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第”這個詞聽上去真是老土又陳舊,但卻有很多讀者紛紛表示,“門當戶對”的背后好像存在著更深層的含義,遠不只是金錢與地位那么簡單……
從門第到床笫
你說愛要不要門當戶對?年輕的時候總是認為,只要兩人相愛就好了。
我也這樣,深信著走過。
長大后發現,各種敵不過,敵不過時間敵不過空間敵不過父母敵不過小三,世界冷酷,前路又那么艱難,這不是喪氣的話,可一個個的愛情故事,多像是時間開的玩笑、性欲帶來的錯覺、被需要時帶來的應急反應,那個陌生人,因為愛的關系闖入我們的生活,可即便我們擁有同樣的巨大陽光相同路徑,最終我們還是擁有獨立的個人世界,它邊壁堅硬,無法抵達。
也見過幸福順遂的人,但似乎她們又少了對生活的思考一樣,如在路上碰到急急趕路的人,不知來自何處,又將奔向何方。
長大的殘酷就是,我們之前執著的,到臨門一腳的時候發現并不必需,我們之前看輕的,終會因此付出代價。愛不是空中樓閣這道理,在逐漸落實的俗世生活面前得到印證,愛是兩個人的事,在異鄉,在夢想升起的地方,在遠離父母的大城市,結婚確實是另外一件事,它是兩個家庭的事,即便家都在遠方。
我的一個文藝青年女同事,最終被一個屌絲男青年逆襲成功了,他們的相愛像一部在排名很靠后的地方臺播著的電視劇,播了很久之后才被我知道。文藝女青年寫信給我,她說,自己終于談了戀愛,過上平靜的生活。
我起初以為她不會認輸,似之前在愛里那么專橫沖動、肆意妄為,而今真的收起性子做人身后淺笑的那個,可最終還是信了,我們閉著眼睛站在空場上,任時間的巨手撫弄、觸碰或者大力扇下。而后他們在一起竟然安全地度過了一年,彼此送對方一周年的禮物,她專心地給他買了kindle,方便他讀那些佛經或者玄幻小說,男的買了蛋糕,又在蛋糕上寫了“相愛一周年”。
她必是拿到禮物時心里咯噔一下的,在文藝青年的世界里,相愛一周年也未免太實了,像未加濾鏡的風景。
可眼前若有一杯酒,午夜時分也只能仰頭喝下。
我又談門當戶對,顯得很雞賊很物質的樣子,可我的實際意思是,在這個大家都奔了小康的時節,門當戶對還真不是錢的多寡,更多是對生活的看法及態度,一件事和另外一件事的比重,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看起來很虛幻,落在生活上又極其具體和細微的東西。
我也深切地祝福他們,文藝女青年需要被時間打磨,讓生活成為一件充足細碎的東西,屌絲大哥則需要學習,與愛人保持順向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趣味。
一個紀念日就已經這樣了,還有婚禮、生孩子、人生的病痛,盡可能找個門當戶對的吧,減少麻煩。那些門第問的看法、床笫間的私密趣味,這些之外的血緣關系,終將成為捆縛在愛情之外厚實的粽葉。
這就是現實。門當戶對多迫切。
到適合你的鍋里找菜吧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曾言:婚姻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把最大的誘惑和最大的機會結合到了一起。這句話信息量簡直滿塞——第一,前半段充分表現了這種人類關系的社會基礎十分扎實,是屬于主流的;第二,后半段指出這種人類行為承載著交換關系,需要某種意義上的匹配;第三,整句話合起來隱含著一個marketing甚至industry的過程,一定是生產經營的一條龍后果。
我有一個男閨密,眼下正處于步入婚姻殿堂前大張旗鼓的準備階段,私下里惶惶然和我討論這件事是何等之勞民傷財,此生也不想經歷第二次。眼下,他和他的準新娘正處在一種甜蜜的焦灼中,既希望那一天快快到來,又懼怕過程的繁瑣煎熬會把人耗盡。雙方家庭都屬于地方上的大戶人家,長輩們鄭重其事,于是排場和禮儀都要做足,一件件一樣樣小心核對。據悉,光交換禮金加起來就要幾百萬,連未來嬰兒的房產都已經置好。
這種婚還真不是大部分人能結得起的。
另一對朋友伉儷就對我所描述的這般如此錯亂感到頗為不解,他們去年巴掌一拍就去領的證,到現在也沒請我和其他好友吃過飯,每天只顧著顛顛地往祖國各偏遠景區跑,還在幾個月前先后把工作都辭了。
問他們,不考慮生活嗎?
答曰,我們還有些收藏可以賣,錢花完了再去找事兒做唄。
而這豁達無畏背后的隱含條件是,兩人都來自藝術家家庭,雙方父母甚至早早就同意他們加入丁克一族——你倆愛怎么著就怎么著,才沒興趣管你們呢!
1982年《印度應用心理學期刊》刊登了一篇有趣的論文,兩位學者Usha Gupta和Pushpa Singh利用魯賓量表測試,比較了齋浦爾地區選來的25對自由戀愛型夫婦和25對家庭包辦型夫婦的情感關系發展軌跡。通過長達10年的觀察和數據搜集,他們得出的結論居然很符合傳統社會對于這兩種婚姻形態的看法,前者是先熱后涼,后者是先涼后熱。數據顯示,一般結婚5年之后這種效應就很明顯。
這里簡單解釋一下,魯賓量表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Zick Rubin在上個世紀70年代開創的用作“為愛情定量”的心理學量表。Rubin對愛的定義是: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某種特殊的想法與態度,作為各種人際關系中最深層次的情感維系,它包含審美、激情、生理激起與共同生活的愿望等許多因素。而這張量表的作用就是綜合評定各個方面的得分,得到一個可以用來評定雙方感情質量的依據。
學界認為,印度學者們的工作為“門當戶對”說找到了很對路的支持。盡管我們身處張揚自由戀愛的年代,但今日之人類社會,不同于父系氏族社會出現之前那個美好的母系氏族社會——那時候沒有階層等級,沒有父權,沒有分配不公,女孩子可以無所顧忌地隨便睡,愛誰就誰。要看到,“婚姻”這種結構形態之所以出現,便在于兩性關系發展中形成了利益需求方和供給方。在早期,身體條件處于弱勢的女性逐漸失去對社會事務的主導之后,就開始被作為一種資源,用作交換領地、牛羊、糧草、金銀……延續至今,即便她們重新殺回了經濟領域的競爭,也仍然無力在短期內實現逆襲,徹底改變“婚姻”的本來面目。
“婚姻”和“在一起”從來是兩回事,前者一定涉及當事人背后的龐雜關系,她能不能養更多更好的孩子,他能不能給孩子足夠好的成長條件,而后者說的是男歡女愛和生活上的照應而已。
人類的社會傳統中,從來就主張婚姻要門當戶對。這一點經過數千年實踐檢驗,被證實是最有效的擇偶前提條件。根據一些數學模型,世界上適合你的人的百分比是可以算出來的,而其中用到的參數基本上會涉及雙方的成長背景、興趣愛好、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等。不可否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家庭給予你的,它幫你做了抉擇,快到適合你的鍋里找菜吧,不必去海選呢。