藝苑耕耘—館員書畫作品展”。
國學大師馬一浮的行書對聯,書法家邵裴子的行書條幅,版本目錄學家張宗祥的行書條幅《清平樂》,畫家潘韻的國畫《山高水長》,第三任館長、書法家郭仲選的行書條幅《敬老崇文》,畫家朱恒的國畫《龍潭舊徑記攀登》……
“藝苑耕耘—館員書畫作品展”選取了浙江文史研究館建館60年來的60 位館員的書畫作品,展示了文史館60年的步履足跡,展示了館員的藝術成就與風采。
主題書畫展有一個簡短的開幕式,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長梁平波致辭:“今天,我們歡聚一堂,以展示中華傳統書畫藝術的形式,來回望、紀念和慶祝浙江省文史研究館六十華誕。”他說:“文史研究館是政府崇文尚德、禮賢敬士的榮譽性機構。……浙江的書畫藝術在全國具有相當的地位和影響,而文史館集中了一大批在書畫藝術領域具有代表性的書畫家,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傳承與發展書畫藝術,是文史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所在。”
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對祖國山河的鐘情與摯愛,對人民大眾的真情與友善……寫不完,畫不盡。□
(本文攝影:何一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